专栏名称: 拇指阅读
每晚22点22分,有趣、有态度、有温度地解读流行文化。让小众成为流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能源观察  ·  eo封面 | 能源企业“十五五”发展环境之变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3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3 天前  
龙船风电网  ·  建设进度过半!这座海上风电场成本上涨 ·  3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eo封面 | 争鸣“十五五”能源规划(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拇指阅读

打破中国人不敢触碰的禁忌,这片真实到让人不敢看

拇指阅读  · 公众号  ·  · 2019-03-20 14:00

正文

作者:槽值小妹

来源:槽值(ID:caozhi163)

文中图片来自《临终笔记》截图。



“说出口的云淡风轻,要命的绝口不提”,似乎已成了当代成年人的处事准则。


《奇葩说》选手邱晨,曾在节目中自曝患上甲状腺癌。 36岁的她感受到,自己离死亡这么近。 她说,“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做完手术后,邱晨有了很多改变。 原本活得很“丧”的她,也重新捡起了好好活下去的信心。


很少有人会思考,如果人生只剩3个月、6个月、一年,该如何度过。 可今天要讲的故事,就与“死亡”有关。


主人公原本以为,自己还可以活上20年。 只是,人生总充满意外。 确诊患癌后,他的时间只剩下: 6个月


这之后,他列下了一条条遗愿,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一一完成。 他的女儿拿起摄影机,拍下父亲的临终录像——制成了纪录片 《临终笔记》 片子上映后,却创造了日本纪录片的票房奇迹。


网友谈到自己不敢看这片 /豆瓣电影


这是一场平常又刻骨铭心的生命教育。



人生终有尽头



“其实我今年五月发现生病,至今不断进出医院,你现在看到我还能正常生活,但是身体正在急速衰弱中,医生宣告我得了癌症。”



退休后的第二年,69岁的砂田知昭发现自己已患胃癌晚期。


这位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年少时曾拥有不少荣光。


在他的青春里,和普通人一样,满是年少轻狂、意气风发。



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公司工作。


干出过业绩,也经历过失败。


但不变的是,他对公司和工作始终充满热爱。


“日本就是我这样的上班族撑起来的”。



他遇见一生的挚爱,纯子。


时隔多年,他还记得他们在东京车站的一次约会。


他等得望眼欲穿,她盛装姗姗来迟。



婚后,他们很快有了两个孩子。


这样的人生,完美符合砂田的规划。


但七年后,妻子又生下了小女儿。


这是砂田人生中的第一个变故: 同时养育三个小孩,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每天忙于应酬,拼命工作,努力赚钱养家。 毕竟,“爸爸”这个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意味着责任。


衡量一个家庭的幸福感,面包是重要条件之一。


但因为忽略了家庭,妻子对他的早出晚归有很大的意见。 他们开始不断地争吵,谁也不让谁。


孩子们长大了些,夫妻两人就分居两地,只在周末的时候见面。



但砂田骨子里,依然渴望家庭温暖。


孙女降临后,砂田最大的乐趣,就是假装被孙女们耍得团团转。


大多数时间,他都宠溺地把孙女抱在怀里。



哪怕被疾病折磨得消瘦,一见到孙女,顿时活力满满。



从年轻时和伴侣相爱,每天呆一起都不够;后来两人凑在一起,就是矛盾。


从恨不得24小时陪伴家人,到慢慢地疏于家庭,生活被工作填满。


从曾经意气风发,到如今步履蹒跚。


砂田知昭的一生,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却像极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正经历的人生。



等到来不及,才想到珍惜



工作的40多年里,他从一个普通业务员做到了主管,养成了一丝不苟的性格。


他要掌控所有的事情,亲自处理每一个细节。 在工作日志中,他写:“ 集思广益,决定权在我。


他的书总要按号数摆放得整整齐齐;



每次出门,他都要让司机按照他的路线开车;



他说:“我必须确保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计划之内。”


得知自己患癌后,砂田起初十分震惊。 但很快,他就尝试着放平心态去接受。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不幸,我相信这是我的宿命。”



他甚至给自己拟定了此生最后一项挑战—— “安排死之前的生活。”


他仔细确认自己的死亡日期,制作了一份癌症末期人生流程表,从容、有序地规划着自己最后的这段旅程。


为了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他做了很多不同以往的事。


包括:


为了性价比高的葬礼场地,选择去拜访神父受洗;


趁着移民出国的孙女回来的间隙,认真地陪孙女们玩一玩;


筹备自己的告别式,确定想要邀请的来宾和葬礼事项,亲自勘探告别式场地;


与94岁的母亲一起家族旅行,最后吃一次好吃的鲍鱼;


跟亲人和朋友告别,跟儿子交待好后事;


对结婚40年的妻子,第一次说我爱你;


......


其实,砂田还是有点怕。


在女儿的镜头下,砂田一件件完成自己的待办事项,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弱。 充满活力的老人,逐渐被一位瘫卧病床的绝症患者取代。


砂田看似理智,一遍又一遍跟医生探讨疗法,语气轻松地和家人商讨葬礼事宜,却止不住地问自己: 死亡到底是什么?我真的能死吗?



先于母亲离去,是砂田最大的遗憾了。


躺在床上打着电话,他的眼泪一滴滴往下掉:


“谢谢你长久以来的照顾,很抱歉比你早走一步,谢谢妈妈。”



他放心不下已经94岁的母亲,只好一遍遍安慰她说:即使没有我,家里人会照顾好你的。


妻子纯子的悲伤也压抑在心里。 他们不是不相爱,只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曾忘记了如何去爱。


丈夫好不容易摆脱了上班族生涯,两个人的关系开始和睦起来,有时间好好相处了。 但丈夫却要走了。


在看着有关抗癌的录像时,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在丈夫卧床不起时,她一遍遍按摩他肿胀的手指。



大儿子看似一丝不苟地料理父亲的后事,仔细跟父亲确认死后事宜。


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忍不住流露出脆弱和疲惫。



孙女们见到爷爷时总是笑意盈盈,和爷爷玩耍时也有藏不住的开心。


如今看着病床上的爷爷,年纪尚小的她们也感受到了死亡的沉重。



告别是最伤感的。


分外甜蜜的告白时刻,因死亡而蒙上一层阴霾。


砂田的嘴唇颤颤巍巍,终于对妻子说出了那句他早该说的话:


“好好活下去,我爱你。”



妻子早已泣不成声: “我也是,我想和你一起走,不要丢下我。”


在伴侣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只能不断嗫嚅着:


“我应该早点珍惜你的,太迟了,你懂我的心情吗? 太迟了,对不起。”



“生命到了最后,所有的爱恨情仇,无非化作三句话: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




中国人都缺一堂“生死课”


临终话题,谈起来总是沉重。


但这部纪录片,很多时候都在展示欢乐的气氛。 没有太多生离死别的镜头,相反,让人想哭时又忍不住破涕为笑。


老同学来看砂田时,他们还有精力调侃两人的秃头。



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后,砂田开玩笑说应该将讣告印在贺年卡上,说罢把自己也逗乐了。


他自始至终,都虔诚地执行自己的规划。


日本近两年非常流行“终活”。 所谓终活,意思是直面死亡,为临终做准备。


中老年人们会参加旅行社推出的“终活团”,会参观火葬场,给自己拍遗照,还有专业人士来教如何写遗嘱。


孩子们会跟随家长参加“终活团”,去体味父母对身后事的担心。


然后明白: 即使是父母,也不过只能陪自己某一段路程。 于是更加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时间。


韩国的年轻人间还流行起了拍遗照。 在写遗书的时候,摄影师会要求他们回忆曾经岁月。 等到进入状态,再拍下“最后”那张照片。



拍照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了50年后做准备。 但大多数人只是想从中得到向死而生的力量。


体验者说, 直面死亡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其实不值一提。


看过六年级学生小邵写的对时间的反思:


“对人而言,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 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 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


或许,人不是真的害怕死亡,只是害怕未曾真正地生活过。


纪录片中,孙女目睹着爷爷的离去大哭不止。 弹幕里有人质问: “为什么要让小孩子看见这些?”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死”象征着不吉利,所以我们的祝福语,总是“健康长寿”、“长命百岁”。 人人都想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忘记,死亡是每个人都躲不过的最终归宿。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这样一首诗: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

旧时光一去不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