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超是个满身光环的人。14岁考进北大的神童,先后供职于网易、巨人、完美世界、创新工场等公司,曾任职小米投资总监近两年。在在行APP,孙志超一次有关“融资”的知识分享收费接近900元。
最近正值小米上市,刷屏对孙志超进行了采访,这位小米前投资总监发表了诸多独到的见识,也分享了有关“投资”“知识付费”以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心得。
刷屏
孙志超
小米:小米股票值得长期持有
刷屏:你是14岁考入北京大学的神童,也曾经在完美世界、创新工场等优秀公司任职,为什么会在2016年小米经营相对困难时入职小米?
孙志超
: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因为我是从来不找工作的。加上之前一直在做财务投资,但其实自己对战略投资、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战略投资很感兴趣。2016年,小米对我发出了邀请,恰好有机会可以从事相关工作,就欣然接受了。另外,我也比较欣赏小米相对轻松的管理文化,没有太多的人浮于事。
刷屏:入职后,小米最吸引你的点是什么?
孙志超
:应该是生态链投资。通过“投资+孵化”的模式,小米能够直接找到优质的项目和团队,继而投以资源,再用这些项目反哺小米,构建良性的投资生态。
刷屏:但也有传言,小米的生态链投资有时会对创业公司形成一定掣肘,比如影响其再融资和业务发展,你是否遇到过这种问题?
孙志超
:其实,任何投资都可能会遇到上述问题,投资公司也不会对所有的创业公司都一视同仁。
第一是因为投资公司面对的项目众多,在资源倾斜上必然有所取舍;第二,投资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一个创业公司只有具备了合理的发展态势和经营模式,才可能吸引到更多投资;
另外,没有得到小米的支持,还可能是因为在立项方面推进不顺利。因为投资的初衷是双赢,如果在立项和尽调时,小米发现自身收益很小甚至没有,也就没有特别大的动力去帮助创业公司了。
但总体上,小米的生态投资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一个创业公司,如果有小米背书的话,也更可能获得其他投资人的青睐。
刷屏:小米上市前,估值从700亿美金下滑到了540亿美金,这是否说明国外投资者对小米并不十分看好?
孙志超
:我认为这跟小米本身没多大关系,是整体的经济形势造成的。
拿这两年比较火的数字虚拟币举例,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数字虚拟币也不会大涨。这是因为消费者的未来预期影响了当下的投资。对企业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上市太早,企业价值还没有得到完整的体现;如果上市太晚,碰到经济下行,其价值必然会被低估。
小米亦如此。假如小米赶上了本世纪初互联网公司上市的风口,或者说回到5、6年前“人人为之发烧”的状态,股价一定会爆棚;但现在大家已经很理智了,这也帮助小米挤出了身上的估值泡沫。
刷屏:在当前大环境并不向好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很多独角兽依然选择了“带病上市”?
孙志超
:任何事情都分核心矛盾和次要矛盾。对上市的独角兽而言,现在的核心矛盾是:它们已经到了必须上市的时候了,否则,早期投资人出不来,后续的融资也会出现问题,上市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这就像打仗吹响了冲锋号一样,在到达对方滩头阵地前,谁都不能停下。同时,还要具备超强的应变能力和执行力,帮助你冲过枪林弹雨。
刷屏:据说,这次上市前,小米曾授予雷军98.3亿元的股权激励。对此你怎么看?
孙志超
:这件事情的操作其实挺常规的,因为跟公司的实际运营没什么关系。
现在大家关注的主要是雷总“知不知道”这件事情,但知道或不知道对消费者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触犯任何法律。
刷屏:你曾经说小米拥有“教科书般的股权分配”。你认为小米股权分配的制度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志超
:第一,CEO 股权多,能控场;第二,管理层股权梯度好,从创始人、高管到合伙人的股权配比十分合理;第三,股权分配的安排具有可持续性。很多公司一开始创办的时候最担心钱,往往为了钱会过多的让渡自己的股权,以致后来生存空间遭到挤压,甚至自己无奈出局。
因此,优秀的股权制度一定是有远见的制度,创始人要有经验、有魅力,才能把这种制度推行下去。而这些,恰恰是小米和雷军所具备的优势。
刷屏:小米上市后,你会选择持有小米的股票吗?
孙志超
:因为我本人从来不持有任何资产,所以这个事情跟我没什么关系。但是我认为小米的股票是有长期持有价值的。
小米的市值现在还远远没有到顶,可能达到1000亿美金,也可能2000亿美金,如果小米有腾讯、阿里这样的发展空间的话,应该会有不小的溢价。
从价值投资角度来说,小米的价值是依托手机打造生态链,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退一步说,即使小米不算互联网公司,算家电公司,它的经营业绩也十分不错。
投资:最满意的投资永远是下一笔
刷屏:你曾说过投资是一门情报生意,那你在投资前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搜集情报,最看中企业的投资价值是什么?
孙志超
:这个确实没有什么方法论,你的情报渠道主要取决于你的人脉。你所能触及的人脉越多,你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报和信息。
在评估一个公司的时候,部分信息、数据是可以直接公开获取的,而它所处行业的竞争关系、有没有其他竞品、公司会不会数据造假、公司的口碑,就需要你通过人脉了解。
其中,最有价值的应该是能够弥补你经验短板的情报。比如,你是一个技术专家,你就应该收集公司的运营数据;你是一个资深运营,你就应该去了解企业的技术优势。
刷屏:你在投资的时候会挑创业者吗?或者说创业者的哪种特质会让您格外欣赏?
孙志超
:挑倒不至于,但有两点,确实是创业者的致命伤:一个是他本身缺乏逻辑性,分析问题不合理,找不到项目的核心点;另外一个就是创业者的格局太小,考虑问题片面。
当然,考察一个创业者,不光是他的逻辑能力,还要看他对这个领域是否真的熟悉,他有多少真知灼见、多少经验积累、合作能力如何等等。公司和创业者的战斗力也格外重要,一个战斗力不强的公司,很有可能不具备强的竞争力。
但话说回来,更多的时候还是会综合评估项目和投资人,如果一个项目本身具备很好的发展前景,即使创业者多少偏离了投资人的喜好,也不会特别在意。
刷屏:在你投过的项目中,最满意的一笔投资是什么呢?
孙志超
:这个确实很难回答。对我来说,最满意的永远是下一个项目。因为,新项目会让我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学到更多新的知识。
刷屏:在今年下半年或可见的周期里,你更看好哪些领域的投资项目?
孙志超
:这个也很难回答,因为从普通人、创业者到投资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就我个人而言,不存在“看好”这个概念,因为我只能评估我所了解的领域。而目前,我所涉猎的领域还相对有限,没有覆盖到全域,所以我也无法预估整个社会的发展态势。
知识付费:焦虑是时代变化造成的
刷屏:您在知乎LIVE、小密圈都做过一些知识付费或者付费问答。但有人评价知识付费是在“贩卖焦虑”,也有人认为知识付费的第一波红利已到天花板,对此您怎么看?
孙志超
:说这两句话的人,就是被割的“韭菜”。
本质上,“焦虑”不是知识付费带来的,这是因果倒置了。真正的焦虑来源是社会的快速变化,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消除身边的不确定性。比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为学习“多少天实现财务自由”而付费,大部分人确实是需要学习一个技能,而又不想为这个技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他对于高效的学习方式有需求。
另一方面,知识付费只是内容付费的一部分,它跟电影、图书一样,会根据全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国民消费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付费领域的精品内容占比也会越来越高,相应的,纯鸡汤类的和成功学的内容会越来越少。
刷屏:在知识付费领域,你更看好在行、小密圈这种问答类、个性化地知识传输模式,还是得到APP这种整合类的模式?
孙志超
:至少在短期内,肯定整合类的APP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为知识传播的效率更高。
就目前来看,用户所提的问题和你整合传达给他们的知识之间是高度重合的。比如说得到APP的主题叫做“如何写文章”,在行的用户可能会提问100个相关的问题,但两者答案和知识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在共同的知识视域下,整合传播当前更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