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地学界个别高校和科研院所部分相关学者偶有呼声,建议将中学地理课程更名为地球科学,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近两年来,由院士专家牵头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仍不断建议更名事宜,此事引起了一些科技媒体的广泛关注,陆续发出采访报道,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决策产生很大影响。为此,基于历史传承、国际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国外地理课程改革经验,特别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定位要求和教育部公布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地理学会曾组织有关专家撰写咨询报告提交教育部有关部门。2023年,《地理学报》也特约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王建为该刊撰文,客观论证了中学地理课更名问题。现将该文发布如下,供有关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参考!
中学地理课不宜改为地球科学课
作者:王 建,张 昊,邬愉婷,梁 中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2023年3月6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了胡珉琦的文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忠和:中学地理课亟须升级为地球科学课”
,3月20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杨智杰的论评“中学地理课,为何改起来这么难?”,3月30日郑永春在《科学大观园》发表文章认为我国目前设置的地理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要将地理课升级为地球科学课。这一系列文章的刊发引起了社会对于中学地理课能否改为地球科学的讨论和关注。据报道,全国政协委员
童金南教授
也曾在2021年和2022年呼吁,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地球和生命演变历史的知识,
将中学地理改为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是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的基础科学。回顾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史 ,板块构造理论的创立引发了20世纪的地学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于地球演化历史的认知,对地震和火山活动规律、矿产和化石能源形成规律有了更加科学的解释。地球系统科学体系的逐步建立,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全面系统整体地认识和探究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在中学教育阶段加强地球科学尤其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教育很有必要。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在中学加强地球科学教育,能不能将中学的地理课改为地球科学。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郑永春认为,如果只看中国的中学地理教材,看不出什么问题,并且觉得还挺合理的,但国外早就将地理课改为了地球科学。那么
国外是否将地理课改为了地球科学课
,改名地球科学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趋势?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咨询海外专家学者,结合对曾经访问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了解,对世界主要代表性国家或地区的中学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涉及到主要的英语国家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其他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如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芬兰、韩国、新加坡、以色列、越南、朝鲜、南非、津巴布韦、纳米比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表1、表2)。
结果发现(表1、表2),①上述国家或地区
普遍在中学设立了地理课程
,只是设立的方式和内容有所不同;②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同时在中学设立了地球科学课程或者相关内容,但并
未出现中学地理课程改为地球科学的现象和趋势
;③
地球科学课程的内容几乎都没有包含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内容,而地理课程往往包含地质学
、天文学、大气科学 、水文学、生物学、土壤学等学科与地球表层环境以及公民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
尽管
美国中学地理课程
的设置在不同的州和不同的学校有所不同,但是在国家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政策陈述和立法建议中,地理被确定为美国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同自然科学与数学一样重要。《2000年美国——教育改革战略》中指出“英语、科学、数学、历史和
地理为5大核心课程”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核心课程扩展到7门,即
增加了外语和艺术,地理是7门核心课程之一;联邦教育部先后资助了科学、历史、艺术、公民、地理、英语、外语等学科全国性课程标准的制定,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在2012年又进行了修订。
由于中学课程容量的限制,不是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能被纳入到中学的课程中来。尽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中学课程都有所调整和变化,但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一些课程逐渐固定了下来,
如语文 、数学、科学、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与艺术
等。只是在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学段设置的方式不同,有的作为单独的课程设置,有的则把某些课程或者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课或者一个课程板块,如
科学课
中通常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或者内容,
社会课
中通常包括历史、
地理
和社会等课程或者内容。在中国自
1903年地理被认定为中学必修课
以来,已有120年的历史。
地理科目之所以被选择,是因为它是经世致用之学科。在过去地理学为认识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和
下西洋,开拓了亚非之间的海上航路 ,加强了对于海洋环境的认识;
哥伦布
发现新大陆,拓展了对于世界范围的认知;
麦哲伦
环球航海,使人们认识到“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球)的”。新航路的探索和地理大发现,帮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一度成为世界强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也使人类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
随着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理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地理学又被“重新发现”了,呈现出勃勃生机。
小到个人生活,大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都离不开地理学
,因为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核心学科。
经济全球化使得原料的配置、生产的组织、产品的销售等,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者国家,发展经济需要对世界各国、各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背景进行分析论证。社会信息化使得人们关注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交通便利化使得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宽广,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而在素质教育中,
地理已经成为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
:出门要看天气,走路要导航,旅游要看地图,衣食住行要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交通情况和生活习惯等。钱学森先生曾经指出,在国民教育中地理科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社会逐步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方向发展。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以人地关系作为主要研究任务的地理学将会发挥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吴传钧先生曾经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需要地理学,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理学。科学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为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十一世纪议程》的主题包括
“资源”“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这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在21世纪议程实施过程中地理学将会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
在新时代面临世情、国情重大调整和变化的背景下,正确地
认识世情、国情
,才能科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需要准确把握世情和国情的变化。从时间变化过程来认识世情、国情需要历史学,从地域和空间分异和变化的角度认识世情、国情则需要地理学。钱学森先生指出,“我们的高级干部要对我们今天的世界有一个理解,有个概念,那么
今天这个世界的概念里,很重要的就是地理科学
”。要正确理解今天的俄乌
战争、南海争议的起因和背景,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大陆心脏说”“海权论”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
4.1
地理学科的文理工多领域的交叉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
竺可桢先生
曾经指出,
地理学之性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即以自然科学为立足点,以社会科学为观察点。
钱学森先生也指出
地理科学是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
,或称之为交叉。
傅伯杰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是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 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实际上,地理学的二级学科——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还具有工科的性质
。正是由于地理学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中起着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科以及工程技术学科的桥梁纽带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4.2
地理视角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观察世界的不可或缺性
理查德·哈特向认为,地理学在本质上应该解释为一种观点、一种研究方法 ,是从地区差异的观点来看地球表面所存在的事实的学科。美国国家研究院原院长Bruce Alberts指出,
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这个视角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质等学科都不同,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或缺性。因此,美国曾经提出一个地理扫盲计划,就是让各行各业各个阶段(从幼儿园至K12、大学 、社区)的人都要学习地理学,以借鉴地理学的视角增强他们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
地理教育育人价值做出规定:受过地理教育的公民能够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理解个人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 ;地理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学会如何与所有生物(包括人类自己)和谐相处。根据地理学科的性质和核心素养,地理教育有利于培育综合思维、区域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和谐观,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
因此,地理教育符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2001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的目标 是使得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因为
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工多学科领域交叉的性质
,地理教育可以在基础教育上述育人目标的多个方面发挥综合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的学科教育无法达到的。
4.4
中学地理(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更名的困难性
中学地理课程是中学教育中一大类内容的概括和综合。它包括或者涉及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背景与演化过程,运行机制和作用路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规律,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与自然灾害,人口、城市与乡村,世界格局、国家情势、区域区位等;涉及的学科不仅包括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信息地理
,还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海洋地理、地缘政治、地貌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气候学、土壤、水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尽管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并预测其未来行为的科学,但是把
中学地理课程改为地球科学是不合适的
:①中学地理课改名地球科学,会引起社会认知的偏差或者混乱,并且会导致中学课程关系的混乱。比如与历史课程的关系,地理课程与历史课程分工清晰,但是地球科学课程与历史课程的关系就比较复杂。②中学地理课是
中学教育中一大类教学内容的概括和综合,是“天地人”的代名词
,是通过地理把天文、
地学和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来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比如早在1908年的《新体中国地理》教科书,就包含
天文地理学、地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板块
;1914年的《共和国教科书自然地理》包含地壳之构造、地壳之变动等地质学内容。如果把“地”单独设置,势必也要另外设置与“天 ”和“人”有关的课程或者内容,将会对中学课程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③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特征的新的地球科学学科体系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尽管其设想和目标非常美好,但还存在着方法、标准、战略、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对于地球的研究还局限于行星尺度(相当于地球半径),未能包括地理学研究的全球、区域、局地的尺度范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需求还相差甚远。
一般来说中学科学课程,其内容以物理、化学、生物为主,但也有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等已经将地球科学的内容纳入。从表3可以看出,韩国的科学课程中已经包含了很多的地球科学内容。日本是在高中理科课程中,除了设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科学与人的生活的内容外,还包含了地学的内容。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科学课程包括“走入科学世界”“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4部分内容。实际上,
周忠和委员所反映的就是英语国家在科学课程中加强了地球科学的教育教学。在科学课程中加强地球科学教育是个很好的路径。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已经安排了一些地球科学的内容
,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系统、生命的延续与进化、生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图 1)。
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学科,完全可以从地球表层系统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流动的角度 ,探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分析地表事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从地外系统的影响和地内系统的作用等方面探究地表环境形成的背景和变化的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将地球系统科学的系统思维和方法引入到中学地理课程,还可以将地质学、天文学、大气科学、海洋学、水文学、土壤学、生物学等知识和方法引入到地理课程,实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