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汽车简配是因为车厂没良心?那大师今天有必要跟大家聊聊这种行为是不是因为我们“逼良为娼”造成的了。
说到简配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是汽车厂家故意简配,这几乎成了汽车行业的“潜规则”。毕竟车企终究是要赚钱的,而商人的本质正是“逐利”。不过,面对越来越透明的市场,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只有从成本上下手,因此车企的技术部门面对的最大压力就是“降成本”,他们每天挖空心思在想这个问题,能简配的绝不会给你标配。
他们甚至在设计之初就留了“后手”,方便以后继续简配。而车企的采购部门同样“亚历山大”,因为公司会要求供货价必须每年都要下降,而且还规定了降幅。无奈之下,他们会将这个压力传导给供货商,供应商不得已降低材料的质量标准,甚至放宽废品率标准。
但为何大师这里说的是“简配”而不是“减配”呢?因为增和减之间是有参照物对比的,我们常见的减配形式有两种:一是“由有变无”,赤裸裸地将某零部件取消,大到后防撞梁,小到后备箱挂钩。二是“由好变差”,采用更低端更省钱的技术、结构、工艺 、材质。
而简配其实是在产品的选型阶段就产生的,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外开发的所有装备中挑选适合中国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的配置。造型见仁见智,不存在减配一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简配的现象了。
虽说厂家简配的行为总是让人生厌的,但他们敢这么做,究其原因还有来自于消费者自身,乃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所推波助澜的。
比方说,通常发达国家对汽车排放标准、车内环保、安全配置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那些超出“国内标准”的设计和配置,在国产化时将首当其冲被减掉。这也正是ESP、安全气囊、膝部气囊等重要性安全配置没能实现标配的原因。
而且正如上文所说,进入国内的汽车都需要重新根据国内消费者的喜好甚至是交通路况来选型。所以,也许你根本想不到,许多汽车“简配”居然是为了满足中国买家的需求。毕竟由于地域与文化甚至是政策之间的差异,咱们国家的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确实与别国有别。相比起国外更注重汽车安全、汽车质量、动力等汽车核心技术方面,而我国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似乎对于买车屁股,买皮座椅,买定速巡航,买天窗,买精细内饰,买车载电话,买倒车雷达,买听不到发动机声的车壳子等面子工程更感兴趣。
所以严谨的德国人也不再“严谨”了,埋头苦干的日本人也不再傻乎乎的造了。反正随便拉个皮,加个长,堆几个配置的便宜“特供车”就能卖得可带劲了。
而且在国内,消费者买车还需要根据自己的腰包来选择不同配置的车型,如果你要多加几项配置就意味着你要再掏出大大几千甚至上万的差价来选购。但我们都知道,这些配置其实“不值钱”,但厂家通过这么一手却可以多挣不少钱,反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厂家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在大师看来,厂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恩怨情仇终究是难以解决的,要想解决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法律法规更新不及时。
比如假设你是一个企业,你要做一款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且价格是符合市场定位的,但是市场国的高额税收让你减少了收入,这个时候你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了,我猜你会有两个动作保证市场竞争力和利润让自己生存,一个是简配但能符合市场国的相关行业规定,另一个是灵活将市场分级,以一款符合市场国相关规定的产品为基准,衍生一系列的增配产品和简配产品,让市场消费力自行去消化,所以,哪怕报道再多,该简配的还是简配,边骂边买的还是大有人在。
总结:所以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买车到底看什么?是多多益善的科技配置还是引擎参数是否够劲?在这个竞价为先的中国车市,我还是相信在今后,中国消费者的购车意识会日益成熟,法律日渐完善,那些自以为减配欺瞒消费者赚取大额利润的厂商,今后肯定要吃自己种下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