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融委办公室召开金融市场预期管理专家座谈会。此前,7月末的政治局会议六稳最后一稳即为“稳预期”,金融委的三次会议都提到市场预期,可见重视程度之高。何为预期管理?特选取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的专栏文章,推荐一读。
来源:央行《2015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原标题:中央银行沟通与预期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一些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中之一就是“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前瞻性指引”是个新名词,但其背后的经济学思想却有更久远的渊源。与之相关的是两个更广泛的概念,预期和中央银行的沟通。
近二十年来,随着对预期管理认识的深入,同时也伴随央行独立性的提高和问责的需要,中央银行神秘的面纱一点点撩开,
沟通日益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理论和实践发展促进了对中央银行沟通及预期引导重要性的认识。有关央行透明度和沟通的研究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逐渐展开。尤其是在货币形态与金融资产日趋复杂、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稳定预期对于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
1996 年,Alan Blinder 提出更多沟通有利于央行提升政策效果,2001 年 Michael Woodford 提出货币政策的精髓就是管理预期,在 2003 年出版的著作《利息与价格》中,他指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影响政策利率未来路径的市场预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当期的政策利率水平本身。如果市场参与者更多了解有关货币政策意图和未来可能的政策路径,其行为就可能向调控所希望的方向趋同,从而提高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这意味着现代的货币政策调控不仅要靠操作,还要靠对预期的引导。
还有一些文献从学习角度对预期管理和沟通进行了研究,提出由于经济环境或者政策规则的动态变化,公众的预期并非完全理性,央行和公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公众通过学习来了解央行,因此央行需要通过沟通建立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帮助公众正确理解央行的意图,从而有效地达到政策效果。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央银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沟通。
最开始披露总体目标和策略;其次公布决策结果,如目标利率水平等;之后,在决策结果之外,还公布决策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展望。
近年来,面临零利率下限约束,一些央行尝试引进前瞻性指引,即央行直接发布利率的未来预期路径,但这并非是一种政策承诺,而是表明如何就未来的形势发展做出合理的政策反应。
总体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演进更加强调了透明度和规则性,这本身就是强化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好地帮助公众形成对未来政策路径的合理预期,并据此做出经济决策。
中央银行的沟通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以美联储为例,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美联储在明确政策目标和策略上作出了一些尝试;1994 年美联储开始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例会之后发布公告,最开始的公告只有一个政策方向性的信息,之后内容逐渐扩展,逐步公布利率调整的幅度、决策的原因、对风险的评估等;2012 年美联储开始引入前瞻指引。
一些对央行沟通实践的实证研究也表明,
有效的沟通能够影响金融市场,提高货币政策的可预测性,帮助货币当局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总体看,各方对预期管理和沟通在央行政策中的重要作用已基本形成共识,但仍然有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一是如何把握沟通的程度,是否透明度越高越好?
比如披露决策细节,虽然可能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并对决策者形成激励,但也有可能使之屈从各方面压力而从众;
披露的细节过多,由于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可能导致前后信息不一致,或者不同渠道发布内容表述不完全一致,反倒可能损害央行信誉,且过多信息也可能成为噪音。
此外正如前文提到的,央行透明度与独立性也有关联,一般而言,独立性越高,对透明度的要求越高,否则做法上可能会不一样。
二是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很多因素,包括公众的理解能力、媒体的倾向性报道都可能影响沟通的有效性。再比如,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因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央行不一定有优势来指导市场参与者。如果沟通并未包括很多有用的信息,对于指导市场参与者的意义并不大。
三是有没有最优的沟通策略?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各国采取的沟通策略存在差异,目前尚未有所谓的最佳实践。特别是围绕最近发展起来的前瞻性指引还有不少争论。
比如,通过设立单一指标简化经济模型,对货币政策设置门槛值,虽然方便了央行与公众的沟通,但宏观经济形势与市场发展瞬息万变,过于简化的做法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连续性。此外,前瞻性指引是在面临零利率下限、传统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情况下的一种尝试,经济环境不同的国家还应根据本国情况谨慎使用。
往期推荐:
少开会,多卖地,供销社也卖:拼了,为了化债!
小密圈近期内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