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专注于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提供小说、美食、旅行、科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和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阅读

别小瞧化妆,这可是一部文化史

豆瓣阅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8-13 21:00

正文

化妆是一部文化史。

涂脂抹粉是女人才干的事儿?不不不。在古战场上,很多民族与地区的男儿都会使用颜料,凸显对部落的忠诚,或是恐吓敌人。比如古代不列颠人奔赴战场前会用菘蓝叶子制成的染料画一张阿凡达色的蓝脸。经典电影《勇敢的心》里的威廉·华莱士的造型便是这样。

朝鲜半岛古国新罗风俗:择贵人子弟之美者,敷粉装扮之,名曰「花郎」。花郎们那种妖孽的看起来颇类后世日本歌舞伎风格的红眼圈化妆造型就叫做花郎妆,可当花郎们上花郎妆时,表得是「郎妆决意」——以死明志。

 图片来源韩剧《善德女王》

所以说别小瞧化妆,化妆是一部文化史。

至于修饰容颜意义上的化妆,则是一部美学史。

在古代,中外的美学历程与审美大体是相似的,面容修饰都要有达到高对比度与饱和度。现代流行的不分青红皂白美黑与染发的奇怪配色在古人看来一定都是丑八怪,不过现代的我们看有些时代的古人也是怪物。

先秦时代有《战国策·楚策三》对美女的描写为「彼郑、周之女,粉白黛黑」。屈原《楚辞·大招》可被视为当时大众美学眼光,他也说「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美人的妆容是白皮肤黑眉毛的。与我国东周时期时代相仿,古希腊人也崇尚白。对白色的欲望是从哪来的呢?有西方人认为肤色是生育能力的象征,分娩后的女性皮肤颜色会变深,于是白色象征着年轻与生育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白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为贵族不像劳作的奴隶要风吹日晒,他们可以躲在室内避开阳光,因而白色象征了高贵。

理解了肤色代表社会地位也就好理解为什么现在西方人喜欢晒黑了。小麦色的皮肤代表着户外运动带来的健康,且如今与古代正相反,穷人在格子间办公熬得面色苍白,富人纷纷海滨度假晒得黝黑。2016 年全球最美面孔 100 人第一名是黑人超模 Jourdan Dunn,这种棕发棕脸的低对比度配色放在古代欧亚应该不太受待见。与现代西方人比起来还是东亚审美更有古风。当西方人问我东亚人为什么喜欢白皮肤的时候,我会说研究一下你们自己的古代美学史,道理是一样的。

古代西方人为了白,可以说是丧心病狂,有用水蛭耳后吸血以使面色苍白的办法,听起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是一样的伤身法子。

为了美白,一向擅长化学的古代西方人搞出了铅粉。他们用酸浸泡铅,反复进行生锈-刮锈的过程,再把粉末入水煮,沉淀下来的就是铅白。可我们都知道铅的毒性很大,长期使用铅粉会彻底损害皮肤,使秀发枯槁,为了掩盖暗沉干瘪下去的皮肤又不得不继续加量使用铅白,恶性循环。《彩妆传奇》中考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对自己遗传自母亲安博林的橄榄肤色十分恼火,便拼命使用铅白,最终深受其害。铅白中还有品牌与产地的区别,最贵重的铅白是臭名昭著的「威尼斯百粉」。也好在这东西贵,只会伤害到王公贵族与富豪。

英女王伊丽莎白在各类肖像画里都是惨白的妆容

比起西方人,中国人就聪明多了。我们有大米嘛,天然美白好物。古代中国下层妇女就在使用粉盒,那粉便是用新米细磨成浆发酵沉淀得来的,不但用时增白,还长期美白。中国人发明的米粉便是世界上最早的美白产品,中国古人也教会了朝鲜人与日本人怎么美白。中国古人还会深度护肤,唐《教坊记》中有个庞三娘,「又多年,面多皱,帖以轻纱,杂用云母和粉蜜涂之,遂若少容。」可惜那些被铅粉毁了皮肤的西方贵族彼时没能学到中国人的护肤真传。

中国唐宋以后的名粉有好些:宋代以益母草与石膏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明代以紫茉莉花秄制成的「珍珠粉」,听名字就是好东西。贵族也有用铅粉的,制造工艺与西方差不多,质地细腻,色泽洁白,万幸化学制品在中国不算太主流,也不入矫情些的贵族的眼。《红楼梦》里写平儿理妆:

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对上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像别的粉涩滞。

瞧瞧,宝玉房里是不待见铅粉的。想来清宫里就更不该待见铅粉了。慈禧太后时宫人夜里睡前都要打厚厚一层粉,这样粉才能被皮肤吸收,长期坚持透亮白净,类似我们现在搞睡眠面膜,若用的是铅粉那宫女们早就花容憔悴了。清宫里头大概最不济也得用珍珠研磨出来的珍珠粉,毕竟连朝鲜王宫里都有珍珠粉用。英国旅行作家伊莎贝拉·毕晓普曾觐见朝鲜末代王妃闵氏:「年过四十的王后陛下是一位非常美丽柔弱的女人,头发乌黑,皮肤白皙,在珍珠粉的化妆下显得更加苍白。」

打好了白色粉底,就要增加对比度,画翠眉,点绛唇。最早以画黑色眉眼出名的是古埃及人,他们夸张的长眉与眼线都是现代妆容的灵感启迪,埃及艳后克楼巴特拉大概可算是最早的彩妆缪斯。黑色代表哀悼、死亡、权力、秘密、神秘、戏剧性,人们在心灵的窗户眼睛周围打上黑色线条与阴影,便是增加复杂与神秘的魅力了。

不过埃及以外的地区大部分重眉妆而非眼妆,毕竟睫毛膏是现代产物,而炭黑眼线在古代也不是那么普及,大量存世的欧洲贵族肖像画中似乎都是没有什么眼妆的,眉毛倒是可以修理下。不过,所有时代的女人都喜欢打腮红,因为红色背后象征的意义是青春、热情与健康。这种具有欺骗意义的脸颊染色行为被宗教人士强烈谴责。连莎士比亚都通过哈姆雷特之口批评奥菲利亚:「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其实古代欧洲的妆容并不算什么易容术,不过就是小小的修饰。古代的上帝虔诚信徒以及其他直男癌若能穿越到今天的日本,才算见识得到真正的化妆易容术哩。

欧洲彩妆风潮随着文艺复兴时期而生发,到 18 世纪法王路易十五情妇蓬巴杜夫人所倡导的洛可可风时期臻于完善。弗朗瓦索·布歇画过蓬巴杜夫人上妆的样子,她一手拿着胭脂盒,一手拿着刷子,身着披肩以防化妆品粉末落在昂贵的衣服上。我们若是能穿越到 18 世纪被洛可可风席卷的欧洲,会发现贵族以及妓女都是白里透粉的脸。

虔诚的平民良家妇女是不会把自己粉刷成那种样子的。尤其 19 世纪后欧洲更趋向保守,上流社会也不再涂脂抹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宣布化妆品粗俗,苍白贞洁的面容才好。所以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总是那么哥特,每个人都苍白得像吸血鬼,只有演员、歌手、交际花和妓女这一阶层的人才打腮红。等到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结束,腮红又回到了英国人的视线。

而提到中国腮红,这些年唐代陶俑等复原工作使得人们印象中的古人都是唐朝式的大红脸。唐朝是个受胡人影响很深的朝代,开放粗犷,因而唐朝的审美过于明丽奔放,与中国大部分朝代清幽静雅的审美比起来,唐朝人实在很奇葩。也不知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当年是用了几吨粉与腮红打造出多么强烈的视觉冲击,能把六宫粉黛都比得没了颜色。(笑)

喏,这是我们大唐仕女陶俑。唐代女子化妆需要敷铅粉、抹胭脂、涂额黄、画眉、点口脂、画面靥、贴花钿。可是忙了这么多步骤,涂得脸颊红红的,贴得装饰花花的,在其他朝代,尤其是宋人眼里大概是不入流的。有意思的是,唐朝人骂人口头禅之一是农民、乡巴佬——唐刘餗《隋唐嘉话》云:「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可唐代那些各种各样的粗阔浓重的眉妆在宋人眼里才都是田舍奴的下品审美。

日本贵族剃掉眉毛在额头上画黑圈圈也是颇有盛唐风格。大概全世界画眉毛花样最多的就是古中国了吧。 

图片来源于黑泽明电影《乱》

至于中国人点在嘴边的那两个黑点——面靥,西方人也有类似的,他们是点痣。在法国凡尔赛宫里,贵妇人随身带的化妆包里总有镜子粉底腮红假痣等物,随时准备掏出来补补妆。假痣多少有些情色暗示,英剧《波尔达克》里,被丈夫出轨伤得心灰意冷的 Delmeaza 心存报复,点上假痣去参加舞会了。

中国贴在额头眼梢的花钿,西方人也有类似的,不过他们没有中国这么繁复的花样与颜色,而是很单调的黑色饰片。这东西可以掩盖面部疤痕痘坑等不雅观的地方,也可以增加情趣。英剧《名姝》里妓女夏洛特就顶着花里胡哨的假发,贴着心形饰片(通常的饰片形状是简单的圆形或方形)。

图片来源于英剧《名姝》

一个时代的妆容一定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后人看着我们今天流行的蛇精脸与韩式大平眉同样可以分析出很多社会文化背景呢。

 - 本文首发于豆瓣阅读作者穆尔登格的公众号 - 

公众号:穆尔登格  

花间一壶酒专栏

穆尔登格

不跟热门的书评影评与杂评,与其相信名人的夸夸其谈,为什么不多几个思考的方向呢?


听我说说不一样的感想,告诉我你的想法。


这里有很多新的发想,也许跟权威理论相悖但是一定是有意思的。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本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