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新浪财经频道重点打造的高端品牌专栏栏目,涵盖宏观、金融、理财、职场等诸多方面,专栏作家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一县委书记,主动投案! ·  2 天前  
贵州省发改委  ·  推动早投产早见效!贵州全力抓项目促发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意见领袖

数字支付为何在西方行不通?疫情冲击下是否迎来改革契机?

意见领袖  · 公众号  ·  · 2020-03-26 20:17

正文


2020丨全球经济领袖

并肩远望、笃定前行



新浪财经联手世界顶尖智库报业辛迪加为您带来全球经济领袖聚焦2020!

本文作者介绍

尤尔根·布劳恩斯坦,哈佛大学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里安·拉博尔,德意志银行宏观战略研究员;

萨钦·席尔瓦,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兼研究员。


鉴于人与人之间的实体货币交易可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因此世界各国被迫开始重新思考现金的使用方式。事实上当下这场疫情或许最终成为数字支付被全面纳入主流的催化剂,同时数字支付行业也不出所料地关注着这场危机所带来的机遇。


而中国政府至少在近期已经开始对钞票进行消毒甚至销毁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香港《南华早报》的一篇报道 指出 中国人民银行在广东省的一家本地分支机构正在销毁可能在高风险环境(例如医院和肉菜市场)流通过的钞票。 美联储 也已对来自亚洲区域的美元钞票启动检疫措施。

考虑到流通中的货币确实可以就像蚊子那样充当传播病原体的媒介,这种行动或许是合理的。正如有研究发现人类流感病毒可以在钞票上存活并具备传染性 达17天 。因此假设实物货币在病毒传播中发挥了作用也不无道理。

无论如何,许多国家都将考虑是否对货币进行消毒,销毁和重印。但不管它们最终做何决定,有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的:新型冠状病毒将加速年轻人口向数字支付的持续转移,特别是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这种趋势原本已经非常明显:截至2018年底,中国 约有73% 的互联网用户使用过在线支付服务(在2008年时只有18%)。

年轻人一般都乐于接纳各种新科技,而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人口结构则比欧美年轻得多。此外中国政府也正积极推进其网上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很少采用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因此在采用数字支付方面也落后于亚洲各经济体。

而西方国家采用率降低也有其内部和结构上的原因,例如欧洲就没有任何涉足数字支付领域的大型技术或金融企业,以至于欧洲消费者和企业必须依靠大型美国公司提供的服务——Apple Pay,Google Pay,PayPal等。而由于担心会将数字经济中的关键部门拱手让给美国科技巨头,欧盟一直在采取一种更缓慢也更谨慎的手法,也偏爱那些对欧洲金融交易基础设施破坏最小的变革。

此外文化习惯也减缓了西方的变革步伐。尤其是美国和西欧人都比亚洲家庭更加依赖现金。根据 德意志银行 最近实施的一项调查,发达经济体中有1/3的受访者认为现金是他们最喜欢的付款方式,还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现金会永远存在。而在改变这种根深蒂固文化习惯的同时又避免招致公众反对是需要时间的。

即便如此,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性传播可能正在将世界推向一个支付处理方式的转折点。虽然目前预测会发生何种变化还为时过早,但它们可能会作为解决不同国家背景,支付基础设施和人口构成下特定挑战的解决方案出现,比如瑞典最近发布的电子克朗这类数字货币就是其中一个有前景的现成范例。

而除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及商户越来越接受非现金支付外,还有其他原因可能促使人们转向数字支付:前面提到的那项德意志银行调查也发现便捷性在人们选择数字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数字钱包本身免费并且很容易获得;向数字化转向还可以帮助跟踪支出和管理预算;在安全方面无现金出行也降低了被抢劫的几率。

无可否认,当前的危机还不至于让许多国家开始消毒,销毁和重印本国货币。 但正如 比尔·盖茨 (Bill Gates)最近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的一篇 评论 中警告的那样,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演变成一场百年一遇的疫病大流行,而这个百年一遇的病原体必然需要百年一遇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在此一个明显的着手点就是加速向数字支付的必然转型。


精彩回顾
精彩回顾

默罕默德·埃里安:全球经济好运或已耗尽


原IMF首席肯尼斯·罗格夫:疫情下,那种回到1970年代的感觉


加州大学教授巴里·艾肯格林:如何解决欧洲经济刺激难题?


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经济学是不是走错了方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