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友太一子,餐霞卧赤城。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
歇马凭君宿,扬帆截海行。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注释】
恶溪:《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恶溪出丽水县东北大瓮山,西南二百五十里至括州城下。”又引《舆地志》:“恶溪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高崖壁立。”《新唐书·地理志》:“(丽水)县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
“歇马”二句:按浩然行程,当是先航海,后登山。此处为合律将二句互倒。凭君:任由你。截海:渡海。
翠微:山青缥色。
石梁:即石桥。天台山有石桥,广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参见《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李善注。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730),孟浩然科举落第,干谒也没有结果,只得离开洛阳到苏杭一带旅游和访友,入天台山。本诗作于此时。
【解说】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王维齐名,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天台山水的热爱和对求仙问道的热情。
当时,孟浩然正经历着从满怀憧憬到落魄失意的巨大落差,投入越中山水的怀抱,欣赏绝美的风景,给了他莫大的精神慰籍,游山玩水期间,他写下大量诗作,这一时期的作品体现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也为后世称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诗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中提到的“恶溪”,学界公认就是丽水缙云的恶溪,后来改名为“好溪”。孟浩然从临海水路前往天台,恰好经过这里。不管旅途如何艰险,都阻挡不了诗人对求仙问道的向往。
“吾友太一子,餐霞卧赤城”。孟浩然的朋友太一子(又写作太乙子),是一位逍遥尘外的道士,在赤城山隐居。这次孟浩然带着失意的心情远赴浙东,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寻访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朋友。他的这一做法,显然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李白。
诗人直接点出游览天台山的缘由:我有个朋友太一子,在天台赤城山居住,过着超尘脱俗的生活。餐霞,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古人认为霞为日始欲出之赤黄气,餐霞应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而“卧”字,活化出一个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高道形象。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可是,诗人在赤城山并没有找到太一子,但他没有放弃,继续去天台山主峰华顶寻找。华顶峰海拔1098米,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层层相裹,状如百叶莲花,故名“华顶”。
那里常年云雾缭绕,是世外高人钟爱的遁世之所。孟浩然可能从东南方的海路来台州,去华顶必然经过恶溪。他说不忌惮恶溪这个不太好的地名,也是表达自己寻仙访道的坚定信念。“恶”字言其险,“惮”字言决心之大,意志之坚,表达诗人寻访美景和知音那种无所畏惧的情怀。
“歇马凭君宿,扬帆截海行"。描写行程的艰险。这一次的行程,正确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先扬帆渡海,再骑马登山,为了合律将两句前后交换,这在中国诗词创作中也属惯例和常态。其中“歇马凭君宿”一般写作“凭云宿”,我们以《浙路诗心》为准。
对于天台山的悠然神往令诗人快马扬鞭,劈波斩浪,不断地换乘船和马等交通工具,只为尽快见到那位修仙的朋友。诗句中,你分明看到一个餐风露宿、风尘仆仆、心情迫切、珍视友情的诗人形象。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上华顶之前,诗人放眼天台山的青青山色,远远见到高高横架的石梁,那就是誉满天下的奇境石梁飞瀑。
“翠微”,形容山色青葱,再加上“高高”,写出了天台山的高峻秀丽。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梁尤为胜迹。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
闻一多先生曾在《唐诗杂论》中称誉孟浩然的诗:“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这种淡,也体现在《寻天台山》中。
天台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全唐诗2200多位诗人中,有好几百人到过天台,产生了一千多首唐诗与天台山有关的诗作。
唐代诗人之所以如此钟情浙东,与当地佛道文化的兴盛密切相关。据封野《汉魏晋南北朝佛寺辑考》,浙东地区唐代以前佛寺有300多所。佛道的发展以及禅宗文化的兴起,让孟浩然、王维等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禅诗,正所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人切玉刀”(元好问《赠嵩山隽侍者学诗》)。
此外,对仕途失意、流寓异乡的孟浩然来说,浙东的山水形胜以及那里的佛寺、道观,抚慰了他的失落的心境。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中,帮助他及时调整心态,让整个身心在美丽的越中山水中得到治愈。
美国学者宇文所安指出,孟浩然诗中所呈现的自我形象是复杂多样的:他是失败的求仕者,热情的旅行家,喜欢饮宴的朋友,还是闲适的乡村士人。可以说概括得非常到位。
从这首诗中,你也能窥见其人生追求以及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选择,理解诗人由“抗争”“安命”走向“淡然”的人生哲学。无疑为优秀之作。
随着时间推移,孟浩然曾经流连过的山水,浸染上了文化的基因。他通过诗歌记录了一生行迹及所处的时代。从洛阳到越中、浙东之旅,在这条“唐诗之路”上,为后世留下永不磨灭的文化印记。
【习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要访的朋友是太一子,以“餐霞”这一神仙生活指代太一子,语含艳羡之情。
B.诗人一心想要登上天台山,虽有恶溪阻隔也在所不辞,表达登临天台山的愿望。
C.颈联表达诗人高山露宿的豪情和扬帆横海的壮怀,补写出水陆兼行入吴越的历程。
D.尾联咏物言志,以远镜头突出入天台山之前的总体印象,扣紧诗题中的“寻”字。
2.前人评孟浩然的诗“冲澹之中有壮逸之气”,“冲澹”是指以简淡笔墨表现平和超逸的情怀,“壮逸”是指情感与形象的豪迈与潇洒。请据此对本诗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尾联并未言志。
2.①本诗用白描手法,着眼整体,不做精细描写,语言不加雕琢,浑然而成,体现“冲澹”特点。
②诗歌字里行间透出寻山问水的激情与雅兴,展现诗人急切寻幽探胜的个性形象和俯视一切的阔大胸襟,体现出“壮逸”的艺术特征。
【文言文阅读】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
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
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
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注释】
曹娥:即曹娥江,源自天台山北麓。往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入杭州湾。
几一时:将近花去一个时辰。
寒山、拾得:唐代两位著名的诗僧。
蓊苁(wěnɡ cōnɡ):草木茂盛的样子。
【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意甚乐之 乐:
(2)四顾无筏 顾:
(3)则四周峭壁如城 城:
(4)复上一岩 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
(2)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
4.本文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1)快乐
(2)看、视
(3)城墙
(4)又
2.来的时候仰望就像相隔一线缝隙,等到攀岩到石岩顶上才看清,他很宽敞,可容纳数百人。
3.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
4.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本文由从国清寺去西门寻找坐骑写起,继而描述到达步头,进入山中。渡过溪涧,到达明岩一路的景色,进入八寸关,看的山洞的景色,然后走出八寸关,再登上一座石岩,采用移步换景法,让自然景观随着观赏者的游踪渐次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