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约旦首相提交辞呈 ·  4 天前  
政事儿  ·  朝鲜发射多枚短程弹道导弹,中方回应 ·  1 周前  
侠客岛  ·  【解局】万里之外,这件事值得关注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二战后首次,德国为何“突破禁忌”?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24-09-13 11:30

正文

8月下旬,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的鲁德宁凯,立陶宛和德国官员共同参加了德国军事基地的开工仪式,标志着德国“立陶宛旅”建设加速启动。

这是二战后德国首个永久性海外军事基地,是俄乌冲突影响下德国军事政策“时代转折”的缩影,对于欧洲安全及国际局势存在重要影响。

德国这一举措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影响以及揭示出的下一步动向,亦值得深入思考和分析。

文 | 吕蕴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安全项目负责人

编辑 | 蒲海燕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二战后德国首个永久性海外军事基地

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欧俄关系开始震荡下行。在2016年的华沙峰会上,北约作出加强北约前沿存在的决定,并于2017年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四国部署了四个多国营级战斗群。自那时起,德国便开始领导驻扎在立陶宛的“多国营”。

2019年2月4日,在立陶宛鲁克拉,到访的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左一)看望北约驻立陶宛多国部队中的德国士兵。 新华社/路透

而本次德国在鲁德宁凯的永久性军事基地及在立陶宛的永久驻军系2023年12月由德国、立陶宛两国防长商定,不同于此前北约“多国营”,具有三个特点:

其一,规模较大,投入不小。此前,德国领导的北约“多国营”约有1000名士兵,而本次“立陶宛旅”将下辖三个营,预计将有5000人规模,其中包括4800名战斗人员和200名文职人员,主体为第122装甲步兵营和第203坦克营。与营级的“绊线”部队性质(即以小股部队维持存在,敌方攻击该部队将等同攻击北约)不同,永久驻扎的旅级编队具有一定的快速反应和支援能力。

据悉,鲁德宁凯基地预计将使用超过200公顷土地,其中包含行政办公室、维护存储基础设施、岗哨和宿舍等,还计划容纳2000辆汽车。路透社报道,当前鲁德宁凯大约五分之一的综合建筑已签订了建设合同,还计划在2024年度完成剩余工程合同的签订。

除鲁德宁凯外,德国与立陶宛还拟在主要城市考纳斯附近的鲁克拉建立营地。立陶宛国防部长卡西乌纳斯介绍,未来三年立陶宛将在该项目投入超10亿欧元的建设资金,该项目将成为这个拥有290万人口的东欧小国“历史上最大的建设工程”。

2019年3月30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士兵们准备升起北约旗帜和立陶宛国旗。新华社发(阿尔弗雷达斯·普里亚迪斯 摄)

其二,德军为主,永久驻扎。此前,除德国负责领导北约派驻立陶宛的多国营外,比利时、捷克、卢森堡、荷兰、挪威和美国也曾派兵赴立陶宛参加轮换。而本次“立陶宛旅”主要是由自巴伐利亚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调动的德国联邦国防军构成,“多国营”仅作为组成之一编入“立陶宛旅”。由此可见,德国在其中将拥有更多话语权。同时,永久驻扎和轮换部队性质不同,预计将更具稳定性,能够更好满足北约东翼的防御需求,对俄罗斯的威慑意义更浓。

其三,建设已启动,达到完备尚需时间。外媒分析,两国防长于2023年底敲定计划,仅半年多工程就正式启动,其效率侧面折射出项目对两国的战略重要性。2024年4月8日,第一批士兵已经从德国出发,前往立陶宛部署。8月下旬的鲁德宁凯基地开工标志着该项目的进一步推进。由于德国第203坦克营列装的“豹2”坦克已交付乌克兰,当前该营处于“空转”状态。德国防长皮斯托利斯表示,第203坦克营的替换坦克订单“已经下达”,一旦制造完成,将直接运往立陶宛。到2024年底,先期部署的士兵人数将增加至近200人。但是,自2025年起,该基地就将进入“边建设边使用”状态,至2027年将完备运转,“达到全面作战能力”。
2
“非军事化”国家,为何能拥有海外军事基地?

众所周知,二战后,盟军对德国进行了“非军事化”改造。1945年举行的“波茨坦会议”作出将德国“完全解除武装和非军事化”的决定。会议议定,“德国工业中所有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方面都将被拆除”,“所有德国军事和准军事力量都将被消灭”,“德国禁止生产所有军事硬件”。按照这一设想,德国不允许建立任何武装部队,只能保留小规模的治安部队。

2019年8月18日,在德国首都柏林,两名德国联邦国防军成员向参观者介绍武器装备。新华社记者 单宇琦 摄

那么一个不应该拥有武装部队的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建设永久性海外军事基地的呢?根源在于美苏冷战期间,双方对德国“非军事化”政策的松动。

二战结束后,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的团结并未持续太久,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的热战对抗很快让位于美西方与苏联之间的冷战对峙。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占领,成为冷战对抗的前沿阵地与东西方博弈的主战场。各国对德政策重心也由彻底消灭纳粹转为服务本集团冷战需求。

1949年,联邦德国(又称西德)和民主德国(又称东德)相继建立,东西方均开始秘密筹划在自己占领区组建军队。1955年,西德通过了《基本法》修正案,正式加入北约。同年11月,西德率先建军,命名“联邦国防军”,并于次年实行征兵制。出于对西德建军和加入北约的应对,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次年,苏联也在东德组建了武装力量,并命名为“国家人民军”。1990年,两德统一后,美苏英法四国与德国政府签署《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名义上对东西德军队进行了“统合”,但实际上基本遣散了东德的国家人民军,少部分人员编入联邦国防军。

军队的任务随着国家安全利益的转变而转变。冷战期间,东西德军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防彼此,随时为“即将爆发的欧陆战争”做准备。而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军事冲突为代表的传统安全威胁逐步淡出了欧洲各国的视野,与之相对应,宗教矛盾、移民问题、周边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威胁中序位上升。德国的地缘环境也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冷战前沿”一跃成为一个逐渐走向一体化的欧洲的核心腹地。因此,德国的安全政策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德国的《基本法》87条a款规定,联邦国防军的活动只限于防卫以及救援任务。为满足德国维护范围日益扩大的“国家安全利益”需要,1994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对《基本法》中规定的“防卫”作了扩大解释,认为防卫不止步于德国国境,也包含国际危机的防止和参与国际维和任务。据此,联邦国防军有了参与境外行动的“合法性授权”,开始活跃于联合国、北约的一系列海外长期军事行动中。

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德国跟随美国的步伐,出兵阿富汗。截至2021年6月29日全部撤离,德军在阿富汗驻扎了近二十年,阿富汗任务也成了二战后德军死亡人数最多的海外任务。此外,据美联社报道,德国军队目前还在欧洲、亚洲、非洲及地中海等地区驻扎,德国亦活跃于一系列的联合国军事特派团中。
3
为何在安全政策上“迈出一大步”?

一直以来,德国都背负着“发动二战”的历史包袱,其军事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引来欧洲尤其是邻国的高度关注和警惕。因此,冷战结束以来,德国在自身军力建设和使用问题上长期秉持着克制和保守的原则。在帮助乌克兰突破“武器禁忌”的问题上,与美、英的积极态度不同,德国政府的决策一向比较被动和谨慎。

但为什么德国这次要迈出建设永久性海外军事基地这一大步呢?不排除德国有甩脱“二战包袱”、进一步迈向“正常国家”、提升自身大国影响力的考虑。当前,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两年有余,根本改变并持续破坏着欧洲安全环境,不断呈现出“持久化”“升级化”的态势,诸多冲突前的“禁忌”不断被打破。例如,从武器援助角度看,F-16战机、远程巡航导弹的援助成为现实;就行为模式而言,西方对乌克兰侵入俄罗斯本土的态度也在发生明显转变。在此情况下,德国在北约东翼设立永久性海外军事基地也是一次明显的“突破禁忌”,是德国总理朔尔茨在联邦议院“时代转折”讲话的具体落实措施之一。

欧洲的“本土防务”焦虑加深更加速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一众国家加速转变自身安全战略与政策。俄乌冲突刚爆发时,欧洲各国均被“战火燃至门口”震惊。但俄乌冲突持续至今,欧洲更担心的是俄罗斯会与北约国家尤其是北约东翼的邻国直接爆发冲突。皮斯托利斯在2024年初公开表示,“必须考虑俄罗斯袭击北约国家的可能”,还表示德国专家预计距离这一事件的发生可能只有“五到八年的时间”。受此影响,德国不断密切与北约东翼国家的防务合作。除了提出“欧洲天空之盾”倡议外,2024年初,德国更与荷兰、波兰签署声明,准备建设贯穿东西的“模范军事走廊”,为欧洲“军事申根”探路。

尤其是立陶宛,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其必然成为欧洲防御的重要一环。立陶宛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和白俄罗斯接壤,德国联邦国防军报告曾评估立陶宛为北约东翼最易受到攻击的国家。西方军事分析家还一直视立陶宛与波兰之间的苏瓦乌基走廊为俄罗斯与北约对抗的潜在爆发点。

苏瓦乌基走廊全长约110公里,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在其两端驻有重兵,据评估,“当地俄方与北约的军力对比为8:1”,“北约需要投入18个旅的兵力才能抗衡俄军在当地的军事存在,而北约当前只有一个营”。

西方认为,只要俄罗斯攻占苏瓦乌基走廊,就可以切断波兰向波罗的海国家的支援和补给。因此,立陶宛一直以来也在大力游说德国、美国等国在该地区永久性驻扎。立陶宛防长阿努绍斯卡斯曾在会见德国防长后对记者表示,地理位置决定了波罗的海国家不能采取“受侵犯后依赖增援”的防御战略,必须有“值得信赖的本土能力”。

现在看,德国军方对立陶宛的军事价值有充足认知。据路透社披露,除了领导北约多国营之外,德国此前还在东部驻扎了一支3000—5000人的部队,并宣称如有需要,可以“十天之内部署到立陶宛”。在作出在立陶宛永久性驻军的决定后,皮斯托利斯将这一决定与冷战期间盟军在西德驻扎类比,称“(北约的)东部侧翼已经向东移动,保护它是德国的职责”。他还表示,“该项目的推进速度清楚地表明德国了解新的安全现实”。

另外,美国和北约的鼓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美国一直有意让德国在欧洲安全中担负更大责任,以便自己将更多资源投入“大国竞争”。在德国宣布将在立陶宛永久性驻军后,美国重要智库传统基金会刊文表示,美国将“赞扬、鼓励和协助欧洲北约国家采取类似措施”,从而助力美国资源向“印太地区”转移。
4
未来走向

德国启动战后首个永久性海外军事基地及驻军计划,一方面,将极大地提升北约的军事机动性。

据媒体分析,鲁德宁凯军事基地距离白俄罗斯仅20公里,鲁德宁凯和鲁克拉两个基地的正式启用时间还与北约在罗马尼亚、芬兰筹建的军事基地时间大体相当。这些基地的建成,将在地理位置上把北极、波罗的海与欧洲东翼、南翼连成一条线,为北约提供从欧洲腹地向东翼前线输送军力的“直通车”。

同时,正如这项驻军计划被命名为“灯塔计划”一样,德国此举将在北约内部形成“示范效应”,刺激其他成员采取类似的计划方案。立陶宛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主席卡斯丘纳斯表示,这对所有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交界的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据悉,到2025年,两个“加拿大营”将抵达拉脱维亚,英国也承诺保持快速部署部队。

但另一方面,强化军事威慑是一把双刃剑。德国及北约此举延续了北约的东扩态势,将不可避免加剧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已经存在的“剑拔弩张”局势,绝非解决俄乌冲突的良药,更不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

未来走向如何,有四个观察点:

一看项目能否如期取得进展。除立陶宛能否为基地建设提供稳定的支持要打一个问号外,据美国“政客”新闻网报道,“立陶宛旅”预计需要德国“一次性投资6亿至90亿欧元”,此后每年的运营费用为8亿欧元,这对当前德国紧张的公共财政而言也是个挑战。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政治家、联邦国防军退役上校基泽韦特就警告称,如果没有足够的长期资金计划,立陶宛旅“甚至无法做好防御准备”。

二看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法国等重要邻国的态度。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和战败国,德国此举在欧洲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批评与质疑。有法国媒体指责朔尔茨政府“抛弃了和平主义”,也有部分立陶宛民众举行了抗议活动,指责政府“忘记了二战的悲剧”,“引狼入室”。

三看俄罗斯的反应及俄乌冲突态势。北约东扩是俄乌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而德国在靠近俄罗斯的地方部署强大的装甲旅更容易被俄视为挑衅。对此,俄外交部表示,德国和立陶宛的行动是在“为冲突寻找借口”。未来俄罗斯对此将作出何种反应、对俄乌冲突的走势影响几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四看欧洲防务建设对美国“东进印太”的间接影响。目前看,美国“东进印太”的趋势难以逆转,因此其对待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态度已开始由过去的警惕转向“谨慎支持”。鼓励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在这一进程中“挑大梁”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因此,德国这一举措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力、影响以及揭示出的下一步动向,值得深入思考和分析。

欢迎关注瞭望智库视频号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鹿柴文化为库叔提供5本《透过地理看历史:战国篇》赠予热心读者。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山川经纬,奇谋险略,牵引纵横捭阖。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第1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库友们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可享优惠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