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雨磊
《学术与社会》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与技艺,常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博士论文》等专栏,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乌鸦预告片  ·  豆瓣2024最佳冷门片!9.1高分《还有明天 ... ·  昨天  
乌鸦预告片  ·  豆瓣2024最佳冷门片!9.1高分《还有明天 ... ·  昨天  
媒哥媒体招聘  ·  揽光传媒招聘! ·  3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事业编|上海戏剧学院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雨磊

王雨磊:论写作的“手脑合一”

王雨磊  · 公众号  ·  · 2021-02-20 17:02

正文

辛丑年正月初八,摄于莲花山飞鹰崖
昨晚直播,出了一个“教学事故”。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是一位好友孩子的生日,又是他们家重新装修后的第一次请客。 双喜临门, 邀请我去他们家小聚。 我担心晚上九点的直播有所冲突,好友说,他们家有一间隔音效果特别好的小房,供我直播授课。我就愉快地答应了。
我从深圳开车返回广州,途径莲花山。想起将近十年前,那时我陪同一位北京来的好朋友游览莲花山,还曾经在飞鹰崖留影,于是,特意重返旧地,不料,物是人非,盘桓许久,也没有找到当年的丝毫痕迹。果然,“过去心不可得”。
朋友家的房间果然隔音效果很好,但是房间外热火朝天地吃着火锅,我肯定没有办法专心上课。所以, 好友就把我带到他岳父家里。 他的岳父是一位资深教授, 我就坐在他日常上网课的书桌前。 我自觉时间还久,感觉身上困乏,就小眯了一会,醒来一看,才 8点35分,于是又放心地闭上眼睛。没成想,这次睡过了头,等我醒来,已经9点9分了。手机里一堆未接电话。
不过错有错着。我最近几天连续直播,颇觉吃力。饱睡一觉,神清气爽,昨晚的授课状态明显好过前面一次。
今天中午我特意补了觉,应该不会再发生教学事故了。(手动表情包~~)
我每次讲课都会有新的灵机一动,所以,我也会有意识地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下面这篇短文最初也是我上课过程中的灵感,曾经推送在知识星球上。


论“手脑合一”
这是我最近做培训时的思考。当时就跟学员说,我找时间要写下来。今天兑现。
写作是靠笔杆子的。思考是靠脑子的。凡是写得好的人,其实不是手好,是脑子好,他只不过把脑子的东西写出来而已。因为,就算他不写,改写为说,也会说得很好。
很多人都有一个瓶颈:明明想得很好,一写就不行。这样的原因有二:一是你压根没想清楚;二是,你没有学会“手脑合一”。平时多练,就是练习手脑合一。
费老晚年有个特点,凡是过脑的东西,都会成文。这和曾国藩很像。“我一贯是心里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在这个意义上,不失是后人用来作为历史研究的资料。我在校阅时没有做任何修改”。(出自《费孝通全集》) “我每次下去,人家总是不肯放过我,要我留下些话头,作现场讲话。跟我一起下去的同志就用录音机把我所到之处的讲话录下来,一路整理。回家后由我动笔修改成文送出发表。从《小城镇大问题》到最近的《包头行》都是经过这样的工序写出来的。”(出处同上,当时忘记标注页码了,各位读者要记得标注页码哈~不然就是引用不规范。)
怎么训练手脑合一呢?这个因人而异。除了我以前讲过的,我今天再讲些新的。
第一,尝试精炼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行字。
第二,时刻警惕:自己的话是不是词不达意、文不对题。然后再进行推敲,审视。
第三,一边写,一边思考。然后不断调教自己的手脑协调能力。
第四,写完之后,要经常去改,改到自己念起来很舒服。
第五,平时说话尽可能向书面语靠拢——反之,书面写作尽可能增加朗朗上口的阅读感。不过不是要掉书袋,而是适当地增加“文白综合”的能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