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
Hi,欢迎来到国内最大的心理服务平台——简单心理!这里有最实用的心理学涨姿势内容,还有数百位全国顶尖的心理咨询师为你服务。应用商店搜索“简单心理”下载APP,随时随地获取心理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京师心理大学堂  ·  社科普及丨什么?“一心二用”居然也能提高效率? ·  3 天前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课程简单介绍 ·  5 天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流泪不如流汗丨运动可以改善慢性焦虑 ·  5 天前  
壹心理  ·  你总是被欺负,其实源于1种创伤 ·  6 天前  
壹心理  ·  越过越好命的女生,都在做这1件事——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

过0.5+的人生就挺好的

简单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9-02-25 20:00

正文


本文字数 3000+ / 阅读需要 8 min


一个非常漂亮,还很聪明的女孩,这是我对San的第一印象。


她的酒窝很好看,位置也恰到好处。讲话的时候逻辑清晰,而且是名校毕业,有着不错的工作,也很受领导器重,在入职的前三年就多次被提拔。


可是她却对自己有着不同的看法,总觉得这一切都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导致的,只是因为自己运气还不错,为此常常沮丧,觉得自己根本不像他们想的那么好,更担心如果继续被升职,自己的另外一面就藏不住了。


最终她选择了辞职,在她看来这是最妥帖的决定。领导和同事千方百计想挽留她,加工资,调岗位,可是任什么条件都挡不住她离开的步伐。

离职后,用着之前的积蓄,她也盘算着下一步的打算,怎么谋求更好的发展。周围的朋友都觉得这么个有才女闲着是浪费。邀请她一同创业,她推脱说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也有大公司邀请她去胜任,她也推辞了。


一闲就是半年,她对自己的评价是,只有小聪明,能升职都是运气好,她的优点被她全部描述成外部因素,似乎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心理咨询中,只要我稍微表达一下她似乎很有魅力,也很吸引人,能力也很强,诸如此类的话语,她一定接过话茬,回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怪圈里。


似乎在她的价值观中,如果自己还有缺点,还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那么有朝一日一定会被别人识破,所以她放弃了各种机会,在家专心致志的研究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可是她得到的却不是完美,而是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贬低。

 

像San这样的来访者,确实不在少数,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学校也经常排行榜首。可他们自己却从来不觉得快乐,反而觉得自己如此不堪,时刻担心自己如果无法完美,便会一文不值。


为何这样呢? 


也许听听她们的成长经历,你能够找到答案。
 

 一百分的标准从何而来?
 

“妈妈你看我考了一百分!”
“真是个好孩子,说想要什么礼物,妈妈给你买给你。”

这段母子对话多么普遍,可是这沉重的“一百分”,却成了很多孩子被父母衡量的唯一标准,在她的世界中好像除了“一百分”,其他分数都是渣。97分,父母会指责孩子为何丢了那3分,却看不到97分已经是很好的成绩。所以即使她已经和第二名拉开很大差距,好像也没法得到满足,反而经常担心如果下次成绩不好怎么办。



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标准成了孩子深深的负担,也使她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发光点,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也看不到别人对自己的欣赏。“一百分、第一名”的焦虑始终都在她的成长中,等到她开始工作,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样,可这时候事情变得复杂了,因为分数不见了!


这...怎么才算名列前茅呢,怎么才算“一百分”呢?


这类人通常不敢停下自己的脚步,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停下来就表示会被淘汰,会落后。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人。


这些人眼中,点滴的进步都是自己努力换来的,即便遇到挫折,也能有所收获,面对困难时越挫越勇,即使失败,这一次收获的0.5分进步也很珍贵。似乎在他们衡量自己的标准中,从不以“一百分”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

灵活的自我评估方式,就是不要用单一的尺子去衡量自己,而是多维度去评判,总会有一个维度上的进步能够被看到。这样,他们也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即使遇到困难,也能见招拆招,他们信奉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比问题本身多的多。他们享受着当下的快乐,悲伤,痛苦,也为自己的0.5分进步感到开心。

为啥会有这么大区别,凭什么呢?


而且,似乎后者在学校通常都是成绩平平,凭什么他们会更快乐,更具有执行力呢?


要给出解释的话,大概是他们更看重过程中的起起伏伏,而是否拿到完美的答案并不重要,只要不断努力,他们相信能够有机会无限靠近那个期待的结果

 

 评价系统的形成 


让我们回来看看这个自我评价系统吧。


一个孩子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需要体验到自己价值,以及学习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这个过程里,父母是直接给予反馈的人。


父母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会随着成长,内化到孩子心里,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父母对他的要求是“一百分”,孩子就需要好好学习,继续考一百分。这个标准也会让他担心能不能保持“一百分”,会不会有一天做不到呢?高中、大学还能一百分么?步入社会以后,一百分是什么?


这时,很容易迷失那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陷入的无尽的深渊里。


其实你问问那些一向要求“一百分”的父母,他们自己做到完美了么?凭啥执行着双重标准,他们能说清楚完美是什么吗?

那他们能改么?我只能说:“这个事情真的太难了,只能等待有朝一日他自己理解这一切,愿意为此做出改变。”

不过还是让我们看看第二种人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吧!


是否一百分从不是他们的评判标准,他们更重视过程当中的鼓励,肯定孩子的时候是这样的。


“真不错,这么早你就起床学习啦。”

“你比昨天早起了1分钟,真勤奋。”


这些肯定,都会成为孩子日和后的动力,而像这样可以得到肯定的维度就多了去了,好奇心啊、愿意探索啊、愿意尝试啊、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啊。


如果你是父母,应该怎么做?


就像我带领的动力性团体的组员所说,小时候父母总叫自己跟邻居家的小朋友学习优点,可什么是优点?他一直没弄明白,只好看那个小朋友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人家上厕所,他也上厕所,也没明白自己学了什么。


还不如父母告诉他,数学成绩要提高,上课需要认真听讲来的清楚。


如果能够把期待说的清楚,可以执行,这便是最好的。父母给出恰到好处的肯定,也可以让孩子清晰的认识自己,学习肯定自己的能力。

可是很多父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或者是“百分”导向,或者会给出一个混乱的标准。文字开头提过的San说:“当初考研时,她妈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好了,结果不重要”,可等到成绩出来,差3分落榜了。妈妈却在一旁指责,你努力了么?你就不能早起点,少玩点手机?

这......说好的努力就好呢?怎么突然变卦了?


San很生气,她很熟悉这样的方式。因为在她家里,这个标准总是变动的,似乎永远都满足不了。

正因为很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面对混乱的标准,原本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期待得到父母的肯定,却因为不是一百分而落空。只得不断的为了那个完美的答案而努力。上学时。焦虑怎么才能保证一百分;毕业后,对自己的要求就成为了“我要成功”——可是这个成功是什么呢?怎么才算是一百分的成功呢?年入5000万?做个上市企业?还是什么?想的脑仁都快炸了。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学会去满足自己。



所以如果你也为“完美的一百分答案”而焦虑,试着停下来吧,焦虑只会耗费你的精力。而完美这件事,就是你的一种主观体验,除了你,和你内化了的父母,也许并没有人在意。


你最需要发展出的能力,也许就是形成自己独特的、灵活的自我评价系统,学习去肯定自己那0.5分的进步。


自我的肯定,这种能力的形成,恰好与父母及时的、精确的肯定有关,各位“完美的父母”也可以学习一下。

已经长大的我们,可以怎么办?


San的妈妈总说她做事很肤浅,三分钟热度,没有深度。我俩就探讨了一个问题,这个深度是什么?


在我眼里,San恰好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她对感兴趣的事情,统统能够研究出个所以然。我就问San:


“你觉得妈妈说的深度是多少度啊,如果是挖坑的话,你觉得是20米深,50米深,还是100米深啊。”


San茫然的望着我“我真不知道”。

是的,她妈讲的标准,从来不清楚是多少、是什么。而San就只去想着让自己更好。


我:“那我们就来谈谈‘好’吧,你觉得什么是好呢?”

San:“就是我感觉好的事情吧。”

我:“什么事情呢?过去的一年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好呢?”

San:“恩,去年我去讲课,课程大家给我的反馈很好,也有很愉快的互动。”

我:“这些都是怎么发生呢?准备课程你怎么做的?”

San:“我提前两周就开始准备课程,虽然过程十分焦虑,担心自己能否做好,就找朋友看听自己讲课,再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我:“那你觉得这件事你以后还能做么?”

San:“可以啊。”


通过对话,我们清楚了一个“好”的概念,而这样愉快的感觉,San也在之后的咨询中多次讲给我听。


父母在给孩子讲标准的时候,一定要先把概念搞清楚,如果说不清,就别叫孩子往这个稀里糊涂的坑里跳。要和孩子商量、探讨、明确,你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而对我们来说,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确实面对这样的困境,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能力给予我们明确的标准,那时候小,可能真的没有办法。可现在不一样了,你有自己的朋友圈,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可以选择很多的资源来帮助你。

此刻,你还愿意选择继承一百分的人生?还是过自己0.5+的人生呢?



何小松 ✏ 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咨询师预约平台,按照下图搜索,找到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