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方空间
呈现中国建筑现场,提供最佳建筑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rchrace  ·  UNStudio / ... ·  昨天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印尼TropiBox Kochi住宅 ·  2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杭州招聘 | STUDIO QI ... ·  3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法国Marvingt托儿所及幼儿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方空间

当MINI开始造房子

有方空间  · 公众号  · 建筑设计  · 2017-11-28 11:06

正文


A: 听说,宝马MINI一个汽车公司要做城市生活方式革新的推动者?

B: 大企业宣传企业文化的老调调了,蹭个热点,表个态度而已。


A: 听说,MINI雇佣了建筑师去工作,这难道是要涉足房地产?

C: 在伦敦设计节上做了个共享的房子,叫什么城市小屋,也就是个装置吧。你不知道,艺术装置是标榜自己跨界的“最佳利器”吗?


A: 最近,在上海MINI品牌大展里,除了汽车,竟然看见了住宅模型!

D: 就是装出来畅想未来、呼应主题的吧,反正成本也不高。


当全世界的观众都默认,MINI只是玩玩票,站个立场,在10月末“Urban Matters”品牌大展上做个装置就声称自己要推出城市居住革新样本。

紧接着,真正的高潮就来了—— 11月21日,宝马MINI正式宣布,2018年将在上海静安区推出由6栋建筑组成的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旧改城市综合空间 —— MINI LIVING共享都市空间 !主张以“小空间,大共享”为未来生活居住新模型的MINI LIVING,将从概念、装置设计正式步入落地实行!



MINI LIVING 关键信息点:


1. MINI共享都市空间(MINI LIVING)全球首个建筑项目将落地上海


2. MINI创造性地使用空间,将静安区老楼翻新,探索城市生活新主张


3. MINI将出行和居住相结合,为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提供创意解决方案


MINI的房子长什么样?


你一定很好奇,一间汽车制造企业设计的房子究竟长什么样?


目前MINI共享都市空间(MINI LIVING)项目签约已经完成, MINI将把上海一个曾经的颜料厂,摇身一变,成为集工作、娱乐和配套居住于一体的都市热点区域。在这个共享空间中,MINI将提供可预定的工作空间,配套公寓以及共享汽车服务,旨在实现最便捷的出行体验以及最高效的空间使用效率。 共享都市空间内的商业区域将向公众开放,鼓励城市不同社区的成员互动。


“目前,我们的考虑是公寓全部采用出租的形式,分为长租、中租、短租三种,无论是单身人士还是家庭都可以在此安居乐业;商业还会包括美术馆以及一些艺术空间,MINI会参与运营这些项目。”


项目地处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由六座楼宇组成,建筑群的风格会在保留 上海历史风情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元素。


在这里,“共享”是最大的主题: 任何在私人空间内无法进行的活动或无法安置的物品,都可以在公共空间通过预定得以实现和妥善安置。如果有访客,租客甚至还可以为其预订客房。


对MINI而言,生活不仅意味着居住,还应包含现代都市人群的社交活动。MINI共享都市空间提供丰富的社区功能——宽敞的厅堂是大家消闲娱乐的好地方,人们也可以去艺术展览区和食品市场走走看看。此外,这里还设有花园、游乐区、商店和餐厅,目的是为了鼓励租客之间、租客与城市居民之间有更多互动。因为MINI共享都市空间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促进共享体验。


MINI品牌战略及业务创新部门负责人Esther Bahne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MINI共享都市空间这样的项目,在大城市为都市人群创造一个别样的住房选择。在这样的生活空间里,居住者可以灵活使用各种空间,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同时在私密空间内可以完全放松自我。MINI共享都市空间开启了新型都市生活,我们想让住在这里的人们拥有家的感觉。”


另外,MINI共享都市空间还配有数字化访问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预定服务。这里不仅体现了智能化空间利用,还为个性化和数字化服务提供了用武之地。


MINI LIVING项目概念设计图,宝马MINI提供


MINI(中国)高级市场经理范力表示,作为一个跨国汽车企业,MINI没有开发商资质,也不熟悉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此次项目开发,是与 盛煦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NOVA) 合作。“MINI提供的是自己的设计能力、品牌价值,以及未来的整体规划、运作。”

他还透露,上海的 MINI共享都市空间 是MINI在全球的第一个城市开发项目,2019年,MINI的目标城市将是深圳,“我们除了自己建筑师原创设计外,在每个城市也会与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进行落地,深度合作。”



“小空间,大共享”


在明年项目正式完工、对外出租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看MINI LIVING的概念。 10月末MINI在上海的“Urban Matters”品牌大展上,就曾展出MINI LIVING概念的空间模型之一 ——“城市蜂巢”。


“城市蜂巢”模型由MINI与Penda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完成,基于“少量的私人空间、合作化的生活方式”这一发展趋势,为都市生活提供了一个充满灵活性的未来。它由规格为3x3米的模块拼装构成,模块可以随意装卸、组合,住户可将模板互相连接或延伸来满足其需求。“城市蜂巢”不仅是一栋住宅楼,它以开放、灵活的性格和姿态,将公众邀请进来,从而成为一个都市微型社区。

同时,它也是生态低碳住宅的最新尝试,希望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建构一个健康、快乐且可持续的居住环境。“城市蜂巢”主要材质为可回收金属,这些金属是建筑工地的常用建筑材料,通过回收利用可以控制建造成本,同时让建筑的寿命得到延长。在每一个模块的屋顶设置有都市种植的空间,供未来的主人种植蔬菜,补充日常生活需要。除了新鲜健康的食材之外,在房顶的植物还能够节约食材运输带来的能源消耗,冷却房屋温度和减少碳排放。同时,屋顶也可以安装太阳能装置,进行发电和供热。收集的雨水可以用来灌溉植物,也可以供建筑使用。


“城市蜂巢”现场搭建实景


“小空间,大共享”


Penda主持建筑师孙大勇在接受有方采访时表示,关于MINI LIVING,他们要探讨的是4种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可能性——

第一,使用者参与到空间创造的过程里,将空间调试为自己最需要的样式;

第二,这种建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拆卸、移动、再搭建的一种减少能源消耗的建造;

第三,让空间与景观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不同于通过玻璃来制造出人仿若置身于自然环境中的密斯式空间,这一次空间里需要的是真实的植物,未来建筑与景观应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第四,从空间尺度上来说,由“大”“超大”等造成浪费的空间应当被逐渐舍弃,转而考虑如何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里创造不牺牲生活品质的,经济而实用的空间。


展览现场,MINI LIVING是最受欢迎的展区之一。它以通透、开放的姿态邀请人们入内,孩子们在点缀的植物中奔跑、玩耍,其他观众则流连于各个样板空间里,或坐或站,喝咖啡或聊天。


展览现场


建筑师怎么看?


专门聘请建筑师进入汽车企业,涉足老城改造并设计新概念的房子,MINI表示:这并不是一个瞬间决定的事情,而是由对城市居住问题的长期研究带来的成果所推动。

Oke Hauser——MINI LIVING项目创意总监,也是大家调侃的进入汽车公司工作的建筑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摩天楼还是郊区住宅,都不是对城市住房问题的合理回应。“这两种模式都是战后现代主义的产物,而我们所生活的当下,已经是一个与战后完全不同的时代了。”


Oke Hauser,MINI LIVING项目创意总监,也是MINI背后的建筑师。


Oke认为,城市由移动性、多样性、交换性定义而成,因此建筑师需要创造能够让这些活动发生的场所。MINI LIVING最大的特点,是让居住者亲自定义居住空间,让个人与社区之间不再划分明确的界限,从而做到“小空间,大共享”。

也许在未来几年时间内,MINI真的会颠覆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居住、生活模式,并引领最新的建筑设计、地产开发热潮。而空间的改变,必然对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一如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出现,对于人们阅读、娱乐、支付等生活模式产生的颠覆性变革。

正如当年,MINI汽车以“ 更小、更灵活、更节能环保”回应 燃油危机,今天MINI用“小空间不代表居住品质降低”的MINI LIVING项目,来重新规划城市的生活空间。

那么,专业人士是否都看好这样的“革新”,其中是否存在什么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有方特别采访了四位在设计“小空间住宅”方面颇具经验的建筑师,请他们站在自己的实践立场上,谈谈对于这种共享式的未来城市居住模式的看法。



王昀

方体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2001年起执教于北京大学


小户型是发达都市的刚需


小面积住宅是高度发达城市的必然选择。 我曾将个人居住空间的极小值定格在2.363平方米。从这一极限数值延伸开来,10平方米的住宅完全可以算是“豪宅”,我的相关实验也已近完工。

城市的产业发展需要人员的集中,而城市也必然要求着效率、要求各类生活设施便利地结合在一起。在人员增加、城市面积却无法无限扩大的情况下,居住密度的加大便成为必然结果,住宅层数提高,个人生活空间缩小。

小面积住宅在乡镇甚至二线城市都是没有市场的。要住在发达城市里,就要接受相应的“不方便”:约束自己的欲望,减少对他人的干扰,把更多的空间用于共享。乡村不需要压缩人的欲望,而在都市,我们要接受限制。

如果将中国的人口总数纳入考量,某种程度上,北上广深在目前都还仅是“城镇”,空间的集约程度还远没有发展到极致。因此,当人们还能够在自己的私有空间里满足生活的需要,对公共空间的重视也就没有那样迫切,相应的管理和建设也就难以全然成熟。

对极小住宅的探索需要整个建筑行业的配合和深度变革,然而这个“点”的到来,最终要由社会需要推动。但是作为研究者的建筑师,需要提前去预测城市的需求,并为我们的社群做好准备和预演。



刘宇扬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荣誉副教授,上海青浦区规划局顾问建筑师


MINI LIVING未来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MINI LIVING这个话题很有意思,而本次Urban Matters展厅中概念房“城市蜂巢”的状态,就像是全新的模块式的未来城市生活图景。这种极小空间、模块式、标准化又丰富多变的设计,与我们2008年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设计的一组12个行人服务亭十分类似:我们用椭圆形与六边形两种平面原型,发展出12种功能不同的组合模块;单体之间的差别,来源于对不同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回应。这正如同MINI的概念房,在统一的模数和结构框架之下,内部可以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

“极小住所”在压缩个人空间的同时,能释放出更多的共享场所。在共享时代,我们需要能迅速适应日新月异变化的需求的产品。所以“模块”和“组合”是很重要的关键词,因为居住空间总是跟人相关,基于人体尺度的空间模数,便很容易进行重新整合。创新性的理念不一定非要很高科技、很前沿——当一套东西有了系统性、能够标准化,有时很简单的组合就能产生全新的模式。并非只有库哈斯式的巨型建筑才会对城市有所影响,MINI对都市极小居住模式的探讨,即可算是对“微观城市”的回应。

在如今房价房租飞涨的北上广深,MINI的探讨是很有意义和前景的。3平方米的床便足以安眠的今天,对于居住环境,我们应当有新的思考。

MINI LIVING的未来发展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这种居住模块如何与现在飞速发展的“装配式建筑”相结合?当它在空间中进行模块的组合、增加很多竖向的交通空间时,是否还能保证同样的实用性和效率?二是,模块内部的功能配置目前还相对单一,如果有更智能的模块式家具,我相信会是极具潜力的。



俞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Wutopia Lab创始人


共享空间的实现需要“确权”


目前有很多建筑师在做此类“极小住宅”的实验。两年前,我做了个小装置叫“9平米的尊严”,在9平米内可以住5口人。所以即使是很小的尺度,好好设计,也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人的有尊严的生活。如果再搭配一些创意型的家具,甚至可以营造出有趣的家居氛围,而不仅仅是“居住工厂”。

面对目前一线城市的住房压力,建筑师的思考需要从传统的三房两厅的商品房,转向对长租公寓等小户型的重视。有限的居住面积和配套完善的公共环境,是这类空间的特色。在小型共享住宅的未来发展上,企业应更多地聆听居住者的真实需要,并与建筑师合作,共同推进研发进程。此外,政策的支持——如租售同权、租房者户口问题的解决等——也将对这一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社区”与“公共性”等理想,只有在“确权”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保证小空间居住者生活品质的公共空间,由谁运营、谁管理、谁负责?公共空间管理体制的完善,才是对“小空间,大共享”的实际体验的保障。


青山周平

日本建筑师,B.L.U.E.工作室创始人


个体时代的居住模式,需要建筑师的新探索


城市空间的不断改造,有其必然发生的大背景。我们的家庭模式从三代同堂、七八个人一起生活的大家庭,变成了只有父母和孩子的三四口人的标准小家庭。我没有对中国的大城市做过调查,但是在东京,连标准的三口之家也只占到10%,最多的是一个人居住的家,然后才是两个人的家庭。我认为个体的居住空间不应该是只是传统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的缩小版,个体时代的居住模式,需要更多的建筑师进行新的探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