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解读了《资治通鉴》中的贪嗔痴疑四毒心,阐述了人性中的欲望、信任、情绪及偏执等方面的问题,并强调了掌控自己内心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认清自己,守好内心,才能享受更高级的快乐,品味更丰富的人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资治通鉴》中的贪嗔痴疑四毒心解读
本文详细解读了《资治通鉴》中涉及的贪、嗔、痴、疑四种心理,分别阐述了其含义和危害。作者通过书中的故事和案例,生动地解释了这四种心理对人生的影响。
关键观点2: 人性中的欲望问题
文章指出,贪婪是人性本能欲望的体现,但不懂节制、任由野心驱使的人,最终结局往往失败。作者引用了曾国藩的话,强调了知足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3: 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文章强调了信任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的重要性。缺乏信任会导致彼此猜忌,最终可能两败俱伤。作者通过历史故事,阐述了信任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情绪对人生的影响
文章提到,情绪控制对于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清醒和理智至关重要。作者引用了佛家的警语,强调了保持平常心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5: 掌控自己内心的重要性
文章最后强调了认清自己、守好内心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不断克制欲望,放下执念,才能享受更高级的快乐,品味更丰富的人生。
正文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
《遇见》
。
有人说:“如果一生只能读一本书,那必须是
《资治通鉴》
。”
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活脱脱的“人间启示录”
。
1362年的人事变迁的规律,悟的是千人千面的人性。
公元1084年,司马光将历时19年主编的史书呈现给宋神宗。
神宗看过后,称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
有人说,它是一本帝王之书,将权利与欲望的纠缠,得失与荣辱的变换,一一呈现出来。
其实,所谓的帝王权术,不过是胜负之间的博弈,欲望与现实的碰撞。那些尔虞我诈,正邪交锋,到最后都成了本性使然。
纵观全书,所有意志不坚,内心不静的人,都会被早早淘汰。
这些人并非本领不行,能力不够,而是遇到贪嗔痴疑这四种心魔,使其本心遮蔽,不能明心见性。
若你能看懂《资治通鉴》里的贪嗔痴疑,明悟其中真谛,便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活得清醒通透。
贪婪的人,通常欲壑难填,总想得陇望蜀,可越是贪得无度,越容易掉进欲望的深渊。
春秋末年,晋国出现智、赵、韩、魏,四家拥有土地最多的大夫。
智家为人贪婪,势力最大,他从韩魏两家那里取得了好处,便又向赵家索求,结果却遭到拒绝。
贪得无厌的智家,想联合韩、魏进攻赵家。但韩、赵、魏三家,早已对他贪婪的行为憎恶至极。
他们趁智家没有防备时,一举将其击败,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诸侯国。
贪财趋利,原是人的本能欲望,但智家不懂节制,任由野心驱使,最终成为众矢之的,结局注定失败。
人生在世,若想要长久立足,就要懂得克制欲望,学会知足。
有个小鬼要投胎,阎王给了他两个选择:第一个,一生都会不断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第二个恰恰相反,一辈子都忙着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
小鬼毫不犹豫选择了第一个,结果他却成了乞丐,一辈子以乞讨为生。
贪婪,本质上是欲望的膨胀,总是想要索求更多,无所不为。但人越是得寸进尺,越会泥足深陷,无法自拔。
生命苦短,欲望却长,与其在杂念中虚妄沉沦,倒不如向内求生,充实心灵。
做人,戒掉贪欲,学会知足常乐,才能留住福气,走好人生之路。
疑者无信,易害人害己
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用怀疑和否认的态度对待对方,便会让彼此在相处中,貌合神离,处处提防,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三国演义》中,孙权一直以英明果敢的形象示人,但晚年的他,却变得心胸狭窄,多疑多虑。
他立孙和为太子,又对鲁王孙霸颇为偏袒,引起群臣反对,进而触发“两宫之争”。
随着双方争斗愈演愈烈,出将入相的国家柱石陆逊,也被牵连其中。
陆逊原本对“两宫之争”持中立态度,但出于对国家稳定的考虑,他上书孙权,陈述嫡庶之分。
然而,陆逊的好心劝谏,非但没有得到孙权的采纳,还引起了他的猜忌和愤恨。
此后,他不断派人去责骂陆逊,并削减其职务,导致孙逊忧郁而亡。
孙权无端猜疑,害人又害己。陆逊之死,不仅激化了两宫争斗,更使吴国国力快速衰退,直至灭亡。
很认同一句话:“与多疑者共事,多遭不测;与独断者同谋,己必受累。
疑心重的人,通常心胸狭隘,常常会因内心忌惮,缺少安全感,而对他人失去信任。
然而,过度猜疑,不仅会让对方寒心,也有损自己的身心。
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在赛马比赛中赢了齐威王,得到重金奖赏。
然而,人红是非多,田忌出了风头,却也因此遭到他人的嫉恨。
邹忌先派人假冒田忌去街上算卦,随后又将算卦之人抓捕,送到齐威王面前,以证实田忌犯了朝廷忌讳,有不臣之心。
田忌听闻此事,怒火攻心,一气之下便率兵攻打都城,想捉邹忌复仇。但结果战败,他罪加一等,成了朝廷的通缉犯。
这个消息一出,田忌曾经的英雄形象瞬间倒塌,他被迫连夜逃往楚国避难。
在世人眼中,田忌曾是风光无限的大将军,但他却因嗔而失去理智,乱了章法,最终落得流亡他乡的代价。
现实中,也有许多人被情绪控制,容易着急上火。然而,越是在情急之中,越要保持清醒和理智。
既然灾难已经降临,最正确的做法,不是意气用事,逞一时之快,而是稳定心态,冷静应对。
正如《留侯论》中所说:“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在事变突然来临时,不要惊慌失措;无缘无故遭受侮辱时,也不要愤怒。
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一个人最大的成熟,就是懂得掌控自己,不为情绪所败。
痴者无断,易错失良机
常听到一句感慨:“做人太过偏执,往往会毁掉自己。”
人生从来机遇难求,但若想要错失机会,却只需要多一些固守己见就够了。
公元前260年,秦国为了争夺土地,对赵国发起了长平之战。
赵国派廉颇率军应战,秦军见廉颇坚壁清野,便采用反间计,误导赵王将廉颇换成“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一上任,就按照自己的策略,将防御改为进攻,并且不听他人劝谏,在不明是非的情况下,轻敌冒进。
而秦将白起,正好利用他求胜心切,采用佯败而退,诱敌深入的计策,将赵军分割包围,予以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