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年项目正式完工、对外出租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MINI LIVING的概念。
10月末MINI在上海的“Urban Matters”品牌大展上,就曾展出MINI LIVING概念的空间模型之一 ——“城市蜂巢”。
“城市蜂巢”模型由MINI与Penda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完成,基于“少量的私人空间、合作化的生活方式”这一发展趋势,为都市生活提供了一个充满灵活性的未来。它由规格为3x3米的模块拼装构成,模块可以随意装卸、组合,住户可将模板互相连接或延伸来满足其需求。“城市蜂巢”不仅是一栋住宅楼,它以开放、灵活的性格和姿态,将公众邀请进来,从而成为一个都市微型社区。
同时,它也是生态低碳住宅的最新尝试,希望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建构一个健康、快乐且可持续的居住环境。“城市蜂巢”主要材质为可回收金属,这些金属是建筑工地的常用建筑材料,通过回收利用可以控制建造成本,同时让建筑的寿命得到延长。在每一个模块的屋顶设置有都市种植的空间,供未来的主人种植蔬菜,补充日常生活需要。除了新鲜健康的食材之外,在房顶的植物还能够节约食材运输带来的能源消耗,冷却房屋温度和减少碳排放。同时,屋顶也可以安装太阳能装置,进行发电和供热。收集的雨水可以用来灌溉植物,也可以供建筑使用。
“城市蜂巢”现场搭建实景
“小空间,大共享”
Penda主持建筑师孙大勇在接受有方采访时表示,关于MINI LIVING,他们要探讨的是4种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可能性——
第一,使用者参与到空间创造的过程里,将空间调试为自己最需要的样式;
第二,这种建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拆卸、移动、再搭建的一种减少能源消耗的建造;
第三,让空间与景观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不同于通过玻璃来制造出人仿若置身于自然环境中的密斯式空间,这一次空间里需要的是真实的植物,未来建筑与景观应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四,从空间尺度上来说,由“大”“超大”等造成浪费的空间应当被逐渐舍弃,转而考虑如何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里创造不牺牲生活品质的,经济而实用的空间。
展览现场,MINI LIVING是最受欢迎的展区之一。它以通透、开放的姿态邀请人们入内,孩子们在点缀的植物中奔跑、玩耍,其他观众则流连于各个样板空间里,或坐或站,喝咖啡或聊天。
展览现场
专门聘请建筑师进入汽车企业,涉足老城改造并设计新概念的房子,MINI表示:这并不是一个瞬间决定的事情,而是由对城市居住问题的长期研究带来的成果所推动。
Oke Hauser——MINI LIVING项目创意总监,也是大家调侃的进入汽车公司工作的建筑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摩天楼还是郊区住宅,都不是对城市住房问题的合理回应。“这两种模式都是战后现代主义的产物,而我们所生活的当下,已经是一个与战后完全不同的时代了。”
Oke Hauser,MINI LIVING项目创意总监,也是MINI背后的建筑师。
Oke认为,城市由移动性、多样性、交换性定义而成,因此建筑师需要创造能够让这些活动发生的场所。MINI LIVING最大的特点,是让居住者亲自定义居住空间,让个人与社区之间不再划分明确的界限,从而做到“小空间,大共享”。
也许在未来几年时间内,MINI真的会颠覆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居住、生活模式,并引领最新的建筑设计、地产开发热潮。而空间的改变,必然对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一如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出现,对于人们阅读、娱乐、支付等生活模式产生的颠覆性变革。
正如当年,MINI汽车以“
更小、更灵活、更节能环保”回应
燃油危机,今天MINI用“小空间不代表居住品质降低”的MINI LIVING项目,来重新规划城市的生活空间。
那么,专业人士是否都看好这样的“革新”,其中是否存在什么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有方特别采访了四位在设计“小空间住宅”方面颇具经验的建筑师,请他们站在自己的实践立场上,谈谈对于这种共享式的未来城市居住模式的看法。
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2001年起执教于北京大学
小户型是发达都市的刚需
小面积住宅是高度发达城市的必然选择。
我曾将个人居住空间的极小值定格在2.363平方米。从这一极限数值延伸开来,10平方米的住宅完全可以算是“豪宅”,我的相关实验也已近完工。
城市的产业发展需要人员的集中,而城市也必然要求着效率、要求各类生活设施便利地结合在一起。在人员增加、城市面积却无法无限扩大的情况下,居住密度的加大便成为必然结果,住宅层数提高,个人生活空间缩小。
小面积住宅在乡镇甚至二线城市都是没有市场的。要住在发达城市里,就要接受相应的“不方便”:约束自己的欲望,减少对他人的干扰,把更多的空间用于共享。乡村不需要压缩人的欲望,而在都市,我们要接受限制。
如果将中国的人口总数纳入考量,某种程度上,北上广深在目前都还仅是“城镇”,空间的集约程度还远没有发展到极致。因此,当人们还能够在自己的私有空间里满足生活的需要,对公共空间的重视也就没有那样迫切,相应的管理和建设也就难以全然成熟。
对极小住宅的探索需要整个建筑行业的配合和深度变革,然而这个“点”的到来,最终要由社会需要推动。但是作为研究者的建筑师,需要提前去预测城市的需求,并为我们的社群做好准备和预演。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荣誉副教授,上海青浦区规划局顾问建筑师
MINI LIVING未来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MINI LIVING这个话题很有意思,而本次Urban Matters展厅中概念房“城市蜂巢”的状态,就像是全新的模块式的未来城市生活图景。这种极小空间、模块式、标准化又丰富多变的设计,与我们2008年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设计的一组12个行人服务亭十分类似:我们用椭圆形与六边形两种平面原型,发展出12种功能不同的组合模块;单体之间的差别,来源于对不同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回应。这正如同MINI的概念房,在统一的模数和结构框架之下,内部可以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
“极小住所”在压缩个人空间的同时,能释放出更多的共享场所。在共享时代,我们需要能迅速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需求的产品。所以“模块”和“组合”是很重要的关键词,因为居住空间总是跟人相关,基于人体尺度的空间模数,便很容易进行重新整合。创新性的理念不一定非要很高科技、很前沿——当一套东西有了系统性、能够标准化,有时很简单的组合就能产生全新的模式。并非只有库哈斯式的巨型建筑才会对城市有所影响,MINI对都市极小居住模式的探讨,即可算是对“微观城市”的回应。
在如今房价房租飞涨的北上广深,MINI的探讨是很有意义和前景的。3平方米的床便足以安眠的今天,对于居住环境,我们应当有新的思考。
MINI LIVING的未来发展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这种居住模块如何与现在飞速发展的“装配式建筑”相结合?当它在空间中进行模块的组合、增加很多竖向的交通空间时,是否还能保证同样的实用性和效率?二是,模块内部的功能配置目前还相对单一,如果有更智能的模块式家具,我相信会是极具潜力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Wutopia Lab创始人
共享空间的实现需要“确权”
目前有很多建筑师在做此类“极小住宅”的实验。两年前,我做了个小装置叫“9平米的尊严”,在9平米内可以住5口人。所以即使是很小的尺度,好好设计,也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人的有尊严的生活。如果再搭配一些创意型的家具,甚至可以营造出有趣的家居氛围,而不仅仅是“居住工厂”。
面对目前一线城市的住房压力,建筑师的思考需要从传统的三房两厅的商品房,转向对长租公寓等小户型的重视。有限的居住面积和配套完善的公共环境,是这类空间的特色。在小型共享住宅的未来发展上,企业应更多地聆听居住者的真实需要,并与建筑师合作,共同推进研发进程。此外,政策的支持——如租售同权、租房者户口问题的解决等——也将对这一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社区”与“公共性”等理想,只有在“确权”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保证小空间居住者生活品质的公共空间,由谁运营、谁管理、谁负责?公共空间管理体制的完善,才是对“小空间,大共享”的实际体验的保障。
个体时代的居住模式,需要建筑师的新探索
城市空间的不断改造,有其必然发生的大背景。我们的家庭模式从三代同堂、七八个人一起生活的大家庭,变成了只有父母和孩子的三四口人的标准小家庭。我没有对中国的大城市做过调查,但是在东京,连标准的三口之家也只占到10%,最多的是一个人居住的家,然后才是两个人的家庭。我认为个体的居住空间不应该是只是传统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的缩小版,个体时代的居住模式,需要更多的建筑师进行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