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打工人开启假期的第一步:预制朋友圈 ·  3 天前  
新周刊  ·  北上广中产,涌向“乡村版迪士尼” ·  6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夺命面包”里的这种防腐剂,究竟有多毒? ·  6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豆瓣9.6封神之作:关于鲁迅,你可能只读懂了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喷了!中大考古系学生竟为了一杯啤酒,跟华工学生怼了起来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03 08:02

正文



“搏击俱乐部”原为《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举办的线上辩论活动。4月27日,我们终于把“搏击俱乐部”搬到了线下。


得益于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我们请来了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辩论队,让他们就“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间房”这一话题进行互怼。其中,中大队为“正方”,持“留在大城市更好”的观点;“反方”为华工队,持“回到小城市更好”的观点。



“搏击俱乐部”有趣的地方之一是,我们总能趁机认识一些平常没机会接触的人。这次线下文明互怼里,“正方”中大队就有一位来自“最冷门专业”考古学的队员。


中大队一辩在阐述“待在大城市比在小城市好”的理由时,就特意拿这位队友做例子:如果他毕业后选择回老家,估计只能去做老师;但如果留在广州,就有机会去博物馆、去研究所,去更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地方。鲜活例子加上“摸头杀”,让中大队刚开场就赢得吃瓜群众的喝彩。



面对清一色男丁的“正方”,“反方”妹子们丝毫不落下风:华工队二辩巧妙地把“拍拖”话题引到自己身上,一度成为全场焦点;四辩则时刻保持咄咄逼人的攻势,“巾帼不让须眉”。


在这里,决定气场大小的,并不是嗓门或者身材。



“搏击俱乐部”本是个充满火药味儿的名字,我们的参赛选手却颇具风度,越是怼人不倦的,越心平气和。


谈到大小城市的消费差异时,中大队和华工队愉快地聊起了燕京哈啤青岛,现场气氛一度过分友好!小新原先设想的比赛规则是“怼事不怼人”、“抖机灵但不讲脏话”,现在看来实在是太低估人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双方队员相互之间的敬意在赛后得到了延续,每一次互怼活动都诞生了“不打不相识”式的友谊,说不定这些友谊还能升华一下,毕竟,能和你好好说话的另一半很重要啊。小新长期被互联网的暴戾之气毒害,现在又重拾对理性沟通的信心。



此外,“吃瓜群众”中也藏着不少民间高手。一位吃瓜众在向选手提问时,为反方(“小城市”队)指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个辩题下,反方应该立足于另一种价值取向:在大城市实现追逐梦想固然很热血,但选择回小城市陪家人一起生活又有什么错?”



《新周刊》执行总编陈艳涛也赞成这种看法。她表示,年轻人往往执着于宏大叙事,对“梦想”、“人生意义”这类词语很买账,但随着年纪渐长,我们会意识到家人总是被忽略,只想趁还来得及时多陪伴父母。



最后,经过现场评审团的投票,“反方”华工队赢得了最终胜利。当然,“选择小城市还是大城市”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无论我们做出什么选择,认真地对待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特别鸣谢 

有间大学

You+国际青年社区(五羊新城店)

豆瓣同城

青年志


 搏(Si)击(Bi)俱乐部 

《新周刊》定期举办的

辩(Si)论(Bi)活动

我们在线上征集辩手组成辩论队伍

围绕年轻人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进行互怼

如果你受够了质量低下的讨论

渴望和异己进行高质量交流

又想有严格的规则提供保障

我们诚挚邀请你加入

搏(Si)击(Bi)俱乐部


PS:图片文字都是小新的内心戏,你可别当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