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研究了东海西湖凹陷坪湖斜坡带的超压演化及其起源,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盆地数值模拟、测井、天然气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文识别了四种油包裹体类型,并分析了孔隙压力演化历史,将超压生成划分为三个阶段。
论文研究了东海西湖凹陷坪湖斜坡带的超压演化及其起源,采用了流体包裹体分析、盆地数值模拟、测井、天然气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中生代-新生代的弧后裂谷盆地,是近海中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论文收集了来自该地区的41个测量孔隙压力数据,以及测井、泥浆重量数据,用于研究压力特性和起源。
论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数值模拟技术,结合测井、天然气地球化学和压薄切片数据,分析了超压演化过程,并讨论了超压生成的可能原因,包括流体膨胀、局部天然气生成和流体的长距离垂直和侧向压力传递。
论文得出结论:E2p1煤系地层源岩的油气生成高峰发生在中-晚中新世和晚更新世至今;坪湖斜坡带E2p储层的古流体压力记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测井数据显示流体膨胀是第二阶段超压生成的主要机制。
这篇PDF文件是一篇关于中国东海西湖凹陷地区
超压演化及其起源
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摘要:**研究了东海西湖凹陷坪湖(E2p)段在坪湖斜坡带的超压演化和起源,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数值模拟,结合测量孔隙压力(钻杆测试和电缆地层测试)、测井、天然气地球化学和压薄切片数据。识别了
四种油包裹体类型,显示出不同的API重度和烃气包裹体
。利用微热法测定了同时期水包裹体的均质化和冰点温度,并结合盆地数值模拟确定的埋藏-热演化历史,表明从上新世至今,E2p储层经历了多次油气充注。流体包裹体
PVTx分析重建的孔隙压力演化历史表明,坪湖段经历了三个阶段:超压生成、随后的超压释放,然后是进一步的超压生成
。
**1. 引言:
**超压是油气富集沉积盆地中常见的现象,对流体流动系统有重要影响。
**2. 地质背景:**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中生代-新生代的弧后裂谷盆地,是
近海中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
。
**3. 采样和方法:**收集了来自中国东海西湖凹陷坪湖斜坡带的41个测量孔隙压力数据,以及测井、泥浆重量数据,用于研究压力特性和起源。
**4. 结果:**
- **4.1 压力特征:**测量的流体压力数据显示坪湖段主要存在超压。
- **4.2 天然气地球化学:**分子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天然气中烃类气体占主导地位。
- **4.3 埋藏热成熟史:**测得的地层温度数据显示B气田具有中等的地温梯度。
- **4.4 流体包裹体:**在E2p砂岩样品中观察到大量油包裹体。
**5. 讨论:**
- **5.1 油气和源岩成熟度:**确定气体和源岩成熟度,以检查气体是否来自坪湖斜坡带的煤系地层或其他源岩。
- **5.2 古流体压力演化:**利用流体包裹体PVTx技术重建了坪湖段B气田的孔隙压力演化历史。
- **5.3 超压起源:**讨论了第二阶段超压的可能成因,包括流体膨胀、局部天然气生成和流体沿断层和砂体的长距离垂直和侧向压力传递。
Fig. 11.
(A) Two dimensional optical slices of an oil inclusion, (B)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n oil i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