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虎扑论坛上发帖,讲述自己最近苦闷的一件事:
女神是实习的时候认识的,165cm,很瘦很白,家里条件也挺好的,江浙沪独生女。现实生活中待人温柔、善解人意,很优秀样,有点陈意涵。
女神之前人太tm好了,出门玩儿有的时候反而她花的多一点,平时给她转账从来不收。
原来以为女屌丝才打拳,今天发现了她的微博,发现她在微博上一口一个国男,一口一个xdz,反婚反育,完全被女权洗脑了。心态崩了。
这看来并非只有他一个人有此遭遇,也是在虎扑上,还有人说:
这两个故事具有相似的母题,乍看简直像是某种新的“都市传说”,甚至都难说是不是有人故意编出来放到虎扑上去的——毕竟如今它被广泛视为直男气息最浓厚的网络社区之一。
尽管这些故事的真实性难以验证,但正如民俗学家扬·哈罗德·布鲁范德在《消失的搭车客》中所说的,“
民间传说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去辨别口头传说的真伪
”,关键在于,这些在年轻人中盛行的“‘真实’口头传说
源于他们自己的恐惧、所关心的问题及其个人经历
”。
换句话说,
即便事情是假的,但人们的情绪却是真的
。像“发现女神也是女权”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恐怕也是因为,在如今这样一个性别政治兴起的时代,这样的景象确实极有可能出现,而人们对此事的反应也真实地折射出当下的社会心态。
在这些反应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见之一,是不必在意:“没事的,网络上口嗨而已,不带到现实就行啊,特别是对你没有不尊重的话。”虽然这话中蕴含着某种轻视,但至少也有边界感和距离感——如果对方没有在现实中不尊重你,那她怎么想是她的自由。
但更多的反应,当然是嘲讽:“普却信的男人心态崩了,是意识到自己那么普通,完全就是就是女神嘴里的xdz了。”“一副女拳害了我的样子,以为没有女权就会看上他吗?”
当然,这个故事大可满足很多人对“普信男”的优越感,但这其中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折射出某些男性的一种特殊心理:
以为女性分为美女和丑女两个阵营,只有后者才会坚持女权主张
。
为什么他们认为美女就不会受男性压迫?这恐怕是因为,
他们所理解的“权”是“权力”而非“权利”
,也就是说,美女因其外貌优势,完全可以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受到追捧、呵护、宠爱,但这得到的是地位,并非权利。
这看似仅仅是个错位的误解,但这一误解恰可证明,这些男性未能体会女性的处境与诉求,而仅仅是把“女权”当作是对男性的“夺权”。反过来说,
他们能接受对女神卑躬屈膝,但对其权利诉求却仍会感到困惑不解
:“我都对你这样了,你到底还要什么样的权利?”
这也是最令人遗憾的地方:
本来像这样的困惑,很可能成为激发自我反思的一个极好契机,推动原有的价值取向发生动摇、改变、重新认识
,然而在这里,却似乎只是以困惑开始,以放弃结束了。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早年改变政治信仰的契机,就是因为他爱上了迷人的亚历山德拉,这位女神起初不仅对他一口回绝,且无情地宣告了他的政治主张必将失败。在热烈追求她(最终也娶了她)的过程中,托洛茨基逐渐审视了自己过往的认知,最后甚至变得比她更为激进。
在日本电影《扶桑花女孩》中,女主角纪美子的母亲、哥哥原本也都秉持着矿工家庭的保守价值观,对她去学夏威夷草裙舞非常不以为然;然而,当她坚定信念、越练越好时,他们也一点点开始转变观念,最后甚至主动现身说法,去劝说其他人也支持妻子、女儿去学草裙舞。
这样的事例还可以举出更多,我们在不同渠道可能都看到过这样的故事:很多父母原本对诸如同性恋这样的异端抱有偏见,但当他们震惊地遭遇自己孩子向他们出柜之后,他们先是陷入困惑不解,但最终还是逐渐接受了这一事实,学着去理解这究竟是什么,又是否真的像自己原先设想的那样是洪水猛兽,进而转变了观念。
当然,难免会有人说,这些事例很难完全类比,毕竟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儿女、父母,但却可以选择跟谁结婚。那这说到底,
就要看你究竟是爱她还是爱自己了
:爱她,你可以为之做出改变;爱自己,那你当然可以继续按原先让自己舒服的活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