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扬子晚报
新鲜事、有趣事、不平事、离奇事、为难事,欢迎第一时间微信我们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严查空挂学籍等问题!教育部最新发布→ ·  17 小时前  
新华社  ·  夜读|谢谢你,让我遇见你!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新年开工第一天,布局你的2025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扬子晚报

为照顾109岁老母亲,87岁的他也搬进了养老院

扬子晚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12-03 20:49

正文

在无锡海阳养老无锡通江养护院里,

有这么两位老人,

一位是87岁的儿子朱取民,

一位是今年已经109岁的黄松翠,

他们是母子关系。

为更好地伺候母亲,

老朱陪老母一同搬进了养老院,

这成为了养老院里传颂的一段佳话。


视频戳↓↓


今天,记者赶到了位于无锡市梁溪区通江街道的这家养老院,这家养老院位于小区里面,目前养护院住着37位老人,年龄普遍在80岁以上。养老院就在朱老师家的对面,回家非常便捷。


记者刚到门口就遇到了这家养老院的院长,听到记者的来意后,她领着记者来到二楼的一间房间,房间有20多平方米,两张床,有独立卫生间,里面布置得井井有条,打扫得干干净净,房间里没有任何异味。



听到记者的来意后,朱取民老人非常热情的接待了记者。听说是扬子晚报的记者,老人非常高兴,他说要拿出一些宝贝给记者看看。只见他拿出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柜子,从里面拿出了几个本子。 记者注意到,里面的内容都是老人抄写的一些关于孝敬老人以及一些教育感悟的手抄报,其中很多内容都是摘抄自扬子晚报。



他还为记者拿出来了一张2010年6月30日的扬子晚报,这一天,他的母亲——99岁的黄松翠老人被评为十名“长寿之星”之一的报道在扬子晚报见报。他的母亲为大家分享了长寿“八点”经。



在记者看到的一本手抄本里, 第一页里,老朱写了一句话“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深深的写出了他对母亲的尊敬和孝心。 他说,母亲50岁以前,靠种田养活家人,60岁后还帮着带重孙子,90岁还能做针线活儿。现在是他回报母亲的时候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谈到母亲,老朱几次流下了感恩的泪水。



目前,老朱家里已经是五世同堂,一家人其乐融融。老朱退休前是无锡通江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 1994年,从教育系统退休后,就在家里全心全意照顾母亲,每天买菜洗衣,陪母亲说话,给母亲捶背,给母亲讲故事,每天陪在母亲面前,膝下尽孝。



老朱是家中长子,一直都是他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他的两个儿子,大的今年已经68岁,小的也60岁了,都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2013年,老伴患脑梗去世,老朱就一心想着陪母亲过好晚年,家里人也都很支持。 以前有人劝他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他总是不舍得,认为自己能够把母亲伺候好。



但是,这两年来,老朱年龄也慢慢大了,而且自己也患有高血压和痛风疾病,照顾起来明显有点力不从心。而新房子刚装修好,味道也比较大,也并不适合老人居住。而黄松翠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吃饭、入厕已经基本无法自理。


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有人能够搭把手,最终,今年一月份,老朱带着母亲搬到了家附近的海阳养老无锡通江养护院。为 了不让老人感到寂寞,他一定要每天陪着母亲,所以坚持和母亲一起搬了进来。 搬进养老院已经快一年时间了,老朱告诉记者,养老院环境很好,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对他们都很照顾。而且住在这里的其它老人对他们也都很好,大家在一起交流,互相帮助,非常开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