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平台如何应对化债成效与发展难题?城投公司参与股权投资现状如何?城投如何突破“发展资本”瓶颈?城投有何新动态?让我们一起看看市场都是如何说...
自“一揽子化债”政策实施以来,中央至地方均开展新一轮的化债工作,化债进程明显加快。
基于对以宣城为代表的皖南区县城投受“一揽子化债”政策出台影响的分析,不难看出,
化债政策使得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
地方政府化债压力大大减轻,同时预计城投公司的债务压力将较以往有所减轻,较大节约利息支出。但同时也要看到,以宣城区县平台为例的城投目前隐性债务余额占总债务的比例通常不超过25%,预计隐性债务全部清偿之后,剩余大部分经营性债务的接续仍然存在较大压力,需要平台公司在未来发展转型中进行逐步消化,
发展转型、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仍是区县平台的重要命题。
来源:中诚信国际
由于城投公司参与股权投资的归因并非完全以追求投资收益为目标,仍以支持当地政府产业引导落地、促进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等为主要目的,
会
更关注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实现自身转型、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区域创税能力及发展区域经济
。
在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及提升城投公司盈利水平的过程中,亦需要关注城投公司参与股权投资可能给其带来的信用风险。
首先,
关注城投公司股权投资待退出的规模
,待退出规模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资产定价,从而影响退出时点和退出策略。
第二,
关注投资方式
,由于产业类基金具有一定杠杆作用,若投资效益不佳或加大信用风险敞口。
第三,
关注债务与收益的错配
,城投公司在进行股权投资时,需要警惕资金成本倒挂、期限错配、流动性压力加大以及投资标的经营不善导致的资产减值或资金回收困难等风险。
全文阅读请点击链接:
【专项研究】城投公司参与股权投资现状观察——以青岛、宁波为例
城投如何突破“发展资本”瓶颈?
目前城投公司确实面临着资产、资源、资金的高度匮乏。无论是内部渠道,还是外部渠道,城投从中获取“发展资本”都受到较多限制。要突破“发展资本”瓶颈、助力城投拓展生存发展空间,首先
树立正确的意识,明确四个认知
:(1)确立“自上而下”的思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开展工作;(2)只有区域整体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向外突破;(3)正确认知转型的本质,不要将转型等同于产业化转型;(4)城投命运注定分化,部分城投的最终归宿只能是退出历史舞台。
前段时间“226号文”传出,重申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非标债务化解,彰显了“催银行赶紧搞非标置换”的监管意图,银行在化债中的重要地位再次得到确认;同时提出金融机构对退平台企业一视同仁提供融资,但不能依据政府信用,这实际上给了新国企平台公司从银行申请新增信贷融资的依据。
相较原来的城投,通过市场化转型打造出新的国企平台公司更有机会实现新增融资的突破,从而获取更多“发展资本”,助力自身及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中证鹏元评级
全文阅读请点击链接
:
“226号文”后,城投如何突破“发展资本”瓶颈,拓展生存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