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个举头望明月的夜晚里,许多细心的小伙伴一定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不管什么时候,我看到的月亮上的“景色”都是一样的?
撰文 徐璐媛(东京大学博士生)
审校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编辑 韩琨
图1. 左图为月球正面暗色阴影区的轮廓,右图为唐代铜镜中对月宫中嫦娥桂树、玉兔蟾蜍的想象。
(CopyrightPolicy:CC 3.0)
其实,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发现了,所以古人笔下的月亮才永远都是李白《古朗月行》里的样子: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那是因为:月球很久以前就已经是一颗同步自转卫星了。
所以,我们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不管是月上柳梢头,还是待月西厢下,我们和古人看到的月亮上的景色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不考虑月相变化的情况下),这么一想倒也挺浪漫的。当然,由于月球本身的天平动(由于轨道自转轴、离心率等因素的微小变化引起的月球周期性摆动),实际能看到的总区域会比一半要多一点(约59%)。
图2. 时光流转,月亮的脸从来不曾改变
(图片来源:Copyright Policy:CC 3.0,最后一张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什么是同步自转卫星
同步自转卫星(synchronous rotation)是指卫星的自转周期和相对于中心行星的公转周期相同,所以不管卫星和行星如何转动,最终的相对效果都是卫星的同一面始终朝向行星。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月球和地球:月球的自转周期和绕地球运动的公转周期都是27.3天。
图3.同步自转示意图,卫星的正面始终朝向行星,因而从行星上看去,永远看不到卫星背面。
(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为什么会产生同步自转现象
同步自转也叫潮汐锁定(tidal locking),其本质来源于中央天体对环绕天体的引力作用。以地月系为例,由于实际的月球并不是一个质点,月球表面各点受到的引力大小随距离衰减,正面受到的地球引力会大于背面,这是我们从普(上)通(帝)视角看到的(图4左)。而把视角切回月球上时,实际感受到的潮汐力是地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注意,离心力是非惯性系下才有的虚拟力,惯性系下是不存在离心力的),潮汐力会把月球在地月连线方向略微拉长(图4右,当然,没有图上这么明显),产生潮汐隆起(tidal bugles)。当然,反过来,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也同样会在地球产生潮汐隆起。
图4. 作者绘制
那么问题来了,一旦月球的公转和自转周期不一致(自转速度大于或者小于公转速度),就意味着潮汐力的方向相对于地月连线始终在变化,产生的净扭矩会减慢或加快月球的自转速度,慢慢把月球“拉回”一个没有净扭矩的稳定状态(图5)。这一过程中卫星的角动量和能量变化,由卫星内部的潮汐耗散,以及卫星与行星的角动量和能量交换完成。一般来说,都是大天体锁定小天体,不过,在两者大小差不多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发生相互锁定的现象,典型的例子就是冥王星和冥卫一的双星系统。
图5. 作者绘制
也就是说,不管一个天体原本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如何,理论上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两者一定可以慢慢达到一致。此后,即使同步自转又因为某种原因(受到陨石撞击等等)被暂时性地打破,也能较快地恢复同步自转。
图6. 作者绘制
同步自转的影响
当一个天体进入同步自转状态之后,一切都不再变化了——正面永远是正面,背面永远是背面。同样地,前导半球(leading hemisphere)和后随半球(trailing hemisphere)的经度范围也不再变化了。
图7. 前导半球和后随半球示意图
(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当卫星上的每个点与行星的相对位置不再发生变化,卫星会逐渐产生独特的内部结构和地质、地貌特征。
1)前导半球和后随半球:假设陨石的撞击是空间范围内均匀来自各个方向的,那么相对于前导半球的速度会大于后随半球,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前导半球受到的陨石撞击系统性地多于后随半球,这种撞击坑密度的不对称性,是同步自转卫星的特征之一,可以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统计研究,反推太阳系过去的撞击情况和星体的轨道状态。
2)正面和背面:发生在同步自转形成之后的天体,其表面和内部演化也会相应产生一些“不对称性”,如月球正面多月海而背面多高地、正面月壳比背面薄等等,这些不对称性的具体成因至今还没有定论。如果是行星被恒星锁定了的话,正面由于始终面向恒星,温度还会显著高于背面,这对生命的发展可谓颇不友好。
同时,由于行星的遮挡,卫星正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行星的“保护”,理论上,其正面受到的陨石撞击、太阳风等等作用都会少于背面,不过这种“保护”至少对于月球是相当有限的,毕竟……
你以为的地球和月球是这样的(图8)
图8. 作者绘制
可实际的地球和月球是这样的(图9)
图9. 作者绘制
地球表示:太远了,爱莫能助啊……同样,觉得月球能帮地球挡很多陨石撞击的亲们,你们也想多了~
3)前面我们还说到,同步自转可能会被后来的撞击事件暂时性地打破,这种情况不仅理论上完全可能,实际观测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举个例(脑)子(洞):理论上来说,前导半球受到的陨石撞击要多于后随半球,可是月球较古老的撞击盆地却更多位于后随半球,Wieczorek和Feuvre [1]通过统计检验认为这一分布仅仅出于偶然的概率小于2%,也就是说,月球的同步自转在很久以前可能曾经被大撞击打破,然后在恢复同步自转的过程中,前导半球和后随半球的位置调换了(旋转了180°),他们还认为,产生史密斯盆地的撞击事件即满足引起这次180°旋转的时间和撞击强度要求。
还有哪些天体也在同步自转?
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已经知道,只要天体间的相互作用足够强,最终都会达到同步自转。同步自转不仅一点都不神秘,而且可以说是天体轨道步入稳定的一种“常态”。 事实上,太阳系内大多数体积较大的卫星,目前都是处于同步自转状态的,比如图10中列举了太阳系中已经达到同步自转的卫星。
图10.太阳系同步自转卫星举例,地球作为大小的参照。
(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而太阳系外,由于距离和观测水平的限制,目前只有距太阳系51光年的牧夫座τ(Tau Boötis)和它的行星τ Boötis b组成的系统中确认有同步自转存在:Walker等人[2]通过MOST探测卫星(Microvariability and Oscillations of STars)在2004年、2005年的光度观测结果,确认母星τ Boötis A上有一块活跃区域的位置与行星Tau Boötis b的轨道运动同步,这表明母星τ Boötis A已被行星τ Boötis b锁定,而且很可能是相互锁定。
图11. 牧夫座τ的位置
(Copyright Policy:CC 3.0)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所以“理论上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到底是多长?
以卫星绕行星转动为例,在假设圆轨道(离心率小)、自转轴垂直于轨道平面,只受行星的引力作用的理想状态下,某卫星到达潮汐锁定状态需要经历的时间量级,可以通过卫星绕行星运动的轨道半长轴、行星的质量、卫星的质量、半径、初始转速等参数估算出,其中与卫星绕行星运动的轨道半长轴关系最大[3]。也就是说,对同一颗行星来说,卫星离得越远,达到潮汐锁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而且是几何级数上升,这就可以解决很多疑惑了。
1)月球什么时候被地球锁定的?
火卫一、火卫二这类与母星离得近的卫星,几年到几百年内就可以达到同步自转(在它们的漫长演化历史中,几乎可以说是瞬间达到了同步),月球和大部分太阳系内目前已被潮汐锁定的卫星也都在105~107年的量级上完成了锁定[3, 4] ——也就是说,相对于太阳系内行星形成年龄的40多亿年(109年),这些卫星在太阳系历史中很早的阶段,就已经进入同步自转状态了。
2)为什么地球和其他行星没有被太阳潮汐锁定呢?我们会看到那一天么?
行星绕恒星运动也可同理计算,水星大约在107~108年量级达到锁定,而太阳系内其他几个行星(不考虑逆行自身轨道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的金星和天王星)要达到同步自转需要的时间尺度在1010~1018年量级。所以,这些行星还没有被锁定仅仅是因为时候未到。再过几百亿年,地球也会达到同步自转的(如果那时太阳系还存在的话),只是以人类活动的时间尺度来看,还是不要抱什么希望比较好……在那之前,地球和其他这类行星的自转会慢慢减速,一天会越来越长,当然,这个“慢慢”真的就是非常非常慢了,我们是感觉不到的。
等等,按照以上说法,水星不是应该已经到达同步自转了么?如前所述,估算的前提是非常理想的轨道状况,而实际上,由于星体原本的轨道离心率、自转轴倾角以及其他星体引力的影响,并不是每个符合时间尺度的星体都会顺利到达同步自转状态。水星正是由于其大偏心率的轨道的影响,并没有达到同步自转(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1:1),而是以3:2的自转共振(每绕太阳公转两圈时自转三圈)达到了一种稳定状态。
3)为什么有些星体我们明明还没有实际观测到它们的自转周期数据,也知道它们应该已经被锁定了呢?
还记得前不久NASA大新闻中那个一口气带了七颗行星的TRAPPIST-1系统么?目前认为,这七颗行星都已经被母星锁定或者达到自转共振了[5] 。而去年欧南台发现的类地行星比邻星b(Proxima Centauri b)也被认为很可能已经被母星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距太阳只有4.25光年之近)锁定[6] 。
是我们已经观测到它们的自转周期了么?并没有。事实上,目前能勉强估算出它们的质量和尺寸都已经很难得了。但TRAPPIST的七颗行星中最远的一颗TRAPPIST-1h离母星的距离只有0.063AU,相当于只有水星到太阳距离的1/6,而比邻星b距离母星的距离只有水星到太阳距离的1/8,离得这么近,理论上当然是已被锁定了的。
图12. TRAPPIST-1和它的七颗卫星。
(图片来源:NASA)
总结
· 同步自转一点都不神秘,这是一定条件下天体间引力作用的必然结果,不仅是太阳系中,也是全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 同步自转会在天体表面和内部会留下一些特别的“痕迹”,这些“痕迹”还能帮助我们追溯该天体曾经的地质历史。
· 太阳系中目前已经被锁定的卫星,大多在太阳系历史的早期就已经被锁定了。
· 目前还没被锁定的天体主要是因为离母星太远,以至于它们到达同步自转所需要的时间太久。
彩蛋:月球背面长啥样?
受限于观测手段,人们到上个世纪都还完全不知道月球背面是什么样子。月球背面是不是有另一个世界?那里有生命居住么?是外星人的基地么?种种这些猜想,一度成为各种童话故事和科幻小说的创意源泉。直到探测器时代来临,1959年10月7日,前苏联的月球3号(Luna 3)才传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影像(图13)。
目前最清晰的全月影像来自2009年美国发射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缩写为LRO),局部分辨率甚至优于1米,连阿波罗登月时期留下的月球车都能清晰辨认,那些月球上有外星人和外星基地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图13.左图为纪念前苏联拍到月球背面的第一张影像发行的邮票;右图为当时传回的第一张月球背面影像,左边的暗色区域分别为危海、史密斯海、界海,下方为南海,右上为莫斯科海。
(图片来源: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我们这才发现,原来月球的背面和正面如此不同:背面没有那么多暗色的月海,而是撞击坑遍布的高地,南极附近还有一个巨大的撞击盆地(艾肯盆地,太阳系内已知的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也是我国嫦娥4号的备选着陆点之一)。
图14. LRO搭载的宽角相机(wide-anglecamera,缩写为WAC)获取的全月影像
(Copyright Policy:public domain)
参考文献
[1] Wieczorek, M. A., and Le Feuvre, M. (2009). Did a large impact reorient the Moon?. Icarus, 200(2), 358-366.
[2] Walker, G. A., Croll, B., Matthews, J. M., Kuschnig, R., Huber, D., Weiss, W. W., and Sasselov, D. (2008). MOST detects variability on tau Bootis A possibly induced by its planetary companion.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482(2), 691-697.
[3] Peale, S. J. (1977). Rotation histories of the natural satellites. In Planetary Satellites, (J. A. Burns, Ed.), pp. 87–112. Univ. Arizona Press, Tuscon.
[4] Horedt, G. P., and Neukum, G. (1984). Cratering rate over the surface of a synchronous satellite. Icarus, 60(3), 710-717.
[5] Gillon, M., Triaud, A. H., Demory, B. O., et al. (2017). Seven temperate terrestrial planets around the nearby ultracool dwarf star TRAPPIST-1. Nature, 542(7642), 456-460.
[6] Anglada-Escudé, G., Amado, P. J., Barnes, et al. (2016). A terrestrial planet candidate in a temperate orbit around Proxima Centauri. Nature, 536(7617), 437-440.
《赛先生》第五轮选题发布,期待你来创作!
1.当我们说外语时,我们在说些什么?
2.我们的乐感从何而来?
3.人的指纹是在什么时候定型的?
4.“上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5.男性有“大姨夫”?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6.关于延缓衰老,科学家有何新发现?
7.真去了火星我们该种啥?
8.为什么人们会有“路怒症”?
如果以上有你感兴趣的选题,请迅速跟“小赛”(微信id:saixiansheng2017)微信联系,也欢迎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与我们进一步沟通!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您可回复"年份+月份"(如201701),获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赛先生为知识分子公司旗下机构。国际著名科学家文小刚、刘克峰担任《赛先生》主编。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赛先生”。
微信号:iscientists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科学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