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C是一种将精准靶向分子 (单抗或多肽/小分子,Ligand) 和强力杀伤因子 (核素,Radioisotope) 用连接臂 (Linker) 螯合剂(Chelator)偶联在一起而设计开发的药物形态;得益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RDC可实现高精度诊断及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不易耐药等优点,被认为是目前核药靶向治疗领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之一。
RDC的结构类似于ADC 药物,据简一生物官方公众号,RDC 机制为利用抗体或小分子介导特异性靶向作用,将细胞毒性分子或成像分子如放射性核素递送至靶位置,从而将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放射线集中作用于组织局部,在高效精准治疗的同时降低全身暴露对其他组织造成的损伤。核素带来的放射性射线所产生的能量可破坏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停止生长,从而消灭快速分裂和生长的癌细胞。
ADC与RDC对比
根据靶向配体的不同,可细分为抗体偶联核素药物(ARC)、小分子偶联核素药物和多肽偶联核素药物(PRC),其中多肽偶联核素药物是目前的热门研发方向。
RDC 具备诊疗一体的优势,实现疾病诊断和治疗双赢。在诊断层面,通过连接诊断核素进入人体,利用分子影像方式监测诊断试剂及其靶点结合的位置,这也就意味着看见其靶向需要治疗的肿瘤位置;在治疗层面,同一药物结构加载治疗核素后,相应治疗核药仍然会结合到上述诊断试剂结合的肿瘤靶点上,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具体优势包括:
根据BBC Research数据,2020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约93亿美元;虽然当前诊断性核药占主导地位,但未来随着治疗性核药审批流程的不断优化,临床应用范围的持续扩大,治疗用核药陆续获批上市,预计全球核药市场在2022-2026年复合增速为11.6%,2026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75亿美元。其中,代表性药物
Lutathera和Pluvicto自上市以来市场表现强劲,2023年销售额分别达到6.05亿美元和9.8亿美元。
根据肽研社数据,2019年我国核药市场规模达61.5亿元,相较2015年增长了70%,2020年和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市场规模有所下滑。但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国内核医学诊疗在国内的渗透率远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随着临床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核药市场预计未来能保持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