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内
10-15万
15-20万
曾几何时,韩系车在国内汽车市场颇受追捧,销量表现上也能跟德系、日系等主流车企一战。但时间来到2017年以后,韩系车似乎一下子就“颓了”,不再被消费者重视,甚至口碑与销量都呈现“断崖式”下跌,今天要聊的起亚K3,就是一台这样的车型。
起亚K3,从2012年开始就引入国内进行合资生产了,绝对堪称一员韩系老将。作为一款紧凑级家轿,K3在起亚轿车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属于绝对的销售主力,前些年的销量也都一直不错,月销过万很轻松,巅峰时期也曾在2万辆左右徘徊。
但就从今年3月份开始,起亚K3的销量开始大幅下滑,由之前的1.4万台、1.5万台,瞬间滑落至6000多台。起亚K3为何会沦落到如此田地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这个问题其实与“韩系车之前为什么热销”是差不多的。首先,K3的外形设计是比较出色的,时尚动感的车身轮廓线与细节处的个性设计,很讨年轻人的欢心。与同级合资产品相比毫不逊色,比当时大部分的国产车都要漂亮。
与更为主流的德系、日系竞品车型相比,同等价位的情况下,通常K3的配置都要更为丰富一些,而这些配置的质量稳定性又高于国产车型。国人买车通常十分看重配置多寡,K3相对丰富的配置吸引了众人目光。
韩系车的造车理念其实也是模仿日系而来的, “三大件”也基本继承了日系车“省油耐用”的优点,空间利用率也跟日系不相上下。K3正是凭借这几个优点,在国内车市受到了热捧。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今年3月份之前,K3的销量整体保持平稳,基本保持在月销1.3万辆左右的状态,在2017年的前两个月,一度徘徊在1.5万辆的状态。但今年3月份以后,月销量飞速下滑至6千多台,为何会出现“断崖式”下跌呢?
“萨德”是怎么回事就不多介绍了,大家想必也都比较了解了,“萨德”事件在3月份见诸报端后,国人出于爱国情怀而自发“抵制”韩国车,K3销量大幅下滑也便不足为奇了。
韩系车在众多合资车型中,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论质感比不上德系,拼实用可靠又比不过日系,只得打“性价比”牌。但随着车市竞争愈发激烈,德系、日系纷纷下探,韩系车的生存空间被挤压,K3自然也会被波及。
近两年,国产车的进步有目共睹,在轿车领域与SUV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并且将“性价比”这张牌玩到了极致,配置极为丰富,造型设计水平也有大幅提升。K3在造型与配置等方面,与国产车型相比较都已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K3之所以没落,归根到底还是韩系车的“不思进取”。现代品牌旗下车型一直采取“多代同堂”的销售策略,起亚则选择跟进,在最关键的产品品质上没有什么提升。K3做工粗糙、低配过于简陋等问题日益凸显。
轩逸最近几个月都有3万多台的销量,几乎一直处于销量排行榜的前三名。外观属于中规中矩的类型,动力也很一般,但却将“经济实用”四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内部空间十分宽敞,座椅的舒适性与油耗都非常令人满意。作为“家用买菜车”来说,轩逸真心挑不出什么毛病。
英朗最近的销量十分亮眼,与“销冠常客”大众朗逸平分秋色。英朗在设计层面一改美系车的“粗犷”作风,变得细腻起来,另外后排空间、储物空间都非常充足,配置水平也相当高。没错,说它是凯越的升级版没问题,但这个“升级”的确相当彻底,也相当成功。
主要竞争车型
-
日产轩逸
-
-
别克英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