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度学习与图网络
关注图网络、图表示学习,最近顶会顶刊动态以及机器学习基本方法,包括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弱监督学习、元学习等
51好读  ›  专栏  ›  深度学习与图网络

研究生一周5次组会,资本家看了都流泪...

深度学习与图网络  · 公众号  ·  · 2024-03-29 09:10

正文

本文 来源: 微算云平台

转载自:募格学术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小编删除!


根据开组会的频率,可以将组会分为以下几个模式:



炼狱模式:一周五次,资本家看了都流泪


这位还没进实验室的研0(本科刚毕业)网友遇到了炼狱模式: 一周五次组会,他还没补贴,资本家估计都流泪。


一周五次组会,感觉就像飞轮上的仓鼠,导师在下面看着,学生不停奔波。这种高频率的组会,让人产生疑问: 导师为什么不亲自参与一下?

网友直接劝他跑路,这种导师估计是需要论文评副教授,不要相信‘为你好什么的,他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好’。

如果是实验建设初期,建议直接签一份 ‘建设实验室战略合作协议’,实验室相关文章得给挂名。 第一届打天下的学生太惨了,实验做的少,文章也发不出来,要是没毕业就是属于 ‘打黑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地狱模式:一周两次,举报吧!


在国内的许多课题组里, 存在地狱模式,即一周要召开两次组会。 有些模式是一次实验进展汇报和一次文献讨论汇报;另一些则是一次单独讨论和一次集体组会。

这样每三天就要开一次组会,导致学生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实验,要么在准备组会,要么就是在参加组会。 即便学生们勉强产出一些实验结果,也会分次汇报,身心俱疲。


太频繁的组会 对学生是不负责的,举报吧

问导师:

一周那么多学生汇报听的过来吗?

听了流水账有意义吗?

能给出建设性意见吗?

没用的意见不浪费时间吗?


正常模式:半个月一次


很多科研人都支持半个月模式, 这样能平衡生活和科研 ,半个月也能总结出比较系统的实验结论。

正常汇报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1)你做了啥

(2)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3)你如何解决了这个问题

(4)你有什么结果/进展

(5)你的下一步计划

正常的组会 你应该明白:

(1)梳理工作内容和讨论机会: 组会是梳理个人工作内容并与同学、导师交流讨论的好机会。

(2)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 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梳理可能能得到新的灵感。

(3)整理SOP文件: 将做过的杂事整理成SOP文件,节省他人时间,也便于个人日后使用。

(4)分享科研进展和技能: 分享关于科研进展、技能、新软件等内容,可以从个人做起,推动团队的共同进步。

(5)学会待人处世: 观察和学习如何积极激励团队成员,如何处理他人的问题,以及如何展示工作成果。

(6)跨学科交流获取新知识: 跟其他领域的人交流,从不同领域获取知识,看是否能引入到自己研究的方向,这可能会带来新的灵感。

(7)重视导师沟通: 与导师保持良好沟通,展示个人努力。比起导师放弃培养你,更可怕的是导师不知道怎样培养你。题外话:如果你的导师是个水货,那不止组会没意义,可能你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没啥意义,趁早转行吧。

另外!很多导师像原生家庭的家长一样,喜欢给人或者课题下一个负面结论!!! 否定性结论只会磨灭学生的科研热情,每个学生和项目都有潜力,应该鼓励发掘多方面的可能性。 下否定结论的操作没有任何意义,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膈应学生有什么用?


困难模式:一周一次,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一周一次的组会,是令人恐惧的,不少网友在吐槽这种模式太折磨。


当然, 也有人是支持一周一次组会的,博士在Science发文感谢这种每周汇报模式:


这位老哥是印度尼西亚人,他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只有遇到难题时才去找导师。 后来,他去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每周都要向导师汇报科研情况。 但在攻读博士学位时,他每周都向导师汇报科研情况。他发现这种频率激励他产出更实质性的内容,制定详细计划,列出阅读的论文和探索的想法,增强了自信,也获得了导师的建设性意见和反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