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志忠 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副团长: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很多汉人到我们边疆地区来,他们就把中原的一些文化元素带到维西来。
”
维西大词戏,是迪庆州维西县保和镇独存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块活化石。
普志忠 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副团长:
“
大词戏我在小的时候就听过那些老人唱,
它的典故比较多。
像岳母刺字里,岳母给岳飞
刺
字的时候,
他唱的这一出戏,每三个字或者四个字都是一些典故 。
”
普志忠 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副团长:
“
他们有很多人认为是慈悲的慈, 不是的,
词是融入了我们方言土语,
就是很多词语包罗万象,所以就冠名就叫大词戏。
”
78岁的普志忠,一直关心民族文化的传承,退休之后,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这件事上。2003年,他和维西县的戏曲爱好者们,成立了剧团。
普志忠 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副团长:
“
把这些民族文化弘扬,
但是这个民族文化怎么弘扬,
要做什么 ,怎么做才能做得好?
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
在普志忠心里,保护地方文化很重要。而在维西有很多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组建大词戏古乐团,也是希望可以把它传承下去。
普志忠 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副团长:
“
当时成立的时候
我们的成员比较复杂,
人员构成有工人、农民 ,
有人在街上卖菜,有的要种地,有的摆一个缝纫机补补衣服。
”
团员们白天工作生活,普通人无异。傍晚他们来到这里,就是大词戏里的角儿。
刚开始,剧团没有资金更没有场地,只能借当地老年人协会很小的一个地方开始活动。
大词戏就这样被唱了起来,后来,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剧团慢慢受到了重视,才有了现在的戏台。
新人来,前辈教,团员们是师徒,也是朋友。他们生在维西,热爱维西,所以无私。团员们可以不计较付出地投入到大词戏中,和普志忠齐力,把这个濒危剧种的唱念做打,传出了小院。除了大词戏,他们还结合了其他文艺表演,开始进社区、进农村、走校园。
普志忠 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副团长:
“
我们把大词戏融合了以后,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我们用大词戏清唱,
内容有党的方针、 政策还有科技知识。
”
作为乐团的副团长,普志忠主要负责节目的编排和大词戏的编写。2020年开始撰写《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大词戏》,普志忠把对维西这块土地的热爱和21年来对大词戏的积累都写进了书里。二十几万字,全是他的热爱。2013年,维西大词戏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普志忠 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副团长:
“
因为我对民族音乐、民族文化非常感兴趣,大词戏为什么能在维西存活,我一直在想要有很好的传承。
”
“传承”虽然只两个字,但不能靠一己之力,而要靠群策群力。七十古来稀的普志忠和团员们还在努力。
普志忠 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副团长:
“
因为我是维西人,生在维西长在维西,退休以后也在维西,
所以我觉得家乡抚育我成长,我应该尽我一点力量把这个做好。
”
普志忠的“热心肠”从年少就有,在维登乡当老师时,他知道有学生需要资助,就主动承担。有学生出门不方便,他就主动送。日子怎么过来的,年岁大了,会有点模糊,但当时和学生们坐在拖拉机上歌唱的画面,普志忠还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