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公众号:黑門(ID:HeyMEN27)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这是上个世纪的1930年,一个叫沈从文的28岁青年教授写给一个女学生的情诗。
那个女学生叫张兆和,那年19岁。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终是等到了她,两人相濡以沫、安然一生,无论是沈从文50年代遭受批斗,还是70年代下乡改造,她都不曾离开他。
直到59年后,死亡把他们分开。
那些民国时期的故事和爱情,总是为现在的我们津津乐道,
那个时候车、马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也许物质生活不似今天丰富,然而人们爱得纯粹,爱得干净,我爱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除你之外的任何条件。
钱钟书提到杨绛曾说: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执子之手的爱情,不是捆绑和牵绊,不是亏欠和辜负,而是平等的两个人,互相倾慕,彼此扶持,走过柴米油盐的一生。
只是,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那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在许多人眼中竟成了一个难解的疑问,甚至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01
加速崩溃的婚姻
是9000万人青年的最大恐惧
得益于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婚姻的幸福指数也变得数据可参了。
然而令人扎心的是,
2018年,全国结婚率降到了7.2‰,创下近十年来新低。
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连续5年下降,而与此同时,离婚率却在不断上升。
2018年全国的“离结比”(每100对夫妻离婚的比例)为38%,而在2010年全国的“离结比”还只是16%。
难以想象,短短8年就上升了22个百分点,离婚率蹿得比GDP还快。
在各省“离结比”统计中,黑龙江省的“离结比”高达63%。
这意味着有100对夫妻结婚,就有63对夫妻离婚!
除了黑龙江,天津、吉林、辽宁、重庆的离结比也纷纷超过5成,上海、北京则紧随其后,分别为49%、48%。
“问世间,情为何物?”
这个元好呐喊的千古名问,难倒了几世代的人!无数人穷尽一生,也没找到答案。
如今我们睁着眼睛,细数过往无数解答,困惑竟还更大了些!
越来越多人恐惧进入婚姻;
越来越多人想结婚却因没房没车结不了婚;
越来越多的人到了年纪随便找了个人结婚;
越来越多人婚后一言不合就毫不留情离婚。
......
多数人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在与日俱增的不安全感里,惶惑到底在发生些什么?
正是这些令人不安的数据,造成“婚姻”成了9000万小青年的最大的恐惧。
02
有太多的理由
让我拒绝进入婚姻
在中国有近9000万的年轻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恋爱要谈可以,要结婚绝对不行。
说起来,父母对自家孩子赖着不愿结婚的态度,也是满了无奈。
可又说不得太重,毕竟孩子一年也回不了两趟家,催婚催的小心翼翼的,生怕孩子一气连家都不愿意回了。
就只能在麻将局里一边重重的摔着牌,一边跟搭子唉声抱怨:
要说我最命苦,
你看那隔壁家都抱上孙子了,我家那个都不知道啥时候谈对象,哎。
怪不了爸妈保守,毕竟婚姻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头等大事。重要到贯穿了《圣经》新旧约,并且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分封制、宗法制还是封建制,也都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宗族纽带连接而成。
有了婚姻,才衍生出爱人、家庭、宗族、故乡与家国。
只是近现代的百年来,土地改革让宗族连线被
彻底
撕裂,城市化进程也让家庭纽带日渐松弛。
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像一座座临近又孤独的岛屿。
沟通靠手机,无聊靠游戏,社交有两微一抖,吃饭有外卖三巨头,电影有云盘爱腾优,
一个人也过得很好啊!
手机和外卖,的确提升了虚拟的人际交流、
便利了
生活,却也替代了现实中的情感需求,替代了柴米油盐和灶头烟火,使得人与人的情感联结越来越弱化。
只是,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愿结婚”的问题,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知乎上,有许多年轻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没房,娶不起媳妇儿,没钱,养不起孩子。
毕业后最多平均一年存6万,上十年班60万,可能可以有钱交个首付40万,彩礼婚宴20万,代步车8万,养车年1万,还有房子不要装修啦?孩子的奶粉钱也不要吃啦?
而且现实经济情况也不能保证一年能存到6万!怎敢结婚啊!
婚后要考虑的问题实在太多了,爱情在这些问题面前不值一提,有得时候觉得结婚是为了让父母省心,结果反倒变成了自己忧心。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都是为了结婚而结婚,与其降低自己的幸福感,还不如单身更快乐。
问题在于等你条件都OK了,与你共度余生的人还没来,对的时间没有对的人……只好选择等。
……
这些回答同样也是许多年轻人的心声:
找一个合适的人越来越难了;
结婚所需要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高节奏的生活让压力越来越大了;
婚姻变得不再纯粹了。
人们对于婚姻的恐惧,在堆砌如山的因素中被一步步放大……
婚姻本身确实是件复杂、琐碎的事。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而婚姻不同,它是两个家族的联结,几代人的人情世故可不比国家外交容易。
大到生孩子、养老人、买房子,小到牙膏放哪里、米要洗几遍、厕纸用什么牌子,都要双方统一思想,协调一致。
而这对两个习惯标榜自我、独立的新青年来说,实在脑炸!
于是,不想结婚的人催着结,想结婚的人结不起,结了婚的又在彼此消磨,大呼: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长此以往,年轻人虽对爱情满怀期待,却对婚姻望而却步。就是
让那些观望着踌躇是否进入婚姻的人,也吓到打了退堂鼓:
既然如此,那就再等等,除非另一个人的加入,他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明朗快乐,不然就一直一个人活着,也挺好。
03
被视为“坟墓”的婚姻
其实可以很幸福
作为即将面对催婚大战的90后,我其实特别能够理解那些不着急结婚的年轻人,并且能够感受到那部分人中,其实更多的是出于对婚姻的认真。
他们把婚姻看得如此珍重,以至于不愿草率地进入一段婚姻中。
“不急着结婚”
不代表不结婚,只是他们看多了前车之鉴,更选择理性地对待婚姻。
正是因为婚姻太重要了,所以绝不能将就,不允许凑合。
宁愿单着,也不愿在消磨“爱”的婚姻里自我毁灭。
“爱”一点也经不起消磨
,它是保持婚姻新鲜感的重要因素,倘若没了“爱”,两个人即使做爱做的事也没有半分欢愉,甚觉痛苦。
《圣经》里的“爱”,在希腊原文被叫作“Agape”,
意为从上帝而来的挚爱。
那样的爱才是《圣经》中谈论的爱,
我们生来带着罪的人本身并不具备爱的能力,是因神先爱了我们,我们才得以支取一些彼此相爱的能力。
从世界上第一对夫妻亚当和夏娃的受造上,这一真理便已向我们陈明:
耶和华 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
创世记2:18,21
而夏娃并非用亚当的头骨所造,好掌控他,也非用他的脚骨所造,遭他践踏,乃是用他的肋骨所造,表示与他平等。
肋骨在臂膀之下,受到保护,肋骨靠近他的心,深受爱怜!
所以,两个人结合一体的婚姻,需要彼此包容,需要彼此接纳,需要彼此相爱。
所有这些,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
彼此。
也就是说,婚姻中不能总是一个在包容另一个,一个在接纳另一个,一个在爱着另一个。
而另一个,却无所顾忌地自我安逸。
婚姻,乃是破碎后的两个人,在基督里连为一体。
川端康成曾在小说里,这样描绘一份“有爱的婚姻”:
当我拥有你,无论是在百货公司买领带,还是在厨房收拾一尾鱼,我都觉得幸福。
因为包容,生活里的琐碎也会变得可爱起来;
因为有爱,就算吃苦,也能让彼此更加贴近。
这是婚姻带来的祝福,而前提是:
两个人都全然爱神!
若一个
在基督内,一个在基督外,却渴望领受同一份祝福,根本不可能!道理很简单,只有当你们彼此都向神靠近的时候,你们才会真的更加亲近,就像最坚固的几何 —— 三角形一样。
若你们都在基督里,那被视为“坟墓”的婚姻,其实可以很幸福。婚姻本是神赐下的祝福,不是咒诅,若是被保全在神的爱中,时候到了,便只管坦然无惧的进入婚姻,享受婚姻。
因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了。
04
若是没有爱
堆成山的面包也是枉然
婚姻中爆发的很多嘶吼,都是来自于“面包”的问题。
至于面包和爱情的这一命题,在我看来,
面包十分必要,但却不是最最重要的,特别是在两个爱主的人中间。
就像《圣经·箴言》中的:
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一对主内夫妻的见证,让我真实的看到了这一点:
他们没有拍过正式的结婚照,姊妹批块头纱,就简单的拍了几张,婚礼也没有摆大排场的婚宴,不收红包,只在教会邀请亲友来一同参加婚礼,分享福音,见证主爱。
然而在他们分享时,那彼此凝视的眼神,彼此紧握的双手,无不透露着他们在婚姻里的满足、喜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