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经常做梦,梦境非常清晰、真实、频繁,有时甚至会有连续剧般的梦境。这些梦境导致他醒来时难以分清哪个是真实,哪个是梦境。
作者用游戏作比喻,解释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模糊界限,并提到了人生体验的影响,即时常有一种出离感,觉得人生如梦。
今天回答一个
满级读者
的问题。
他问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的记忆力会这么好。
那么答案可能要让你遗憾了,我知道你要问什么,你想知道我学过什么记忆方法没有。
我没有。
我短期记忆力好就是天生的,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几百个学生里面我未必是短期记忆力最好的那个,但也基本上是第二第三。
我观察那些记忆力比我还要好的人,也没啥特别的原因,他们好像生来如此。
就像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反应慢,而且这个分领域。
我上课的时候反应就很快,尤其数学课。
但是体育课上反应就很慢,军训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跳马,只有我每次,都一屁股坐在那个木马上。
教官开始以为是我不熟练,单独训练了我很多次,最后发现无解。
因为我做体操也比别人慢半拍,我动作反应迟钝,当我意识到手要向后发力时,屁股已然坐到了木马上,挪不动了。
熟练度可以解决,但你反应慢没办法的。
长期记忆这件事遵循遗忘曲线,你重复得多就容易记起来,反之就难。
但我并不是这样。
我这个人比较多梦,不是电影《解密》里面那种。
电影里那个人是个天才,他每次做梦的时候,梦里的人还是他自己,而且能够和现实连接起来。
但我不是的,在梦里,也许我是猫,也许我是狗,也许我活在几万年前,也许我活在几万年后。
有点像什么呢?
有点像
黄粱一梦
那个成语。
《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自叹穷困。吕翁取青瓷枕让卢生睡觉,这时店主正在煮小米饭。卢生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觉醒来,店家的小米饭还没熟。
就是说,
卢生在梦里经历过完整的一段人生,从小到老,娶了媳妇,中了进士,做了官,被贬,告老。
你可以认为我多年以来,天天晚上都是
黄粱一梦,只不过未必是人生,也许是猫生,狗生,三体生。
但梦境非常清晰,非常真实,非常频繁,几乎每晚都是。
偶尔还有连续剧,某个梦和之前的梦接上了的情况。
这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呢?导致很多时候我醒来时,都弄不清哪个才是真实。
用庄子的话说,他醒来的时候,弄不清楚到底是庄子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子。
用打游戏的话讲,我弄不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梦里的,或许无所谓了,人生就像游戏加载。
你玩过游戏么?
比如游戏中是2000年,你存了个档,接着玩,玩到2001年,你忽然想读档,就可以读回2000年。
什么叫读档?
搁在游戏中你可以认为就是附体。你附身到了那个2000年的游戏人物身上。
其实游戏比现实更接近于时间这个参数的真相。
现实中你有很强的时间感应,你能感知过去,现在,未来,但游戏中不是这样。
严格意义上讲,游戏中没有时间的概念,正如爱因斯坦的看法,所谓时间,本就只是一个人类发明出来的标签。
2000年的游戏场景在那里的同时,2001年也在那里,2002年也在那里,你可以左右横跳,只要你读档。
你可以读档2000年,可以读2002年随便你读。
正常人,你所有的记忆都存在你大脑里,无论是6岁时,还是8岁时。
记忆力这件事的本质就是你把6岁时记住的那首诗的索引,通过长期重复,把它从你的大脑的存储区,调用到你的缓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