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并且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与此同时,
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均被重点提及
,即“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根据《经济日报》报道,“新”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质”可以从“质态”和“质效”两方面理解。
其中,从“质态”看,数据具有流动性、虚拟性,新质生产力把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从而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从“质效”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包括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
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等
,提质增效就是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
综合考虑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从产业投资视角出发,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新技术、新要素、新装备、新基建四条线索。
2.1 新技术:
科技创新引领,关注数字通信、绿色低碳、生物科学技术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有较多提升空间,“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
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虽在持续提升,但相比海外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2021年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43%,美国/德国/日本等普遍在3%以上。从研发投入的结构上看,我国基础研究的占比相比海外发达国家水平仍然偏低,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支出占全部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6.57%,2021年美国占比为14.76%、日本2021年的结构占比为12.67%,韩国2021年的比重为14.78%。并且,我国也面临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技术进口对外依赖度较高,尤其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基础软件等配套领域的能力不足。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统计,近几年我国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有所回落,2020年达到6.19%,较2015年下滑4.68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科技创新的发展,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
“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根据工信部前瞻部署的六大未来新赛道,相关新技术包括:
(1)未来制造,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2)未来信息,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加快量子、光子等计算技术创新突破;(3)未来材料,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4)未来能源,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打造“采集-存储-运输-应用”全链条的未来能源装备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储能,推动能源电子产业融合升级;(5)未来空间,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领域,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深海搜救探测设备、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等研制及创新应用;(6)未来健康,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产业化,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高端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遴选出的驱动未来产业的17项颠覆性技术,相关新技术包括:
(1)未来生命健康领域有5项技术,分别为抗衰老药物、脑机接口、人造肉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AI药物研发技术抗衰老药物;(2)未来信息通信领域有4项技术,分别为内容生成人工智能、通用量子计算机、6G、类脑计算;(3)未来能源领域有4项技术,分别为可控核聚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固态电池技术、绿氢制备技术;(4)未来制造领域有4项技术,分别为自动驾驶技术、人形机器人、生物打印、自主技术。
总结来看,建议重点关注数字通信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一代生物技术三条主线:
一是数字通信技术,
例如,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通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量子计算、量子通信、DNA存储、6G等前沿技术;以及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脑-机接口、神经芯片、类脑计算、仿生机器人等交叉融合技术开发。
二是绿色低碳技术,
例如,绿氢制备、新型储能、深远海风电、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固态电池技术、以及相关的碳减排技术研发、高性能低碳新材料研发等。
三是新一代生物技术,
例如,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
2.2 新要素: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数据”将逐渐成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的形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迁,土地、劳动力是农业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是工业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还催生出技术、管理等更多生产要素;随着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向着生产要素的形态演进。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从微观上看,数字经济对企业运营的好处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成本的降低,具体可概括为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长尾效应;从中观上看,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创新效应、产业融合效应与产业关联效应这三个方面,最终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宏观上看,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改变产出函数的形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这三个渠道,来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
新时代背景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迅速发展。
2023年初,OpenAI开发的Chat GPT引发全球关注,AIGC算法应用空间打开;2024年2月16日,OpenAI发布文生视频模型Sora,视频逻辑性和连贯性均有不错表现。国内AI大模型技术加速发展,AI服务器全球领先,AI算力芯片技术突破,主要科技巨头AI大模型迭代升级,应用场景拓展。
国内政策面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重点经济工作之一。
目前,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列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系统性布局了数据产权制度、流通和交易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及安全治理制度等数据基础制度体系;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部署组建国家数据局,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长期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成为新增长引擎之一,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
“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2024年3月5日,李强总理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汇报时也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要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综合一系列政策部署,建议重点关注以下投资主线:
第一,数字产业化发展。
一方面,要培育壮大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
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另一方面,将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同时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
,通过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的建设,推动工业各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尤其是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二是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
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
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三是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例如,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等;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集约建设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体系,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
第三,数字新基建以及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服务等。
“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了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同时也强调了城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联网感知设施、通信系统,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等,并且还需要搭建支持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发展的底层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即大数据中心。另外,数据资源与网络体系的安全性,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本保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高网络、数据等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也是重要方向。
2.3 新装备:推进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
推动我国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离不开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化发展。
此前受益于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广阔的市场优势等多重红利,我国制造业规模增长显著,根据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的统计对比,我国制造业在“规模发展”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美/德/日等国,但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等方面相比海外强国仍有差距。一方面,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在高端产业领域中,我国多数企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缺乏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亟需高端化转型,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原来凭借人口、土地等资源红利的优势逐步消减,以至于这些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严重、盈利能力下降等困境,全球制造业链条也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国内政策面看,
习总书记在部署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工作时也特别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时也特别提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综合一系列政策部署,建议重点关注高端制造投资主线:一方面,补齐短板、锻造新板,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
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
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
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
等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打造
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
等新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新赛道,打造
6G网络设备、高端文旅设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深部资源勘探开发装备
等创新标志性产品。
另一方面,拉长长板,
如巩固壮大光伏、风电、工业机械、5G等优势产业,积极推动提升高铁、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产业链完备性,关注优势产业在国内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海外出口竞争力提升背景下的新机遇。
2.4 新基建:支持数字化绿色化升级,完善新型基础设施保障
构建战略性资源与新型能源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保障。
从国内政策部署来看,“十四五规划”对“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单独成章,新基建重点围绕信息新基建和能源新基建展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综上,产业投资建议关注以下两条主线:
一是数字信息新基建,如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 加快形成
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2024年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
5G、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千兆光网
等建设,前瞻布局
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
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引导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未来产业,深化设施、设备和数据共享,加速前沿技术转化应用。此前,“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
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建设”。
二是能源安全新基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
2024年2月29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其中,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要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