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诺曼底,海岸牧场。
一颗树下,
朱丽叶·比诺什为你读一首诗。
🎬
点击视频
■
《Back to The Origin 回到初心》完整短片。
不得不说,这是一支文艺十足的短片。直到结尾,你可能才发现这是一支广告片。在不到3分钟的故事里,你沉浸在法国文艺女神朱丽叶·比诺什所在的世界,穿过清新的牧场、茂盛的草甸,在春夏明朗的气息中,走向天水交接的海岸线。
她一边走,一边用诗歌般的旁白,回溯自己对美、爱与艺术的理解,寻找她的寻找,探索她的探索。
这位法国“国宝级”的传奇女演员,似乎有你难以想象的旺盛精力。她一生都在不断地打破限制,发掘自身的可能性。从表演到画画,从跳舞到写诗,她的好奇和本真,塑造了自身独特的魅力。
作为演员的那个朱丽叶,成为了一种象征,一本“行走的电影教科书”,一个“世界电影旅行者”。与世界上最好的导演合作,拍摄大量高品质的文艺片。她热爱挑战,热爱冒险,却清醒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比如对好莱坞永远充满了怀疑和戒备。
■
朱丽叶·比诺什荣获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也成为世界影史第一位获得欧洲三大影展影后大满贯的影星。图为她的一些代表作品:《红白蓝》系列之《蓝》,《甜蜜爱丽丝》及《合法副本》。
“
我喜欢冒险,喜欢不断探索自我。表演是最接近的方式,是生命重要的一部分。
”
作为画家的朱丽叶,则从小学习画画,从未曾间断练习。诗人朱丽叶,出版过自己的诗画集《Portraits-in Eyes》;作为舞者的朱丽叶·比诺什,毫无舞蹈经验,直到43岁才忽然决定学跳舞,并开始世界巡回演出。这样的爆发力和勇气,让人一边惊叹一边错愕。
所以,当短片中的班多钮风琴声从远处飘来,比诺什用诗一般凝练的语言,讲述她对于
美、天性、初心和情感
四个词的看法,这个时候,你更相信这是一支关于她个人内心的短片。这里每一幕,都是她在扮演着自己。
风起,树摇,鸟鸣。短片的片头,树影婆娑下,朱丽叶困倦了躺在草地上,她手中捧着一本书。风吹动的书页,就像是她吟念的诗句。
“
我爱,这不可言说的美/一阵风的耳边低语/一句念出来/就忘了的诗句……
”
阳光下她或许打了一个盹,不小心走进了一个白日梦境……
■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
■
朱丽叶在牧场草甸上行走,念出《草叶集》中经典的诗句“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
短片最后一幕,她回到了开场时的场景。阳光和云仍然很美,风的声音不止。她举过诗集遮住自己的脸庞,屏幕像她的视线般黑掉。一首一尾,你才醒悟,中间是否是一个梦?
■
身着红裙的舞者在草甸上起舞,宛若一尊动态雕塑。
广袤的草甸上,一位老农拉着班多钮风琴,曲调悠扬,远处奶牛闲散吃草。阳光下,白床单随风起伏,一位红裙舞者跟随音乐游走其中,我们似乎看到了20年前穿红裙的朱丽叶·比诺什。
短片中的红衣舞者指代了朱丽叶·比诺什自身,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舞者。一个从43岁才开始决定要跳舞的人。而她跳舞的初衷,是想
“要把自己的身体练就成令人信服的自我表达工具”
。45岁的时候,她联手“现代舞第一传奇”Akram Khan,带着她的首支现代舞剧《我之深处》展开全球巡演。
■
舞蹈中的朱丽叶,她曾说 “我最美丽的时候,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在诺曼底的草场上,朱丽叶·比诺什手拿笔刷和调色盘,举手间已完成一幅抽象画。成为演员之前,比诺什从小学习绘画,后来当她挑战跳舞的时候,用画画来安慰自己:
“
我就想象,舞蹈不过就是在空气中画画。跳舞之后,每当拿起画笔,又感觉自己在纸上舞蹈。
”
她曾出版过画册,举办过个展。早在1991年的电影《新桥恋人》中,她饰演街头艺术家,画下自己的自画像。在电影《文字与图像》(Words and Pictures)中,里面出现的油画也都是她自己的创作。
■
朱丽叶比诺什画画时的场景,以及她出版的诗画集《Portraits-in Eyes》。
■
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无论做什么,自己都在努力地寻找好故事。或者是从自己身上,寻找更好的讲故事的方法。绘画的比诺什,她扮演的正是自己。
小男孩拿着红气球,走向一座海边教堂,他松开手,气球随风而逝,飘向天空和更远的地方。在这部短片中,小男孩放出的红色气球成为一个关键意象。
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着女主角一直寻找的“初心”。
总有一天,它会随人的长大而远走,但是总要记得
“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将去往哪里”。
朱丽叶·比诺什曾与侯孝贤导演合作过影片《红气球之旅》。她喜欢那段拍摄经历,也喜欢那部让她纯粹放松发挥的电影。她说:“看完成的电影时就好像看到一封导演写给当时演戏的你的一封情书”。
■
《红气球之旅》电影剧照
■
短片中,男孩放开手中的气球,气球升上天空,飞过教堂,穿过小镇。它最终会去往哪里?它会记得自己曾经的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