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学前沿
高分子界新媒体:海内外从事高分子行业及研究的小分子聚合起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福州大学赖跃坤、黄剑莹教授等《AFM》:基于 ... ·  12 小时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宁波材料所葛子义、李伟/华南理工苏仕健AM: ...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Nature:革命性塑料回收技术问世! ·  昨天  
高分子科学前沿  ·  香港中文大学魏涛、许建坤、秦岭《AM》:组织 ... ·  2 天前  
高分子科学前沿  ·  DeepSeek锐评高分子专业!没有“躺平”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学前沿

东华王刚、孙恒达/川大冯良文《AM》:直接微光刻技术实现有机半导体晶体管光-电-离协同的晶圆级集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公众号  · 化学  · 2025-02-06 07:26

正文

在柔性电子技术不断突破的今天,传统光刻技术在硅基半导体器件制造中已成熟应用,但在有机电子领域仍面临重大挑战。如何在保证高精度图案化的同时,维持有机半导体的优异电荷传输和离子传输特性?这一问题长期制约着柔性电子和生物电子器件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东华大学王刚孙恒达研究员联合四川大学冯良文研究员发表了基于光子-电子-离子杂化的有机半导体集成晶体管阵列的直接光刻工作,突破了传统光刻技术在杂化半导体体系中的技术瓶颈。相关研究以“Trace Dual-Crosslinkable Additives Enable Direct Microlithography for Enhanced Organic Electrochemical Transistors”为题且作为编辑推荐文章(Editor’s Choice)发表在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DOI: 10.1002/adma.202417452)。相关工作得到了朱美芳院士指导,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支持。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分子光影魔术",即超分子协同光刻法。该突破的重点在于通过双重交联策略实现直接光刻,即:通过超分子氢键网络提供柔性支撑,确保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不受损伤;通过光触发下的共价键网络构建稳定结构,使材料在溶剂环境中仍能保持完整性。得益于高效率的双重交联,只需要极低的添加量的光子交联剂(不到半导体材料重量的千分之一),就能实现所需功能。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分子级调控带来了多重增益效应。添加的光子交联剂使得原本无序的分子排列成有序队列,且拓宽了离子传输通道,使得材料的电子迁移率提升了42%,并使得有机晶体管的开关性能提高近一个数量级。基于此技术,成功在指甲盖大小的区域(1 cm2)集成22万个微型晶体管

这项研究不仅拓宽了光刻工艺在有机电子领域的应用,更在柔性电子、生物电子、可穿戴设备等前沿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潜力。通过光子-电子-离子协同设计,成功实现了精准图案化与高性能电子器件的兼容,为下一代高密度有机电路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以下为本工作的具体研究内容:

双交联策略机制

本研究展示了一种突破性的直接微光刻(DML)技术,通过仅低于0.1 wt%的聚轮烷(PR)超分子交联剂,在n型有机混合离子-电子导体(PBFDO)薄膜中构建出双重交联网络。借助这一新机制,实现了PBFDO薄膜2 μm级的高精度图案化,且大面积图案均匀性出众。当适当提高PR的用量时,图案化的分辨率可进一步提升至600 nm。该技术为高密度集成化有机电子器件的制备提供了全新、高效的解决方案,展现了在柔性电子、生物电子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 基于双重交联网络策略的直接微影(DML)工艺
具体而言,聚轮烷(PR)交联剂由聚乙二醇(PEG)主链穿过多个改性环糊精构成,其中环糊精上引入的光反应性侧链可在紫外光照射下形成共价键;同时,环糊精上丰富的羟基与PBFDO之间形成氢键,从而建立起超分子交联网络。
图2 有机离子-电子混合导体(OMIEC)中的超分子交联剂PR的双网络交联机制
光交联剂诱导PBFDO微观结构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适量添加PR超分子交联剂能显著诱导PBFDO薄膜中形成有序的边缘取向,并产生更大且更完善的结晶区域,从而大幅促进电子传输。此外,PR的引入还有效增大了聚合物层间距,改善了离子在链间的迁移,从而整体提升了电化学性能。
图3 PBFDO:PR的微观结构与离子掺杂
高密度晶体管阵列晶圆的高品控一步光刻制备
基于PBFDO:PR复合薄膜制备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ECTs)展现出卓越的离子-电子耦合传输性能。实验结果显示,随着PR含量的增加,器件的关断延迟时间明显缩短;在PBFDO:PR=1:0.5条件下,最大归一化跨导提高近40%,同时开关比和响应速度均显著提升。低浓度PR添加使得μC*从1730 F cm-1 V-1 s-1提高至1860 F cm-1 V-1 s-1,而在最佳比例下(PBFDO:PR质量比为1:0.5),μC*达到2460 F cm-1 V-1 s-1,相比纯PBFDO薄膜提升约42%。此外,PR的引入有效降低了薄膜在充放电过程中的膨胀现象,从而显著增强了器件在5000脉冲循环下的长期稳定性。最终,利用全光刻工艺成功制备出高达2.2×105devices/cm²的OECT阵列,展示了优异的一致性和大规模集成化应用的潜力。
图4 高密度图案化OECT阵列。
小结
本研究突破了传统光刻技术在有机半导体中的瓶颈,提出超分子协同光刻法,实现了高精度直接微光刻(DML)。通过智能分子胶水构建氢键-共价双重交联网络,在超低浓度(<0.1 wt%)下实现600 nm级精度图案化,并保持98%以上电荷传输效率。最终成功制备2.2×10⁵ devices/cm²的晶圆级OECT阵列,展现了在具身智能、柔性电子和可穿戴设备中的广阔应用前景,为有机电子器件的大规模集成提供了新思路。
团队介绍
东华大学王刚研究员围绕“半导体功能纤维与器件”这一领域进行系统研究,代表性工作有:基于高精度混合流打印技术的聚合物半导体纤维薄膜基电子器件(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0, 117, 202000398);基于一体化流体加工的单纤维电化学晶体管(Adv. Electron. Mater., 2021, 7, 2100231);高性能纤维状垂直结构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曲面光刻策略(Chem. Mater., 2023, 35, 22, 9739);基于精密纤维表界面调控的电子-离子杂化半导体纤维及神经界面应用(Nat. Commun., 2023, 14, 2355; 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418999)。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