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商听潮
以小观大把握财经脉动,见微知著了悟政商潮向,获取财富,圆梦人生,回馈社会。高端,有料,诙谐,独立,深入,浅出。趋势投资者必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315报告】“国美”2024电诉宝用户投诉 ... ·  10 小时前  
亿邦动力  ·  快,是给世界的答案;慢,是给自己的问题 | ... ·  14 小时前  
起飞的金牌运营  ·  操作须知-全球速卖通流量运营核心指南 ·  22 小时前  
跨境脉  ·  大动作!Temu大批招募韩国卖家 ·  22 小时前  
跨境脉  ·  大动作!Temu大批招募韩国卖家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商听潮

定了!香港突然重大宣布,港府终于动手了!!

正商听潮  · 公众号  · 电商  · 2021-10-08 22:58

正文

船儿弯弯入海港,回头望望,沧海茫茫。

这真是历史性的一天!
治本之策,终于来了!
刚刚传来大消息,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总人口仅700万的香港,决定拿出300平方公里土地,约合整个香港土地面积的30%,新修92万套住宅,可以容纳250万人口居住!
而且这个新的居民区,会在临近深圳的元朗区和北区建造,准备和深圳进行经济融合。
除此之外,香港政府还宣布,要建33万套公营房屋,也就是公租房,给贫困人口托底。

的,你没看错,10年兴建33万套公营住房,也就是我们这边的集体公租房,保障房,公共住房类似的政府补贴房,免费或者低价给市民居住!
熟悉公共住房的都知道,这都是租金,或者房价超级超级便宜的房子。是政府真正拿出真金白银,补贴底层人民群众的超级大福利。

按照香港方面的思路,当这个计划完成,加上新区本来就有的集体住房,以及一些少量的商品房。将大约能帮助250万人!解决居住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香港的房价非常高,很多年轻人买不起房,只能跟家人住在几平方的非常非常狭窄的房间里面。
所以重点解决市民的居住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
毫无疑问,相对于总人口也就700多万的香港,今天这一条重大福利的宣布,将直接解决目前香港的住房矛盾。
要知道,以前,港独分子相当程度上,就是利用一部分香港青年人对高房价的不满,来煽动他们的情绪。

通过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所有的矛盾都被转嫁到了大陆头上,让香港年轻人觉得自己看不到出路完全都是怪大陆。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只有解决香港经济结构这一深层次矛盾,才能彻底破解社会矛盾,才能为香港未来的繁荣稳定夯实根基,才能全面铲除港独存在的土壤!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香港房价有多少高?
这么说吧,高得变态了!
在2018年里,香港的房子全岛均价约25w/平方米,房价世界第一。与此对应的,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仅16平方米,居住痛苦指数世界第一。
看吧,绝大部分的普通香港人、工薪阶级小康之家、一家三口、四口,一辈子就住在这样的楼盘里。

如果想在这个楼盘抢到一套50平米的舒适大宅,需要香港中等家庭不吃不喝42年。对!你没看错,50平米算是舒适大宅,90平米算是豪宅,更多是不足20平米一套的纳米房。
而香港喜欢说的千呎豪宅。一千呎就是92平方米。
嗯,这就是豪宅了。

的确是豪宅。要知道,在香港,三十六平方米的面积是要盖出来一个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的。卧室里面床三面靠墙、剩下的面积摊不开一个30寸行李箱绝对不是夸张。

更典型的,是下面香港这个八口人的小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4个6个月至14岁的子女,居住在面积10平方米的房间内。

香港房价不断上涨,深刻影响了香港的社会生态。
因为高房价,很多人只相信买房改变命运,却不再相信知识会改变未来。很多被房价榨干了灵魂的年轻人,由此丧失了进取的动力,甚至沦为废青。
也正因此,香港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曾经尖锐地说道:让香港年轻人绝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香港的高房价。

然而,香港房价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绝望的。它曾经有很多的机会窗口,将房价降下来的。
然而,为什么香港房价最终跌不下来呢?
归根结底,就在于:香港主流民意、尤其是“有房者”们,担心房价下跌让自己成为负资产者,因此集体抵触解决香港房价问题!
时间回到1997年。
面对高房价,1997年7月,首任香港特首董建华走马上任,三个月后即提出了上任以来的第一份施政报告,隆重推出“八万五”建屋目标计划:
利用政府手中的土地资源,每年建设85000套公屋,低价提供香港中低收入人群,争取5年解决70%市民的住房问题。
如果这一计划得以顺利推行,香港的房子供应将大大增加,香港的楼市问题将会得到缓解。

可惜,董建华运气不好,他同时遇到了两个巨大的拦路虎:一场惊涛骇浪般的金融风暴,以及一群被所谓的民主自由宠坏的香港人。
1998年,香港房价下跌,曾被全港叫好的德政“八万五”建屋目标计划,一时千夫所指:香港中产阶级担心计划实施,房价会继续下跌。
于是,一批批民意代表,掀起了“香港楼市保卫战”,向特区政府施压。


没人愿意承认当年自己是因为贪婪,才高位买入房产的,他们把一切原因都推给政府。
面对汹涌的民意,2000年6月,香港政府终于承认,“八万五”建屋目标不再实施。
紧接着,政府开始急剧压缩土地供应,香港房价逐步回升,如今距1997年最高点又几乎翻倍,甚至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都不曾颤抖。
香港楼市是没有承受阵痛,但也失去了一次解决高房价的机会窗口,而且这次机会,其实是被香港人自己,用“保护香港楼市”的名义,给葬送了。

就这样,香港被自我封印,香港的房价被绑架和固化。


与香港不同,同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在房地产问题上,却走了一条迥乎不同的路:“居者有其屋”、“有恒产者有恒心”。
新加坡房地产业的起点,其实远不如香港:香港的面积比新加坡大出将近4倍。但是现在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是15平方米,新加坡的人均居住面积为30平方米,大两倍!

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新加坡住房问题,跟现在香港差不多。50多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里,或是住在临时搭建在肮脏下水道旁的棚屋里,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一次,李光耀在经过一个正在发生骚乱的街面时,看到一个人从楼上跑下来艰难地把他的电单车搬到楼上去。
这时,李光耀深深认识到:“我深信,如果每个家庭有自己的住房,国家将会更加稳定。”

要想让老百姓有钱买房,得逼着他们攒钱。新加坡将英国遗留的公积金制度扩大到住房领域,设计了一整套“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强制国民储蓄。
新加坡的土地也是国有,但85%的土地以很低的价格出让,用于开发公共组屋,土地财政收入不足总收入的2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