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回家的时候,父母每天都在念叨我们。
“这是我女儿最爱吃的。”
“看气象预报说儿子那边在下雨,会降温,不知道他有没有加衣服,有没有带伞……”
“女儿过几天就要回来了……”
等我们回家了,前三天还好,嘘寒问暖,各种呵护。
特别关切地问我们:
“女儿啊,想吃啥?妈给你做!”
我们吃的时候,爸妈就在旁边一脸宠溺地看着我们,就差给我们喂饭了。
我们睡觉的时候,他们轻手轻脚,生怕打扰我们,还说:
“孩子挺辛苦的,让她多睡会儿。”
然鹅,三天之后,父母的画风就变了啊。
开始对我们横挑鼻子竖挑眼,各种看不惯。
嫌我们只知道玩手机。
把什么事都怪到我们玩手机上。
我们头痛,“谁叫你玩手机”;
我们眼睛不舒服,“谁叫你玩手机”;
我们胃难受,“谁叫你玩手机”——胃和手机有什么关系啊,又不是把手机给吃了。
嫌我们把家里所有东西都搞坏了。
我妈最爱说的话就是,“你没回来,家里一尘不染,你一回来,家里就成了猪圈!”
家里冰箱坏了,电视坏了,网线断了,遥控器不见了,全怪我。
我妈总认为我把遥控器给搞丢了。我坐沙发上,我妈就会吼我,“起来,遥控器肯定在你屁股底下……”
嫌地上的头发全是我们掉的。
我妈非要让我去阳台上梳头,更过分的是,有时候还让我去门外面梳,气得我不想梳头了。
嫌我们睡太晚,起太晚。
每天早上起不来,我妈就会说,“昨天晚上让你早睡你不听,你看看像什么样子?都几点了?还睡”。
明明才10点,就说,“都12点了,还不起床”。
嫌我们打扮得奇怪,嫌我们穿得少。
总之,只要在家里待足三天之后,我们做什么都是错了。
我们整天待在家里,父母会说,“你这样窝家里,会发霉的。”
我们出去玩,父母会说,“你每天就知道到处疯,当家里是旅馆啊?”
哦漏。
每次回家,我妈一直吐槽我胖啊、懒啊、脏啊什么的,把我逼急了,我就会说:“那好啊,我明天就走,你开心了吧?”
我妈瞬间就沉默了。
我知道,她舍不得,所以我才这样威胁她。
而且,之后我真的走了,回北京了。
我妈就会在电话里说,“你一走,家里就空落落的。我和你外婆好不习惯啊。”
原来,爸妈从来都没嫌弃过我们。
只是我们回家几天之后,他们和我们之间的相处,就恢复了我们小时候的模式。
他们总是用唠叨和嫌弃,来表达爱。
还有一点,我们长大了,父母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和我们相处——所以才采用了他们熟悉的沟通方式。
对我们的生活,他们也越来越陌生了。
有人说,“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大,而父母的世界越来越小了。”
我们和他们,是一种不平等的沟通。
父母特别关注我们,想和我们聊天。
我们越来越喜欢跟同龄人玩,而且网上太多有趣的事在吸引我们。微博、朋友圈都有层出不穷的新段子,新话题,新热点……
相比之下,父母讲的都是家长里短,陈年往事。
说真的,没那么好玩。
加上我们和父母有代沟,有价值观差异,聊天处处是雷点。
我们说,“我哪个同学前段时间都离婚了。”
父母就会说,“你看你同学都离婚了,你还没结婚,你到底在干什么?!”
我们说,“我老板是个死变态。”
父母就会说,“怎么能这么说领导呢?”
不婚主义啊、丁克啊、同性恋啊,好多话题都没法聊——因为父母的观念很难改变,而我们又没法认同。
是啊,我们去外地上学之前,我们和父母朝夕相处,了解彼此的生活,所以有很多话可以说。
我们去外地上学之后,只是跟父母打打电话,面对面的接触少了,对对方的生活越来越陌生了,越来越没话聊。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多陪陪他们,聊一些安全的话题吧。
比如,跟父母分享一下我们看到的好玩的段子。
比如,问父母在关心什么,聊聊他们的退休工资,聊聊妈妈的广场舞伙伴。
其实父母一直在试图靠近我们,了解我们的世界。
他们学着用智能手机,学着刷微博,学着玩朋友圈。
他们的手机里总是订阅我们所在的城市的天气预报。
他们总是会特别关注我们所在的城市的新闻。
一有风吹草动,就很紧张,打电话来问我们:
“你们附近有火灾,你没事吧?”
“这两天北京雾霾太严重了,你戴了口罩吧?”
而我们从来都懒得了解父母在想什么。
我们也应该主动一点,去靠近父母的世界。
怎么靠近呢?
就像他们对待我们一样,去对待他们呀。
我们也可以多关注父母所在的地方的新闻呀。
下载天天快报APP,选择父母所在的城市,就可以实时跟进父母周围的新鲜事了。
比如我就会在天天快报里看南充的新闻,比如哪个明星又去南充办见面会了呀,哪家火锅店刚开就爆满呀,哪家小吃店又被央视推荐了呀。
我看了,都会跟我妈多聊聊。
她每次都特别感动,觉得我是真的很关心她的。
当然,她也会吐槽我,你为什么每次都只说吃的?!
我只想说,不然呢。
刚回家,都容易冷场和尴尬,需要找话题跟父母聊。所以,长按识别下面的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天天快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