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梗概及要点,这里写了七点,如下:
(一)无问自说
此经是世尊在无人请问的情形下,以舍利弗尊者为对告众,主动宣说,故称“无问自说”之经。
《无量寿经》从明显的形式来看,是阿难请问的,《观经》是韦提希夫人请问的,《阿弥陀经》是没有人问、释迦牟尼佛主动说的,是对《观经》和《无量寿经》作一个总结性的交代,不用人问,世尊自己就说了,因为这是他的本怀。
如果以“无问自说”的眼光来看,《无量寿经》和《观经》其实也有这样的意思。
比如说,《无量寿经》是阿难请问的,阿难自己怎么能请问呢?那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现出德相,释迦牟尼佛想讲这部经,但是没有人来问,他就加持阿难,让阿难心中慧解发生,然后问释迦牟尼佛。
大家看《无量寿经》就知道,有这样的介绍,甚至释迦牟尼佛还专门问:“阿难,你怎么能问出来呢?是诸天叫你来问的吗?”还有这段问话。经文是不会讲闲话的。然后阿难说:“不是诸天来叫我问的,是我看见佛今天的德相巍巍,与众不同。”世尊就说:“阿难,你真的很有智慧,你这么一问,所有众生的得度因缘就成熟了。”在阿难问之前,世尊就放光现出德相,加持阿难启请。
《观经》是韦提希夫人问的,不过世尊所讲的散善和念佛也是无问自说。这样就能贯通。
“诸佛证诚”。为什么不在《观经》《无量寿经》里证诚呢?其实,证诚了《阿弥陀经》,也就证诚了《观经》和《无量寿经》。不能在《观经》里证诚,如果《观经》里证诚,里面讲了观法等等,那到底证诚什么呢?所以世尊一定在《阿弥陀经》里证诚,是证诚念佛的。这样就和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七愿很好地吻合了。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二)赞极乐依正
世尊自开金口,先赞依报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成就救度众生往生之处所;接着赞正报佛身,无量光寿,无有障碍,成就救度众生往生之力量;接着赞极乐圣众,其数无量,皆得不退,一生补佛,示现已获往生之利益。
赞叹正报的佛身,就是赞叹阿弥陀佛本身,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有障碍。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呢?就是阿弥陀佛的能量。现在讲正能量,什么是正能量?阿弥陀佛的能量是清净的、没有限度的、绝对性救度的能量;他这种能量是没有障碍的,来救度众生。
“成就救度众生往生之力量”,以无量寿为体,以无量光为用。阿弥陀佛的光多大啊,遍照十方世界;这个能量多足啊,充满了法界。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没有任何障碍,救度任何众生毫无问题。
接着赞叹极乐圣众,“其数无量,皆得不退,一生补佛,示现已获往生之利益”,这是举出例子: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然后又说极乐世界有多少阿罗汉,都是不可思议数量;多少菩萨,也都是不可数、不可称、不可说。
接下来,既然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功德利益——成就了往生的处所,成就了救度众生的力量,也引用了例子说明,那么多人已获得救度,往生了,那么众生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也来劝我们应当往生。
(三)劝众生愿生
既有如此功德利益,劝众生应当愿生。
那怎么往生呢?
(四)贬少善不生
明称名之外皆为少善根,不能往生极乐宝国。
先遮止,贬少善不生,接下来说明念佛必生。
(五)明念佛必生
唯专称弥陀佛名是多善根,上尽一形,下至七日一日,必得往生。
(六)明诸佛证诚
如此高妙国土,少善不生,称名即生,众生难信,故诸佛皆出舌相证明。
如此高妙的国土,“极乐无为涅槃界”,少善不能往生,而这样简单地称名就能往生,众生难信,所以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证明:“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七)结叹难劝信
世尊、诸佛互叹:“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甚难甚难!”而劝吾等应当深信。
释迦牟尼佛和诸佛互相赞叹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让众生能够珍重,这样的法门非常不容易相信,但应当相信。
说“难信”不是说信有什么难的。有人一听到“难信”两个字,就吓得缩回去了。信,当下信就相信了,也没什么难不难的。
众生有自力的心,有疑惑心,对这样殊胜的法门,这样就可以被救度成佛,超情离见,超越了情感、思维、经验的范围,所以不敢相信,“真的能这样吗?”其实相信了当下也就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