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鸟哥笔记
学运营推广,上鸟哥笔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13 小时前  
运营研究社  ·  靠视频号月销过亿,这家贵妇女装正在微信“爆”卖 ·  18 小时前  
91运营网  ·  视频号手册(2025最新版) ·  2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让AI帮忙挣钱,他们月入十万 ·  2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拼多多也救不了教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鸟哥笔记

罗振宇:从媒体人到创业者,我给内容创业者的6大建议

鸟哥笔记  · 公众号  · 运营  · 2017-02-28 19:04

正文

此文为罗振宇在“黑马创业36招”上做的主题为《从罗辑思维到得到,我的创业报告》的分享。这里整理为文章,与大家共享。



 1 


给业界挖的三个“坑”


第一个“坑”:U盘化生存。我们刚开始讲U盘化生存(注: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转头我却变成了一个“主机”,开了一家公司。很多人很愤怒,说你背叛了你自己,你不是要当U盘吗?我当时是那么想的,然后改主意了,我进步了。


第二个“坑”:社群。在我们提出社群是一个商业之后,很多人开始做社群。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个不行。我宣布罗辑思维会员停招,原来的会员给我们赏银子的,我们持续服务。现在,网上很多黑我们的文章骂我们是社群,实际上这事已经丢开两年了。


第三个“坑”:内容电商。从去年年初开始,我们说要做内容电商,我也是这么信的,然后玩命的做内容电商。然而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想获取的超越社会期待的指数级增长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再造一个电商领域的阿里或者京东。当知道前面不远处就是断头路时,我就不能再跑了。所以去年,我们又把内容电商这个跑道给让出来了。


我们再说,从去年年中开始讲内容付费,我发现又有一帮兄弟跟上来了。但是我负责任的讲:这件事仍然是一个坑。今年我们不能重蹈去年的覆辙,3月8号前后我们会有一个关于内容付费的活动。


实际上,我们是在一次逃亡赛当中,逃得一条命。我没有想给任何人挖“坑”,是我自己在“坑”里,我现在身手还比较敏捷,及时爬出来了。也许下一个“坑”,我自己就没有爬出来。


 2 


内容营销的三大趋势


在三年成长轨迹当中,我认为要死死地纠住三个总趋势不变,其他一切都要变。


趋势一:潮流的时间越来越短。


我最近疯狂地在试直播,为什么?因为我知道直播这个潮流如果我赶不上,那下一个潮流就更赶不上了,因为大家想微信公众号到现在作为一个创业平台,清晰可见的窗口期就三年,如果按照这个总趋势来看,下一个如果直播是窗口期的话,一定不到三年。不管直播捧红了谁,造就了多少豪门,两年一定结束,而下一个是什么根本就不知道。

  

趋势二:人格的特质越来越重,个人被赋能越来越重。

  

理论上所有的大公司做的内容平台,本质上都是在为个人做赋能,大公司越是竞争,越是进行补贴,越是对创业者、内容生产者示好,我们个人赋能就越强化,最后的理想之境,个人可以在互联网上,以接受补贴的方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终极的状态。所以未来的内容营销一定是个人魅力越来越重要。

  

趋势三:社会总分工不可逆。

  

所有的经济现象本质都不会逆分工,如果你在共享经济里解读到,每个人或者一个公司,可以坚持做很多工作,可以跨越、穿越、杂交,错,一定错的,或者说它是一个阶段性现象。比如说Uber让很多公司的高管愿意晚上出来开车,挣点钱展开社交,这个事儿作为一时风潮当然可以成立,但是最终结果是什么,最终结果一定是让传统分工当中的人,借用Uber这样的机会来试一试我愿不愿意专业地开Uber车。

  

果然风潮退去以后,进来试的人变成了两种:


一种买一辆车踏踏实实开专车;


还有一种人退回去原来该干嘛干嘛,这是形成了新分工。共享经济这件事儿,它其实遮盖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这个总趋势是不可逆的,叫分工再合作。


 3 


罗辑思维给创业者的6个建议


1.无时无刻不去丢掉存量。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存在巨人的话,巨人的身材不可能和我们一样。如果把我们任何一个在场的人,放大5倍,身材必须发生变化。为什么?因为同比例放大5倍,实际上你体重增加了125倍,是立方。但你的腿骨横街面增大25倍,是平方。所以,你现在的身材,会导致你的腿骨无法承重,你会被自己压死。所有的愚昧,都是你站在现在的处境,然后画一根延长线,想自己的未来。我们老是觉得现在的道路可能对,因此乘以一个多大的数,想象自己的未来。丢掉存量不是把它扔到垃圾堆里,是在你的创业版图当中把它丢掉,你自己不去管而已。我们是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块儿,然后不是丢掉地上,而交给相信的人。


比如去年与papi酱分手,我认为,名声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死,创业者每一步,面临的都是生死劫。创业的第一条,就要时时刻刻断、舍、离,丢掉你的存量。


2.内容创业不是内容创作。内容创作基本上是忽略用户端的,因为一个伟大的创作者,都是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达这个世界的,用户因为喜欢你,会追随你,以及进入到你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小说要写那么长,电影要拍那么长,因为你要带着你的用户进入到你的情境和视角里面去。但是今天在互联网上做内容创业,你必须极大尊重你的用户,他们注意力就是不集中的,他只有很短的停留时间,这种情况,你怎么为他提供内容?我给大家举几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标准:


1)比如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里,硬标准叫“绝对不准出现感叹号”,因为感叹号是个人情绪,但公众号里不可能有人跟着你的情绪走。


2)第二就是最大可能不使用形容词,使用形容词是你在邀请用户进入你的心理感受,但是用户进不去。


3)此外,以微信公众号为标志,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屏阅读”,过去我们是一个字一个字念的,微博时是一行一行看的,现在扫一眼过去看的是一屏,所以你的所有节奏,都要适应这一屏的感觉。


如果你创业,希望获得的是用户而不是粉丝的话,你不得不去尊重用户的状态和场景。用户在晃来晃去的地铁上打开微信看你一眼已经不错了,你要保证每一屏里面有金句、有数据、有关键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经常看到很多人写的软文美轮美奂,到最后来一个惊天逆转,你记得住卖什么东西吗?不记得。因为注意力已经被消耗掉了。


罗辑思维历史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篇文章在全国的传播都是过亿次的。我们预料到它会火起来,非常兴奋,所有商品提前重新调整,所有最好卖的东西全部调到首页上来,准备第二天做个大生意,结果第二天早高峰已经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发生。


为什么?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内容流量的高发期,一定是电商销售的低谷,这是罗辑思维血泪教训,为什么呢?非常简单,因为用户买东西和用户看东西,消耗的是同一种荷尔蒙。


当一个非常刺激的内容已经把他当天的荷尔蒙全部消耗完了之后,他们不需要用买东西再来刺激一次了,所以看完就走了。


只有那些从来不卖东西的公号才会去追求什么十万+百万+,真的想做生意的,一定需要一个稳定的持续的小步快跑式的流量,这种流量是一个变现的优质流量,这都是内容创造和内容创业的差异。


3.想好怎么拆伙,再开始创业。从一个人到公司化、团队化,“一个人要活成一个队伍,一个队伍要活成一个人。”如果完不成第一步,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内容创业者。但是一旦做到第一点就会发现,你的挑战是后面那句话,很多的内容创业者往往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我强烈建议大家创业之前一定要找好你的合伙人,找好之后,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分股权吗?分工吗?都不是,是谈好怎么拆伙。


创业公司都面临这个问题,就是创始人之间的价值是在不断动态调整的,创始之初最重要的那个人,几年发展之后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内容创业尤其如此。


这套调整机制不是说情感上能不能接受,而是必须要白纸黑字来保证用最低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来完成。一旦发生这种事情,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准备好拆伙方案是团队可以往前走的前提。


4.树立用户为君王的姿态。从价值观层面,树立以用户为君王的服务姿态。这不是句空话。


现在我们所找到的这个场景,就是把每一位用户都视为是皇上,我最多算是个侍读学士,皇上的时间重要不重要?皇上的兴趣重要不重要?皇上的感受重要不重要?所以我们经常讲这句话,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把每一个用户变成君王,你打开手机会发现同时周边有几千辆车伺候你,打开饿了么有上千个厨子等着给你做饭。用户在实体和空间消费领域,已经被伺候得像个皇上了。


这种状况在知识行业会不会再次发生?我的答案是会,因为当用户变成皇上的时候,不可能回到教育知识领域就变成孙子了,所以谁能把用户是皇上的姿态找对,谁就能分享这批知识创业的红利。


5.做高频、持续、小额、碎片的内容产品。如果你要生产知识类的内容,这四点非常重要,高频,日更,小额,碎片。


一个知识生产者应该接受这一点:我们当然知道读经典读大部头很重要,就是读不了怎么办?我给你一个过渡性的解决方案。


在知识领域,其实出现了一次特别大的机会,过去在知识生产当中主要是这三个行业在提供内容:出版、教育、传媒。


今天我们之所以在内容创业上有很多的纠结,是因为今天的内容创业者通常是具有传媒属性的人,而传媒多数都是免费模式。但我们忽略了出版和教育一直都是付费的。


所以如果我们去看一个大的版图,你会知道知识创业一定要向出版和教育行业学习,怎么生产让用户付费的内容,良性循环和发展。


6.知识服务是巨大的机会。但是出版、教育、传媒这三个行业不约而同地受到大的冲击,为什么?我个人认为是姿态问题,他们过去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姿态。


如果有人把这个情况率先逆转下来,不用仰视,平视行不行?我可不可以不再要求我的用户既得给我付钱,还得是我的粉丝,还得表达对我的崇拜?我们就是一个内容的消费交易,买完了你走了,我接着生产更好的内容。


如果有能人调整好这个姿态,我相信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超级跨界融合的姿态,叫做知识服务。它身上有传媒属性,因为是碎片化的;有出版属性,因为它生产而且分发内容;同时还有教育的属性,因为提供陌生的知识。


本文经创投服务平台“青竹朋友们”,(公众号ID:ivctalk)授权转载



点击 阅读原文 收藏2W+篇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