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航海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后裔。历史上对于哥伦布的航海评价褒贬不一,他的四次航行足以上演一幕“意外”与“误会”交织的历史剧。年少时,他十分推崇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深受《马可·波罗游记》著作影响,立志成为航海家。他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先后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游说并请求资助,但都遭到拒绝。直到1492年8月3日,他才终于如愿获得资助,随即带着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三艘船,从西班牙加的斯港出发。原本目标是寻找通往亚洲的西行航道,获取亚洲的高利润的香料贸易,但哥伦布的大脑思维有别常人,他在出海之前没有仔细研究过地图,也并没有完全依照托斯卡内利地图指引的方向航行。在既定航线都能偏移主线的情况下,他还算错了地理周长,信心笃定以为很快就能抵达亚洲,误导误撞航行,结果竟然抵达巴哈马群岛,由此发现了美洲。
脑洞清奇且运气不差的哥伦布始终相信自己发现的是印度,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新世界”的开创者。哥伦布在与原住民的接触中,向他们展示欧洲的“先进文明”,但也带来了许多冲突,导致了殖民扩张,给美洲原住民带来了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