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游戏”,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对关系的影响。文章指出,权力游戏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多样,其背后可能有着不同的动机,如未完成的心愿投射、强迫性重复、对被抛弃的恐惧和自我满足。文章也讨论了权力游戏对亲密关系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理解权力游戏的两面性、减轻其坏影响、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以及将胜负欲转移到其他领域等解决方案。最后,文章强调了学习心理学在建立平衡可控的亲密关系中的价值,并鼓励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成为心理咨询师。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游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以细微的方式潜藏在生活中。
各种权力斗争在亲密关系中发生,人们可能会通过明里暗里的方式互相较劲,以求获得一种“赢”的感觉。
关键观点2: 权力游戏背后的心理动机可能包括未完成的心愿投射、强迫性重复、对被抛弃的恐惧和自我满足。
这些动机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发权力斗争。
关键观点3: 权力游戏对亲密关系有负面影响,可能会破坏信任、导致关系紧张。
但另一方面,合理的权力分配和支配有助于人们做回自己,满足自我需求,维持关系的独特性。
关键观点4: 解决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游戏问题需要理解其两面性,减轻其坏影响,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并将胜负欲转移到其他领域。
此外,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建立平衡可控的亲密关系,并可能开辟出一条可靠且富有意义的副业道路。
正文
亲密关系里,自己或另一半会明里暗里
的
互相较劲。
于是偷藏“小金库”,或想着法子暗示妻子不会赚钱,来让心理平衡。
于是说“只会赚钱有什么用”,家务活也不干、孩子也教不好。
总之,
就
是想压
对方
一头,
让对方感觉不如自己,然后享受这种“赢”的感觉
。
“
我也搞不懂自己为什么事事都想赢过伴侣,不然心里就极不舒服。“
各式各样的权力斗争,以细微的方式潜藏在我们生活里。
好好的亲密关系互动,也变成了暗潮汹涌的“名利场”。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一聊:
亲密关系里的“权力游戏”
。
夫妻俩就像坐在跷跷板两头,一个在高处,另一个就会暗中使劲把
TA压下去。
她和老公就是如此,两人收入水平“势均力敌”,但老公是农村户口,而她是城镇户口。
“那你以后别让农村亲戚来咱家住,弄得满地都是烟灰、瓜子壳。”
“每次呛得他说不出话来,我心里就很有快感,但是看到他沉默受伤的样子,我又觉得不该说那么伤人的话。”
这种
跷跷板一样上下压制的吵架
,
只是亲密关系中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
除此之外的表现还有:
眼里揉不得沙子,不能忍受对方的任何缺点,一定要指出来心里才舒服,或者像跟缺点较劲一样把对方“矫正”过来;
无法忍受伤面子,伴侣在外面不给自己面子,就会火冒三丈,觉得尊严被严重践踏,一定要伴侣道歉、示弱;
要求对方听自己的,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遵循自己的意见,不然就会觉得很没安全感,仿佛失去了很多东西似的;
一有成绩就会跟伴侣炫耀,显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强过对方,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同和赞扬,以此获得自我价值感。
这些相处模式,
本质上其实是在计较“输赢强弱”。
仿佛自己一定要“赢”,才能舒舒服服地待在关系里,不然就特别想对抗。
而这种争夺,一旦过度,往往会对亲密关系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权力
争夺
发生在
相处中很多个不起眼的
瞬间
,但它却像刀一样,在关系里留下一牙牙切口,让两个人的感情出现越来越多的缝隙,再也无法恢复原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中,提出关系里有各式各样的“游戏”。
很多人都喜欢在关系里玩各种游戏,比如受害者游戏,永远把自己安置在“可怜弱小的我(PLOM)”的定位里,把所有不幸归咎于别人。
把自己的未竟心愿投射(
projection)到对方身上
。
我有一名单亲家庭长大的来访者小A,从小就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爸爸,而她的家里只有妈妈。
这种愿望强烈到什么程度呢?她会吞大量感冒药,逼迫加班的丈夫回家,陪自己去医院洗胃。
想方设法让自己看起来可怜又弱小,是她“战胜”丈夫的一种方式。
只有赢了丈夫,她才能感到自己被丈夫爱着,等同于弥补了曾缺失的父爱。
除此之外,
有人也会强迫自己重复父母辈的“权力游戏”
。
强迫性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会让我们一次次重演那些伤害自己的行为。
比如,小时候看着父母争来斗去、吵来吵去,内心积累了很深的痛苦。
长大后不受控制地重演父母的争斗,潜意识里,是想通过新关系改写痛苦,证明自己是可以不受伤的。
但结果往往相反:不但对自己造成二次伤害,也把伴侣推得更远。
在亲密关系中玩权力游戏,还有第三种很常见的动机:
对被抛弃的恐惧
。
很多人其实并不计较输赢,但不能忍受关系失去控制,不然就觉得很不安。
比如,我们会发现在很多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独占欲特别强,时不时查手机、查行踪、查衣服口袋。
这种行为其实是在确认
:
我们的关系里没有潜在失控因素,这段关系是可控的,我是安全的。
Mikulincer等学者认为,一个人害不害怕被抛弃,2-3岁就会定型,并影响以后的恋爱和人际关系模式。
如果你在关系里,感到特别不想放手,很可能是因为幼年时期,内心就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除此之外的第四种动机,
是为了“自我满足(self-gratification)”。
简单来说,对另一半不那么上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人,相对能活得更自我、在关系里拥有更多。
比如,两人都饿了,但面前只有一块饼,谦让是不存在的,先抢来管饱再说。
所以,如果你感到另一半什么都喜欢跟你争,除了强迫性重复、恐惧被抛弃,还有一种可能是:
TA并不爱你
。
如果是这样,那TA表现出来的,就是经常贬低、打击伴侣。
一旦觉察到这一点,
就需要好好重新审视这段关系,注意保护好自己
。
结了婚之后,我们很难随心所欲,为了两人关系好,做很多决定都必须要考虑另一半的感受。
比如,有些需求明明是理所当然的,却担心自己这样做会不会太自私、伤害另一半。
《亲密关系》中也提到: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有些不会对关系有坏影响
。
比如,合理权力:伴侣认为,我们有权让他为我们做些什么。
还有,光环权力:伴侣崇拜我们,心甘情愿受到我们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合理权力和光环权力,把亲密关系里的资源铺排到位。
虽然不见得绝对公平,但能使两个人内心都比较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权力,意味着一个人能支配一些东西,而支配关系里,必然有上下级之分。
亲密关系中难免有一些权力之争,每一份权力都对应着一份责任。
好的亲密关系,不是绝对权力平衡,而是权力和责任能够达成平衡,彼此都不会不安。
争取权力不是坏事,但不一定只能以“对抗”“战斗”的方式来实现。
这样一来,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分配,会以最合适的方式发生。
《社会与个人关系杂志》中一篇研究异性恋夫妇的文章,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亲密关系中的幸福感,和伴侣双方“感知到的权力感”有关,和实际的权力平衡无关。
如果两人在自己重视的事情上,都得到了权力,那么其他不重视的事情,有没有权力就不那么重要了。
其次,当我们意识到争取权力的过程中,出现了暴力、攻击、恐惧、对抗时,不妨停下来,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
“我刚才是不是太咄咄逼人了?”“我是不是说了不太好的话?”“我是不是应该换一种表达方式?”
“我现在情绪是不是太激动了?”“我为什么会难受?”“刚才内心一闪而过的愧疚感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