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博物馆丨看展览
带你走进博物馆,让看展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51好读  ›  专栏  ›  博物馆丨看展览

重磅大展!众多“镇馆之宝”首次亮相!

博物馆丨看展览  · 公众号  ·  · 2025-01-20 13:27

正文

来源:文博圈(ID:wenboquan01)

//////////



郧县人头盖骨
石家河玉人像
崇阳铜鼓
睡虎地秦简
……

湖北省博物馆
首次推出湖北通史展
“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
展陈文物约 1.6 万余件
many many “镇馆之宝”首次亮相

拥有三个各自独立又前后承续的展览
还有
荆楚陶雅 瓷韵江夏——馆藏历代陶瓷展
这次放大招了!!!



极目楚天
湖北历史文化陈列


史前时期的湖北

湖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光能充足,降水充沛。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自西向东穿过,发达的干支流水系为早期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早在200多万年前,即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距今1.2万年左右,湖北地域内的人类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考古学文化经历了群星闪耀、多元发展到区域统一,最终汇入华夏文明的主流。

郧县人I号头骨化石 旧石器时代 郧县学堂梁子出土


左:刮削器 旧石器时代 郧阳学堂梁子出土 右:尖状器 旧石器时代 房县樟脑洞出土


石钺 油子岭文化时期 宜城顾家坡21号墓出土

黄冈螺蛳山出土人骨 黄冈螺蛳山遗址位于黄冈市黄州区堵城镇,包含有屈家岭文化遗存。这是一具30岁左右的女性的遗体,其左右手腕都佩戴镯,且双足之处也安放着许多陶器随葬品,显示其身份地位较高。




陶象 石家河文化时期 天门邓家湾出土

夏商周时期的湖北

夏商时期,为掠夺和控制物质资源,中原王朝不断南下,经略长江中游地区。位于今武汉黄陂的盘龙城为当时南方的中心城市。西周时期,湖北境内诸侯国林立,以南公封国曾国为大。同时,楚国起自荆山,向江淮地区扩张,至东周时期成为“地方五千里,带里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南方霸主。

玉盘龙 肖家屋脊文化时期 天门肖家屋脊出土;铜片 肖家屋脊文化时期 天门邓家湾出土







兽面纹铜鼓 商 崇阳白霓镇大市河边发现

考叔 父铜簠 春秋 枝江百里洲出土

曾伯桼铜壶 春秋 苏家垄88号墓出土

虎座鸟架鼓 战国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湖北

秦起于西北,一统中国,秦制遂推行于楚地。秦末楚人揭竿而起,秦崩汉兴。到东汉时期,今襄阳地区经济文化愈趋繁荣,成为士人豪族聚集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北地区是南北政权交相征伐的主要战场和文化碰撞融摄的重要通道。随着北方流民的大量迁入,民族融合进一步加深,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出现了武昌(今鄂州市)、江陵(今荆州市)、襄阳、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等区域中心。

家书木牍 战国晚期 云梦睡虎地4号墓出土



彩绘牛马鸟纹漆扁壶 秦 云梦睡虎地44号墓出土

“黄武元年”铜驽 三国吴 江陵纪南城出土


鎏金铜佛像饰件 三国吴 武昌莲溪寺出土




双面雕木梳 西汉 云梦睡虎地47号墓出土

唐宋时期的湖北

凭借强大的区位优势,湖北地区在唐宋政治中心东移和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成为南北、东西文化交流和融的大舞台。鄂州(今武汉武昌)地位更加突出,与传统的襄阳、江陵鼎足而三。众多诗人词客在湖北写下壮丽的诗篇。市场的发展、垸(yuàn)田的开发带来了商业繁荣。





西塞山窖藏

黄石西塞山是南宋朝廷军费转运和军资贮存的重要地点。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至1967年,西塞山东麓坡地多次出土窖藏的铜钱、银锭,数量巨大。

西塞山窖藏应是包含了鄂州军资库军费在内的湖广总领所钱窖遗存。南宋未年,京湖制置使吕文德曾掌管湖广总领所多年,该所是吕氏军事集团的主要军费来源。




元明清时期的湖北

元明清时期,湖北地区处于大一统国家的管理之下。清初,湖北基本确立了今天的行政版图。人口大规模的增长和流动使得山区得到深入开发。农田水利大兴,“湖广熟、天下足”称传于今,远距离贸易的繁荣,促使以汉口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兴起。公安、竟陵并称于文苑,西皮、二黄合奏于氍毹。书院广设,科举昌隆,文化臻于鼎盛。

楚昭王鎏金铜封册 明 武昌龙泉山楚昭王墓出土

金凤纹帔坠  明 蕲春蕲州镇雨湖村都昌王朱载塎墓出土


上:金镶宝石双凤穿花掩鬓 中:金镶宝石花簪 下:花形金簪
明 蕲春蕲州镇雨湖村都昌王朱载塎墓出土

金凤簪 明 蕲春蕲州镇雨湖村都昌王朱载塎墓出土





湖北近代风云

位于北馆三楼,面积1300平方米,展览叙事年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重点展示晚清汉口开埠、洋务新政、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突出展现近代湖北人民探寻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的历程以及自立自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林文忠公政书》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刊行,共三十七卷,收录林则徐奏稿。其中,湖广总督任内的奏稿是研究湖北禁烟运动的重要史料。



太平军铸造的货币

1855年太平军在大冶县征收田赋的票据

《点石斋画报》是中国最早、影响力最大的石印新闻画报,1884年创刊于上海。这是《点石斋画报》刊载的《美使抵汉图》




俄商经销的“汉口茶”茶叶盒

反映汉口苦力劳作休息的明信片






1912年湖北教育司补发给朱峙三的两湖总师范学校毕业证书

沈曾植行书斗方

何羽道(1882-1928,学号远耀,汉川人)的汉阳府中学堂地理笔记

向岩留学日本时的家书(复制件)




李白贞(共进会成员)撰《共进会于东京建立倡造党徽和宣言》,回顾了共进会成立初期的经历。

“首义三烈士”遗照

中华民国鄂军政府大都督印(复制件)




民国早期黎元洪佩戴过的大勋章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是1912年5月,继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签发给李作栋的湖北财政司长任命状。

1913年3月10日,湖北省第一届议会举行成立大会,湖北临时议会在前一天(3月9日)举行了闭会典礼。这是湖北省第一届议会议员证章。





湖北现当代英杰

位于北馆四楼,面积950平方米,展览以现当代湖北名人为中心,串联展示湖北现当代历史进程,展览分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革命志士”、“军旅名将”、“科学精英”、“文化俊杰”、“时代楷模”六个单元,介绍湖北名人123人并通过人物事迹反映中共五大、黄麻起义、中原突围等湖北现当代历史重大事件。



















荆楚陶雅 瓷韵江夏
馆藏历代陶瓷展


陶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物,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陶器生产延绵不绝,窑火生生不息。本馆馆藏陶器自新石器时期起,历经商周、秦汉、六朝、唐宋而至明清时期均有收藏。本次展览陶器展品侧重于陶塑艺术,主要包括历代陶俑、动物雕塑和模型明器。在展示陶器的历史性和功能性之外,更着重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呈现陶器多样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精美的纹饰、精巧的工艺,令观众从千姿百态的陶器中领略其古朴风韵。

陶花边盆 新石器时期城背溪文化(约公元前6500一前5000年)1984年湖北省宜昌市枝城北遗址出土

陶筒形器 新石器时期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1900年) 1987年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邓家湾遗址出土


雷击图像陶抵手 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961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纱帽山遗址出土

抵手为制陶工具。器表刻划了人遭受雷击瞬间的图像,反映人类对自然力量的畏惧,其创作源自先民敬畏自然的观念。


陶穿山甲 三国吴(222-280年) 1958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西山6号墓出士

陶牛车 北魏(386-534年) 湖北省博物馆旧藏





洗碗陶俑 隋(581-618年) 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马房山22号墓出土

女俑梳双髻,着窄袖衫和长裙,前倾作洗碗状。前置长方形案台,台面呈栅栏式,上置盆、碗、壶等。武昌隋唐墓中随葬的附俑灶模型应是受关中西魏、北周墓葬文化影响,是本地区墓葬面貌兼及南北的表现。

洗甑陶俑 隋(581-618年) 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马房山22号墓出土

陶灶及吹火俑 隋(581-618年) 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马房山22号墓出土

陶灶及吹火俑 唐(618-907年) 195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147号墓出土

左:陶围棋盘 唐(618-907年)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钵孟山401号墓出土
盘面上刻纵横线17、18条,中央和四角用“x”表示五个星位。围棋起源于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广为流行,唐代达到全盛。

右:陶围棋盘 唐(618-907年)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何家垅444号幕出土
盘面有纵横线各16条,四角和中心有5个星位。

















瓷器(china)是中国的象征,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元素而闻名于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湖北虽无名窑名瓷,但本土江夏湖泗窑和汉川马口窑等民窑独具地方特色。正因湖北地区名窑少,且处于南北交汇、东通西联的优越地理位置,国内各地窑口的瓷器在湖北均有出土和流传,越窑、定窑、龙泉窑、岳州窑、长沙窑、洪州窑、建窑、耀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德化窑等产品比比皆是。

瓷器展品则突出湖北省各地出土的瓷器,也有来自于历年的征集,其中有一批从故宫博物院调拨而来的清代精美瓷器,覆盖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朝代。展览中三国青釉人顶灯、南朝青釉莲花尊、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和龙纹梅瓶、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像等文物均为难得一见的珍品。


青釉人顶灯 三国(220-280年) 1970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出土

油灯。灯由浅盘形灯座、人形圆柱、中层承盘、碗状灯盏柱顶等部分组成。柱周堆贴绳索纹构成的萎格纹,萎格中点饰乳钉。人物造型灯在三国时期较为罕见。此器应属湖南岳州窑产品。


青釉带盖簋型器 三国吴(222-280年) 1991年湖北省鄂州市鄂钢饮料厂1号墓出土

青釉熏篮与熏筒 三国吴(222-280年)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钵盂山303号墓出土

燃香用具。篮、筒均施青釉,釉面呈玻璃质。熏篮是香熏用器的早期形制,篮、筒组合的式样较少见,使用时熏筒或竖置于熏篮中。

左:青釉剖鱼俑 三国(220-280年)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钵盂山303号墓出土

俑首著幞头,跪于长方四足俎前,左手按鱼,右手操刀,做出剖鱼鳞状。俑眉间有“白毫相”,显示当时佛教在夏口一带已较普及。

右:青釉弹箜篌乐俑 三国(220-280年) 1980年湖北省鄂州市七里界4号墓出土
乐俑跽坐于底座之上,头戴兽形帻,昂首挺胸,双手抚器,俑旁为圆形小鼓。汉代常见陶质卧箜篌乐俑造型,六朝逐渐代之以青瓷。


青釉五盂砚 唐(618-907年)

青釉生肖俑 南宋(1127-1279年) 1983年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古河汪家桥4号墓出土

生肖俑站立作人形,均身穿宽袖长袍,头戴王字冠,分别手捧生肖头像。



青花龙纹梅瓶 元(1271-1368年)2006年湖北省钟祥市 2006年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梅瓶肩部饰一周莲瓣纹,下饰缠枝牡丹纹;腹部饰四爪云龙纹,龙纹矫健有力,下有卷草纹;足部饰仰覆莲纹。青料浓艳,有铁锈斑。此瓶与四爱图梅瓶同出于郢靖王墓,从造型、胎质、纹饰、釉色等各方面皆具有元青花典型特征。该器为江西景德镇窑烧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