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杠杆游戏
“杠杆游戏”,资本精英的选择。由前媒体人和经济研究员主笔,致力于用数据读懂经济中的杠杆和泡沫。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面向全社会发布! ·  9 小时前  
青年文摘  ·  0.8元的充电器和249元的,到底有啥区别?🧐 ·  17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卓越绩效大家谈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杠杆游戏

明朝中产,奢华是种新时尚

杠杆游戏  · 公众号  ·  · 2018-04-15 22:00

正文

黄大拿明史拍案,读透明史读懂社会,你想知道的明朝都在这儿。杠杆游戏办的新号,欢迎各位老铁文末点击关注!


撰文|黄大拿

一个县里的百姓假若都习惯于就着咸菜啃窝窝头,消费需求被抑制到仅仅不饿肚子的程度,这个地方的经济还有多少活力?如果这种现象更扩展到一国,岂不是更可怕?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发布了《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关注度颇高。枯燥的数据这里不必引用,但数据传递的两个信息却非常明了:一是中国人的消费越来越给力,消费升级的趋势很明显;二是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但已经很高,而且还在提升。

看上去高大上的“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明朝不可能有,但关于居民消费的记载却比比皆是。

《履园丛话》记晚明一次寻常宴会曰:“上下千百人,一时云集,真可谓酒池肉林、饮食如流者也”,时值酷暑,海味山珍顷刻变味,“随即弃之,至于狗彘不食。”


“酒池肉林”,“饮食如流”,好一副奢华的消费图景。夏天的山珍海味容易变质,猪狗都不屑搭理,这一幕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中国人一向是崇尚节俭的,这是晚明人们真实的生活吗?

西门庆的早餐、张居正的脂粉

读描写明晚社会的《金瓶梅》,常常让人食指大动。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纯属扯淡,《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在宋朝,其实《金瓶梅》是明朝人写明朝事,借用宋朝为背景,只是写书人为避嫌疑而使用的障眼法而已。详见黄大拿明史拍案《 西门庆不吃工作餐,明朝官员待遇这么差? 》(4月5日)

黄米面枣糕,玉米面果馅蒸饼,鹅油蒸饼,荷花饼,松花饼,梅桂菊花饼,乳饼,顶皮酥果馅饼儿,肉兜子,板搭馓子,玫瑰搽穰卷儿,裹馅凉糕,……这是西门大官人日常享用的点心。

第22回,还是在西门庆家,“一日,腊月初八日,西门庆早起,约下应伯爵,……说着,两个小厮放桌儿,拿粥来吃。就是四个咸食,十样小菜儿,四碗炖烂:一碗蹄子、一碗鸽子雏儿、一碗春不老蒸乳饼、一碗混钝鸡儿,银厢瓯儿里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西门庆陪应伯爵、陈经济吃了,就拿小银钟筛金华酒,每人吃了三杯。”这是早餐。

对大多数当代人来说,《金瓶梅》中出现的点心多半闻所未闻,而自己的早餐,则不过意味着几十年没变过花样的包子馒头面条,而今乍见西门庆的这一顿早餐,焉能不羡慕? 但是刚有艳羡之意,“道德”问题可能会不期而至:一顿早餐都这么多花样,是不是太奢糜了一点?

戴着道德眼镜看西门庆的物质享受,“奢糜”、“腐朽”等帽子几乎是必备的。但回到历史就会发现,西门庆的这种生活其实并非特别“过火”。

晚明奢侈之习,倡导于士大夫。首辅大人张居正穿衣必鲜美耀目,还嗜好膏泽脂香,家仆于晨暮递进。张居正请礼部尚书陆树声至内阁吃饭,吃饭中间,侍者拿着鬃刷不时替居正梳鬓。陆氏亲见,一顿饭的工夫,居正换衣几次。这是见于正史的记载。

明人笔记《四友斋丛说》则说,嘉靖年间,松江(今属上海地区)风俗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奢华。名士何良俊年幼时,“见人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而已”,至嘉靖时,已是“寻常宴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必陈,或觅远方珍品,互相争胜”,刚刚听说一士大夫请某名士,杀鹅三十余头,朝廷奏疏也引以为异,马上就有人摆出了百余菜式的豪宴,“鸽子斑鸠之类皆有”。

随着奢侈品的丰富,奢靡之风也蔓延到了中下层,成为江南社会之常态。

看来,晚明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时尚。

为消费唱赞歌,还讲不讲道德?

在传统中国,几乎任何事情都与道德有关。把消费与道德扯到一起,也的确是中国的传统之一。

著名学者杨联升在《国史探微》中对此总结说,中国人“鼓励储蓄,是为了防备饥荒、疾病以及婚姻丧葬之类的额外花费,而鼓励节俭则纯粹只是为了道德本身的缘故。”所以,类似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警句从来不绝如缕,尽管从逻辑上说,这种归纳存在很大纰漏,因为成与勤、败与奢之间存在的只是或然性关系。

一个著名的例证是,清朝的道光皇帝以节俭出名,据说一件龙袍都有好几个补丁,但他如何能算一个成功的帝王,道光朝又怎么能算是一个治世?

从人性的角度,乐于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是一种必然,但由于与道德紧紧相联,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敢为消费大唱赞歌,一个追求身后名的人,则尤其需要谨慎。历史上出过很多所谓圣君、贤相、名臣,史书上论证其人或圣或贤的时候,节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论据。

宋代的名相寇准本来极有作为,但由于其在个人物质享受方面不肯降低标准,便引来了不少史家的一声叹惜:白璧微瑕,可惜了。

但是到了晚明时代,这种强势的主流价值观遇到了巨大挑战。不仅人们以物质享受为荣,而且还出现了为奢华消费大唱赞歌的理论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核集团  ·  面向全社会发布!
9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卓越绩效大家谈⑥
2 天前
南方周末  ·  15万契丹后裔在云南?
7 年前
书法在线  ·  深到骨子里的教养,愿你我都有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