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经历了平台的爆雷、监管不断增强及宏观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正在转入调整并寻求新的转型。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一方面风险仍然“雷声滚滚”,另一方面,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开始逐步转入消费金融等普惠金融领域,意图通过规范化的金融业务来谋求转型。
原文 :
《国内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不容忽视》
作者 |
安邦咨询 陈功 魏宏旭
图片 |
网络
从目前情况看,互联网金融行业“寒冬”仍在持续。
有数据显示,网贷成交量和在贷余额数据双双创新低,资金持续流出,大部分平台主动收紧了放贷规模,所有平台都出现了出借人数减少的现象。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2019年8月份的网贷成交量达780亿,同比减少34%,创下三年来网贷交易量的新低。在待还余额方面,2019年8月的待还余额持续减少到6428亿,较上个月6669亿减少了3.7%,待还余额增长率(同比)一直保持在-28%以上,风险逐步释放。在资金净流出方面,2019年8月份资金外流241亿,较上个月201亿的规模有所上升,这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连续第15个月资金净流出。15个月累计净流出资金4262亿。各平台出借人数持续下降。过去半年时间,随着团贷网、网利宝、捞财宝等网贷平台频频暴雷、备案延期以及头部平台拟退出等消息,已对出借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预计未来如果市场状况不发生变化,出借人退出市场的趋势将持续。
从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来看,P2P、互联网金融等企业的发展业务模式具有互联网经济的特征,注重用户、注重数据、注重技术,在普惠金融,特别是小微信贷领域往往忽略了金融业务的周期性特征,也以其“科技创新”脱离了金融监管范畴,从而使得不良贷款激增、资金池业务泛滥,从单纯的信息平台转入实质的信贷业务,进而导致非法集资、“校园贷”、“现金贷”等违规违法现象层出不穷。
因此,对于以“创新”名义进行的金融业务,还是应当遵从金融业务的规范和市场规律,不论从监管的方面还是从从业的经营方面,应该摆脱只注重市场而忽略风险的情况。
有学者曾警告,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考验。数字金融对整个金融体系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数据风险也是互联网金融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全面接入征信,打击逃废债已经成为平台和监管部门的共识。但实际上,一些互联网巨头曾拒绝向百行征信上缴客户贷款数据,其8家企业股东中,更只有3家愿意分享用户数据。这些互联网巨头更愿意把客户数据看作自己的数据资产通过估值调整和再融资来获利。另外,数据获取和滥用已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普遍现象。从监管动作来看,通过对数据公司违法行为的打击,让目前很多涉及爬虫业务的数据公司都已经暂停或调整服务,进而引发更大的蝴蝶效应。那些依赖数据公司提供服务的现金贷平台,一下失去了风控能力,比此前对于现金贷行业的整顿来得更严重,效果也更明显。可见,数据风险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最大隐患。
中国最大的几家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纷纷进军金融服务业务领域,仍是希望利用所收集的数以百万计中国民众的数据获利。这也是互联网行业扎堆搞金融服务的原因之一,即通过数据积累来更方便地用别人的钱,更有吸引力,而不在乎能否通过金融业务盈利。而数据的滥用也是导致目前互联网金融乱象的根源之一。
因此,从监管角度而言,纳入网贷数据,无论是对于希望持续经营的头部平台,还是已经准备清退转型的中小平台都有深刻的意义,也是将互联网金融纳入金融监管的一个步骤。
从目前趋势看,互联网金融正在寻求新出路,而消费金融和消费信贷正是这个转型的方向。
从度小满入股哈银消费金融,微博入股包银消费金融,玖富入股湖北消费金融等等动态来看,持牌转入消费金融似乎正在成为新出路。消费金融市场也因此呈现出了乱象,有报告指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公司加大投入消费金融,使得个人消费信贷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较多不合规现象,如产品偏离消费属性、用途管控弱化、多头授信普遍等。从资金用途和流向看,部分机构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部分信贷资金未按指定用途使用,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股市、债市、金市、期市等金融市场。如不加以规范,互联网模式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无序扩张也将给金融行业带来更多的隐患。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遇冷和转型是在资产过剩的背景下互联网行业风险特征的表现,需要避免投机倾向。
推进互联网金融的转型仍然需要以合规审慎经营为前提,以提升风控能力为关键,更需要以金融业务的思维和规律予以监管和规范,避免风险的异化和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