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动画学术趴
动画学术趴创建于2013年,是国内动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深度媒体和动画爱好者社区。这里有关于动画的一切有价值的内容,分享专业影评,关注理论知识,推荐创意影片,提供行业观察,与你一起见证中国动画的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头条  ·  马云频频现身,行业开始颤抖 ·  5 小时前  
调皮电商  ·  外卖困境的京东解法 ·  昨天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2024年中国新零售“百强榜”》候选名单发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动画学术趴

把定格动画做成大尺度剧集,这支享誉业界的团队还有多少惊喜?

动画学术趴  · 公众号  ·  · 2024-08-09 22:33

正文

采访 / Pel


“定格远没到终点,它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7月下旬, 好传动画 一口气上线播出多部定格动画,3个系列,6集新片——


原创短片

《救我》


武侠剧集

《灯笼刀》


《风雨廊桥》续集

《昆仑摩勒》《毗沙门天》



该系列属于 腾讯视频JUMP会员 专属 「定格动画系列」 内容。正如我们先前撰文介绍过的*,这些有着极高制作水准的定格动画,无论美学还是叙事,都呈现出迥异于当下主流动画市场的风格。

*点击阅读: 当国内定格动画,迎来“爱死机”时刻






而它们,都来自好传旗下一家名为 微尘定格 的动画工作室。



2020年,微尘推出代表作 《风雨廊桥》 ,以冷峻粗粝的黑白画面讲述唐末乱世侠义精神凋零之际的一段故事,曾入围昂西短片竞赛单元,收获B站百万播放+豆瓣8.6的好成绩。


“刀光剑影展现武侠江湖,中式恐怖诠释善恶两面。” 四年后,微尘再次“出鞘”。 如今上线的多部定格动画新作,则堪称是对微尘近年成果的“集中验收”。


从都市寓言、硬派武侠到奇幻恐怖,深耕成人定格动画领域的微尘有着怎样的创作秘诀?


这次,我们特别邀请到微尘定格动画工作室创始人 柳迪 和作为导演深度参与《灯笼刀》项目的 朱子奇 ,分享定格动画创作的幕后故事——


柳迪

《救我》《风雨廊桥》导演编剧;微尘定格动画工作室总经理; 作品曾入围昂西国际动画节短片竞赛单元,并导演制作《大理寺日志》片尾定格小剧场


朱子奇

《灯笼刀》导演编剧;曾用网名老湿,网络视频创作者;代表作《不吐不快》系列,曾执导并主演网络电影《我来也》系列





01

专访柳迪


学术趴:感谢柳迪导演再次接受学术趴的采访。上次采访还是在20年首次发布PV时*,微尘也是一家相当低调的公司。时隔许久,能否先跟我们介绍一下微尘定格这些年来的变化和成长?


柳迪: 微尘和学术趴真的可以说缘分匪浅,那时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完成了《风雨廊桥》PV的制作,但是在网上的播放量并不多,在四处寻找宣传途径的时候,学术趴抛出了橄榄枝,说对于独立创作者可以专门出一期文章作为宣传*,因此才有了微尘接下来的作品。


如今,微尘已经从最初的我一个人到现在30人的团队,作品也从短片慢慢涉及到剧集以及长篇。 再次感谢!


*点击阅读: 五十秒概念预告,这部国产定格动画讲述乱世的侠义精神 (2018)

*点击阅读: 独家首发丨好传动画再发5部新作PV!我们打探了它高产的秘密 (2020)


2018年微尘定格尚未成立时发布的《风雨廊桥》PV


学术趴:过去几年制作多部定格动画的过程中,好传动画对你们有哪些要求和支持?定格动画这一媒介当下的发展状况如何。


柳迪: 好传动画的决策层对于我们的创作是持绝对开放的态度,无论是在创作伊始还是在制作途中对我们的束缚是很少的,而我们也明白作为创作者的边界在那里,我觉得这是源于互相信任和默契。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一直觉得定格动画还未到瓶颈,它是完全有可能呈现出更好的视觉体验,而且随着近几年3D打印技术的迅猛发展,定格动画还有很多未知存在,因此在不断地探索。



学术趴:此次上线的定格动画中,《救我》可能是最“奇怪”的一部,5分钟、无台词、封闭空间、惊悚氛围,似乎也没有系列化的可能。《救我》这部短片的企划是怎么来的,制作有什么特殊之处?


柳迪: 《救我》最开始是我在2016年左右制作的一部练习短片,在做完《风雨廊桥》之后团队从发展的方向上看,需要一部实验性的短片来测试一些新技术,所以就决定翻拍这个短片。


在《救我》中我们首次使用3D彩色打印来制作面部表情,为之后的所有作品积累了很多经验;还有就是现代剧的尝试,我们希望属于微尘的作品集是丰富的,所以不想禁锢在古装题材。






学术趴:您过去曾说《风雨廊桥》的创作出发点是“侠”,但《昆仑摩勒》《毗沙门天》2部续集里我却看不到传统意义的“侠”,更多展现的是乱世中末法崩坏、凄惨飘零的底层生存状态?这种设定是出于什么考量,《风雨廊桥》后两部的基调和故事是如何敲定的,和第一部有怎样的联系?


柳迪: 《风雨廊桥》剧本中对于武侠的一个个人定义是: 所谓侠客是在万不得已下才会使用暴力,哪怕是在乱世之中。 所以在接下来的两部短片中也在尝试加深这方面的探索,也在刻意的削弱对于“打戏”的呈现,更多的让戏剧冲突落在角色的内心或行为上。


对于《风雨廊桥》这三部短片,我首先是希望这三部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在视觉的呈现上,还是在剧本的结构上,以及叙事方式上。



《昆仑摩勒》是一部“情绪化”的表达,我希望观众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戏剧冲突之外,用感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感受角色的变化,因此尝试了许多留白、长镜头。


如果要在这三部短片中选出一个最让我“走心”的角色,我觉得就是摩勒,他就是我最不愿意展现在人前的一张面孔,胆小、自卑、唯唯诺诺,但你总会找到一个点,那是你心中怒火的出口。所以《昆仑摩勒》其实是一部非常实验性的、个人化的、极为冒险的作品。



《毗沙门天》又是另一种表达的尝试,与前两部最大的变化在于将大部分戏剧冲突都放在了台词上面,所以基本所有冲突都是比较“实”的,更有传统戏剧的感觉。


《毗沙门天》从产生创意到完成剧本大概只用了10个小时,是一次极为流畅的创作体验。在10个小时之内,我基本在脑海里完成了这部短片中的大部分影像设计,比如自带冲突的三个角色在风暴夜相遇,需要不断爬塔才能看清全貌的天王像,烛火跳动带来角色身上阴影的变化,幽暗的壁画,诡异的浮雕,被白蚁蚕食的木质结构。封闭的空间带来向内的情绪起伏,更加适合探讨灵魂问题,并在宗教哲学的加持下,使善恶的辩论更加具有戏剧性。





对于整个系列来说,我还是希望能用尽可能多的特殊视角来呈现乱世对不同阶层人的影响。


就拿《昆仑摩勒》来说,盛世为奴,那乱会怎样?会有所不同吗?亦或是《毗沙门天》中,末法时代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怎么做才能被拯救?我带着这些疑问开始了创作,并想和大家一起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故事发生的时间线:1《毗沙门天》、2《昆仑摩勒》、3《风雨廊桥》。两部续作其实与第一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此不过多赘述,还是希望观众能发现其中的关联。






学术趴:《风雨廊桥》续集创作过程最大的难点是?


柳迪: 《昆仑摩勒》的创作是非常艰难的,如前文所说我希望呈现与《风雨廊桥》不一样的作品,但这无形之中变成了一种枷锁,一方面我希望超越《风雨廊桥》,另一方面我又想摆脱它 (甚至于全方位的摆脱) ,于是便变成了一次“修行”。


简单来说就是:每当我想到一个情节点,就不自觉地拿去和《风雨廊桥》进行比较,可以说举步维艰。可能是超越《风雨廊桥》的任务太过艰难,我慢慢的“妥协”,慢慢的走出了这些枷锁,开始另辟蹊径,开始专注于“情绪”,于是就有了《昆仑摩勒》。




学术趴:《灯笼刀》从漫画改编为定格,媒介差异非常之大。而且成片的要素非常丰富,俨然是一部完整的长片体量了。那么《灯笼刀》如今的故事内容和美术基调是如何敲定下来的,团队在设计和拍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一提的亮点和难点?


柳迪: 《灯笼刀》可以说是微尘最大胆的尝试,克苏鲁元素+武侠+定格动画+长篇,这种拼接模式最先提出可行性的是 大牛 (好传动画创始人尚游) ,我们一拍即合。


漫画家 鬼七 的原著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视觉参考,原著漫画的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只需要尽量的去还原。而朱子奇导演的个人风格浓郁,他的加入也为这部作品融入了独有的江湖气息。



从这部作品开始,我们在制作上慢慢开始了从“工作室模式”到“公司模式”的转变。 制作人员也在不断增加,一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也刺激我们开始尝试更加新鲜的“玩法”,比如尚书群战喽啰的长镜头就是其中之一。


《灯笼刀》的动作戏占比非常多,基本第三集整集都在打,导演希望打戏尽量“复古”,不能有“花架子”,而就片子总体而言我们又希望每次打戏都要比前一次更“猛”,直至最后“灯笼刀手撕BOSS”,因此,尚书那场戏,我们决定做一下不一样的尝试:有调度的长镜头。




调度的设计很快就制定出来了,并完成了预拍摄,但是实现起来很困难,因为定格动画中的相机较为固定,而且相较于人偶来说很大,没办法向真人电影的拍摄那样用斯坦尼康来进行手持走位,思来想去我们决定来给相机做一台可以灵活运动的“小车”搭配齿动的三维云台,并靠着执行导演 关景伟 的拍摄经验,完美地完成了这一场次的拍摄,当然,花费的时间成本是巨大的。




学术趴:在《灯笼刀》项目中与朱子奇导演合作是怎样的体验?你们具体是如何分工的。在您看来,他为定格动画带来了哪些独有的风味?


柳迪: 总体上来说,和朱导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过程。他本身观影量很大,并且对于定格动画和特摄片有特别的钟爱,他为《灯笼刀》提供了几乎所有的幽默桥段,这是善于拍摄严肃题材的我们从未想过的。


马蹄组成员作为朱导的原创角色,他们人物鲜明,性格各异,以及最后的悲情结局也奠定了《灯笼刀》的基调,从观众的反馈上来看,是非常成功的创作。作为制片人的我,最重要的工作则是协调导演和各部门的对接工作、把控项目进度与质量。




学术趴:微尘定格接下来的动向?


柳迪: 未来微尘还会继续探索定格动画的可能性、以及新的表达方式。就像前文所说, 定格远没到终点,它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定格动画电影《77》已于去年开始制作,敬请期待





02

专访朱子奇


学术趴:感谢朱子奇导演接受采访。请问《灯笼刀》是您第一次参与动画项目吗?您是如何与《灯笼刀》结缘并加入担任导演和编剧的。


朱子奇: 正式算第一次,参与工作量如此巨大的动画项目。约十年前我在《十万个冷笑话》里给龟丞相配了几句台词,还编过一个小幺鸡动画广告,但那些工作量轻松很多。


我与《灯笼刀》结缘是偶然,最初好传动画带我参与另外一个项目,好传的尚总 (尚游) 带我去见出品方,我很快被“弹劾”了。一年后某天突然接到尚总电话,说要做《灯笼刀》,我俩电话里沟通了下,我觉得这项目挺好的,就心动了。



学术趴:您对定格动画这种形式有怎样的喜好和理解?实际参与项目后有哪些和预期不同的地方吗。


朱子奇: 我不是动画专业出身,但对定格有一些简单的了解。大学编导专业的选修课程里有对电影技术发展的一些讲解,电影早期的特效经常用到定格技术,当时我们有作业,我做了个人物飞去教室的片子,其实就是逐帧手法加上梅里爱的“停机再拍”,这类有趣的手法拍摄,现在抖音上经常能看到,原理不难理解。


我的理解肯定不如柳总 (制片人柳迪) 深刻,我个人很喜欢定格技术的“卡顿感”,比如《终结者》里那个机器人走路就很酷,它不如电脑特效华丽,但别有一番感觉。


实际参与拍摄后,困难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我起初甚至以为自己能边导边学点动画师摆人偶的技术。某天下班后,动画师回家了,我用机器试着拍一个空镜,拍了两个小时,发现根本没有能用的。还有分镜,我参与影视项目时几乎不画,心里有数就行了,但是这次每场都要画,非常痛苦,刚杀青那阵子有天做梦还在改分镜。



学术趴:不同于传统的武侠故事,本片以一群“闲杂人等”的遭遇展开,并融合丧尸乃至克苏鲁元素,片中还有不少闪回和双线叙事。能否分享下您在前期编剧和分镜阶段的思路和风格。


朱子奇: 我们剧本保留了原著中灯笼刀和柳小姐这两个绝对核心,其它人物和情节是新写的。这个我说明下,因为我和柳总看了原著,都觉得鬼七想象力丰富,构建的世界很大,从实际角度出发,不好控制制作体量,所以决定在可控范围内重新展开情节。


前期编剧阶段,其实我比较自由,尚总、柳总、鬼七 (原著作者) 和我,我们四个人有一个群,专门讨论剧本,但他们都没有给我太多条条框框。我一周多写完了第一版,后来集中修改了一次;那些主角外的人物,原型好多出自我以前的“废案”,索性就改了改名字,编排到这个故事里了。但是我十分注意,经常想一想鬼七的原著精神,我怕偏离了太多,感觉就不对了。


但剧本阶段整体还好,分镜阶段就十分痛苦。这个阶段文学剧本其实意义不大,全靠画分镜和机位图,柳总不光要审阅分镜的内容,他觉得不对头我就得改,有些场次改了两三次,我都想放弃了;有时他还纠正我分镜里的透视错误,他有很多突发奇想,这是只有多年定格动画经验才会有的想法,比如怪物从大佛像里出来身上的粘稠体,柳小姐梦境中一闪而过的颠倒镜头,真人影视项目里很少有这些。柳总还担任了灯光和剪辑,他是个多面手,鬼七则负责全新的人物和怪物形象设计,也是项目的核心之一。


原著作者鬼七绘制的《灯笼刀》角色


执行导演关景伟用水彩画的灯笼刀和柳小姐的图,他不要了,我觉得挺可惜的,就拿回来裁了之后买了两个卡砖封上


学术趴:您曾在先前的采访里提到自己提前为《灯笼刀》做了重要桥段的真人预拍摄,可以具体聊聊这部分的经历吗?您和微尘定格柳迪的团队具体是如何分工协作的,去到沈阳和微尘团队一起工作之后,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朱子奇: 那是有趣的一个月,但是客观条件比较困难,首先疫情期间,我们担心天津封城,其次拍摄是在一个绿棚里,只有柳总、老关 (执行导演关景伟) 和我三人,棚里没有任何道具,就一张桌子和几个灯光的魔术腿、以及遮光板等,我们就用这些无实物表演,拍了几场的分镜参考。


执行导演关景伟(左)和朱子奇(右)

在天津拍了一个月分镜,那时候在一个绿棚里,什么都没有,我俩在那模拟《灯笼刀》厕所那一段



去到沈阳后,拍摄正式开始。分工我感觉并不复杂,我负责导演本职工作,包括内容、分镜等,一些细节问题也会找到我。


微尘当时的办公楼有五层,一楼是道具,拍摄在二、三、四层,我在五层,我挺怕道具师和动画师给我发微信,让我下楼看一看,我总感觉要出事了,其实我很想当“甩手掌柜”,想坐在五楼什么都不做,然后就拍好了。柳总负责所有部门的协调,还有审阅分镜等,一些制作上的关键技术问题需要他来给团队方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