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堂哥发的 "爸,我考了530分..."看哭了无数人 评论区清奇的脑洞让大家纷纷表示课堂可改行做"世纪课堂佳缘"
虽说不知道小姐姐到底是和排长小哥哥还是连长小哥哥在一起了,可雪碧竟隐隐期待还是两个小哥哥在一起相爱相杀吧。
在后台我们常常感叹大家脑洞怎么这么开,可为啥在想选题的时候就是没有如此清奇的idea呢?
为了解决这一疑惑,我特地去看了优酷新开的一档网综《脑大洞开》(传说是因为脑洞大开被注册了),本想锻炼锻炼自己的脑洞,没想到看着看着就会完全忘记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完全沉浸于脑洞世界无法自拔。
既然无法抵挡节目的诱惑,雪碧只好以某种不可描述的方式找到了
作者:安可
公众号:们店
(ID:men_dian)
下面雪碧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如何用脑洞大开的模式帮助我们找好选题。
▌5W1H简直神器,写什么都好使
这里我要祭出我的全面内容管理树形图给大家了。这个模型我在过去微课中提到过,其实是源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人机料法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五个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它是为了对生产进行全面管理而提出的五个要素,分别对应5W1H中的WHO(生产人员)、WHAT(生产设备、生产原料)、WHERE(生产环境)、HOW(生产方式) 也就是说,这五个方面涉及了生产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而我们进行内容创作,也是一种生产,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内容管理中来。
我分析了四期节目中很多精彩答案,大家都会采用5W1H这个模型——从题面上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做什么、如何做,这五个角度进行回复。
比如:
题目:天宫电视台王牌节目《王母有约》正在录制,各路神仙纷纷吐露真实内心——
大老师:观音说最痛苦的就是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因为他老给别人比OK。
这句中先从天宫里可能出现的人物下手,找到人物功能或特点,结合访谈节目的心声吐露或吐槽,加之形象的动作表达,最后炸裂全场。
还有一个例子蛮典型:
题目:包大人到非洲办案,升堂第一天却遇到这种事——
张大大:犯人站起来指着包大人说,你没有资格审问我,你个小白脸。
这个答案就从主人公包拯的特点——黑入手,然而包拯的“黑”遇到非洲人的“黑”也便不值一提了,从而形成小白脸的反差。
那么,公众号的选题同样可以考虑WHO的因素
我们可以审视一下我们自己的平台。在每天做选题的时候,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今天的这个选题与我平台的定位相符吗?
2、这个选题能让读者对我们平台的认知与我们的定位更近一步吗?
如果你的定位是职场女性成长平台,选题却集中在婆媳关系、反腐热播剧的评论,或者你定位家庭健身干货,却偶尔推送健身房里的搞笑视频或是接零食广告就显然有点跑偏了。
在自身分析的环节上,我们还需要提前勾勒全面内容管理树型图,从中选取合适选题。
▌以快制胜
对于新媒体文案来说,时刻保持对热点的敏锐也是非常必要的一项职业技能。
追热点最重要就一个“快”字。如果话题已经被大家写烂了,你才想起来去追,阅读量会非常难看。
节目中有人抢答过的梗再提只会陷入全场尴尬,那么在选题时如何知道热点过没过去,还值不值得写?
可以从一些趋势查询平台查到相关关键词来看热度。比如在新榜上查询《人民的名义》,可以看到从4月28日开始已经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了,这时热度已过,再写阅读量都不会太乐观。
这样的趋势平台除了新榜,还可以看百度指数、微指数、好搜指数,如果做产品相关还可以看阿里指数查热门商品。
另一方面就是看你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同类型公众号,他们近期做了什么选题,他们很大程度上也是经过市场分析和读者分析得出的结果,不妨作为参考。选题虽一致,但立意、切入点和素材都不尽相同,所以每个号做出来的特色都完全不同。
同样,往往竞争对手已经抛完你所能想到的所有观点,那就不妨换个角度。
这种直白到爆炸的无聊梗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的,在此节目中也只限于大老师了。比如这两道题也是让现场嘉宾醉醉的,但是成绩都很好:
题目:女神维纳斯对上帝祈祷,让我长出一对手臂吧,因为——
大老师:她需要。
题目:全世界的人都指着月亮会怎样——
大老师:手会酸。
我们在找到选题后,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找到切入点,还是那个原因,选题放在我们面前,它太大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化大为小,化宏观为微观。从细节出发,从小故事出发,从个人出发……来切入。
▌以小见大
(1)在选题前面或后面加词。
比如前阵子热门词太极。我们在前面加“忽悠的”太极,“慢功夫”太极,在后面加太极“实战”,太极“大师”,太极“打假”等等,都可以让这个大选题化小。
(2)从人入手。
无论什么选题,最终都会回归到人上,有人就有故事。
(3)从痛点入手。
读者从茫茫主题中选中你的文章来读,一定是因为你帮他解决了某个痛点。比如干货文帮读者解决了见识和技能问题,观点文戳痛读者内心,说出了读者一直想表达却说不出来的话。
那文章的开头先戳戳他的痛处,将此作为切入点最容易让读者读下去。
题目:眼看司马光就要砸缸,人群中钻出了一位老大妈,对司马光说——
大锁:缸上画个大张伟,照嘴砸,他嘴容易碎。
砸缸—缸碎—嘴碎—大张伟
题目:奶奶迷上了超级英雄电影,想成为小区里正义的化身,从此她决定——
大锁:天天喝醉,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蚁人,因为蚁人(一人)我饮酒醉。
超级英戏—蚁人—一人—一人我饮酒醉
▌引发共鸣
最后这个技巧和写高传播度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要有共鸣!
之前杨迪在答第一题时说了个大张伟录美食节目的梗,结果因为这个故事非常个人化,没有共鸣,导致票数寥寥无几。
而下面这几个例子就完全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人人都曾吐槽过的,所以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题目:跟聊了50年的网友终于见面了,接头暗号是“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
大锁:你是P的大长腿?
题目:如果孩子们统治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沈凌:孩子们跟父母家庭聚会时说:这不是小明的爸爸嘛,来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唱首歌吧。
题目:包大人到非洲办案,升堂第一天却遇到这种事——
大锁:当地所有问题在一天之内全都解决了,因为没有什么问题是一个包包解决不了的。
归纳了这么多方法,最最重要的还是多积累,梗都来自于生活,不过是生活素材的重新组合罢了。多看多练才能产出脑洞大的语录来。
在这部分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日常如何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就是素材嫁接。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积累好的素材
素材的积累无非就是多看多思考,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作为新媒体编辑,我们根本没办法只留意自己领域或行业的资讯,吸收一定是360°全方位的。这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信息资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用上了。
我们来分析近期咪蒙的一篇《“谁不是一边热爱生活,一边又不想活了呢”》的文章,她在文中为了聊这个选题,用了哪些素材。
她用了三个身边发生的故事,有:
l 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朋友A
l 身边创业朋友B
l 实习生老艺
另外她还找了几个媒体素材:
l 引用了新浪一个热门微博
l 网上一句话,他没说是哪个网
l 知乎上一个医生的故事
l 图书《非暴力沟通》中的观点
仅一篇3000字的文章就用到了3个故事,N个素材,我们平时又要积累多少才能做到在写一篇文章时手到擒来?
▌怎样完成素材的嫁接
除了知识的积累,另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嫁接能力。
很多厉害的编辑,素材积累的不见得多,但是会用在不同的论点上。
日常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云笔记这样的工具,来积累故事、语录等,这些积累的素材标签可以是坚持、勇敢、节约、热爱这样的关键词。等到你要写这个主题时,你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来找到对应的论据。
当然,像微博、知乎、简书这样的资讯型搜索引擎,就完全在你需要的时候再去搜索。
我们在开启一篇文章之前,不妨先给自己列一个表——今天我们要写的选题是什么,文章以什么形式呈现,文章的立意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切入,为了表达这个立意,我们可以选取哪些素材来支撑。
#互动
说了这么多
雪碧迫不及待
想跟大家一起试试脑洞
快来看看谁的脑洞更大呀呀呀
题目
护士听了一下你的心跳,
说:“你心里竟然装着我”,你如何回应?
■ Over ■
以上排版使用新媒体管家插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