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旺说
鲁振旺,TMT分析师,著名互联网、电商和科技自媒体人,旺说是本人唯一的公众号,以互联网行业的原创点评为主,每周一次原创视频脱口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报Pro  ·  张一鸣甩出王炸,抖音商家一片欢呼 ·  昨天  
亿邦动力  ·  2025年你需要一个AI智能体:既能当管家又 ... ·  2 天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通报:Q4商家投诉电商平台典型案例曝光——抖音电商 ·  3 天前  
澳門政府消費者委員會  ·  最新超市物價在線供比較 ·  3 天前  
澳門政府消費者委員會  ·  最新超市物價在線供比較 ·  3 天前  
亿邦动力  ·  100条“吃喝”口号,8种思路成就爆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旺说

“知识焦虑”,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旺说  · 公众号  · 电商  · 2017-08-03 19:21

正文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的, “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 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 知乎果壳关注无数, 36氪每日必读, 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 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 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 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 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抱歉,“知识付费”真的治愈不了你的焦虑。


来源 | L先生说

作者 |  Lachel




前阵子和朋友聊天,得到一个共识: 知识经济市场,即将面临一个「拐点」 。下半年,会有一波洗牌,大量的课程和平台将会慢慢衰落。


我很赞同。因为不久之前,我自己才发过朋友圈,感慨道:

课程太多,学员都不够用了。


这很有意思,也很无奈。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许多做知识经济的导师和平台,其实秉承的,都是 流量思维


什么是流量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追求「多」: 制作更多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获取更多的营收。


然后呢?继续做新的内容,做推广,吸引粉丝,获取更多的转化和购买。


就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再长一茬。


市场这么大,光是赚第一波用户的钱,就足以养活一个平台了。


至于粘性、复购、口碑、评价……这些因素,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


这本来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只要质量有保障,就是有价值的。


但是流量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



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绝大多数时候,多,往往就意味着「不够好」。


为什么呢?


非常简单,好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需要极高成本的。那么,对很多人来说,与其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制作真正优质的内容,不如把精力放在包装上 —— 反正绝大多数用户都是首次购买,他们接触到的,无非是包装而已。


这就是碎片化时代的一大恶果 :易于触及,易于收集,易于传播的东西,必然注定了它是欠缺深度的。


许多文章,喜欢用「30种XXXX的技巧」「40个XXXX的方法」「50种XXXX的应用」这种模式来起标题,往往效果都特别好。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劳而获的心理:讲了这么多知识点,一篇顶十篇,好顶赞,果断收藏了!


但是读得多了,你会发现,这样的文章,讲的往往是大同小异的东西,并且,相当之肤浅。


我听过一些写作课程,讲的是什么呢?取标题的若干个套路( 所有文案入门书的基础内容 ),不同平台需求什么样的文章( 自己去看看不就行了吗? ),如何调动受众情绪( 不累吗? ),诸如此类。


而如何真正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如何给受众提供价值,如何遣词用字、安排结构,如何深入浅出,传达尽可能多的内容 —— 一律欠奉。因为这些没法立刻让人听懂,更没法让人觉得「哇,好棒,真厉害。」


还有一些新媒体运营课程,讲的内容,基本也是入行3个月,就能够学到的东西。


但问题是,收听的大多数是业余人士,他们不具备相关知识,去判断这些内容的价值,因为他们都处于 「认知盲区」 之中。


一方面,越深入的内容,篇幅就会越长。同样的时长里,能塞进去的「新东西」,就会变得更少;另一方面,讲得越复杂,对于读者来说,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脑力成本就会越高,愿意看完和传播的人也就会更少。


再者,大众的需求往往都是不同的。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教程,只讲一个知识点,那么,就只能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它就不具备任何价值和传播性。


所以,为了尽可能满足不同口味、需求的受众,大家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就是把话说得更浅显, 把选题定得更大众化,把内容包装得更吸引人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传播。


这就是这个市场的现状。



现在,几乎每个平台都在做课程,都在邀请大量的讲师。


但讲的东西呢?要么大同小异,都是行业基础入门款;要么,都是网上能免费找到的内容, 只要你善用 Google,其实都可以获得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与众不同的东西,很少很少。


最简单快捷的做法是什么? 就是用简短的篇幅,介绍大量的「概念」,不断地给予受众新鲜刺激,让受众始终沉浸在一种「获得新知识」的喜悦之中。


这样,受众喜欢,因为简单、不费脑,易于接受,又有一种「学到东西」的感觉。讲师也喜欢,因为出货快,半天就能搞定。


但这些概念,学到之后,它们的原理是什么?作用机制是什么?背后有什么样的逻辑?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如何使用?使用过程中遇到障碍,如何获得反馈?如何知道自己用得对不对?


对不起,这些不在服务范围内。


其实,大量的所谓「概念」,都是被包装出来,易于传播的名词罢了。真正需要去思考、去掌握的,是它们背后的共性,也即是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的「底层逻辑」和「基本原理」。


优秀的人才,都是举一反三,一窍通而百窍晓。如果没有往深处扎根,去真正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学会再多的概念,也是没有用的。因为 你只是「知道」,但并不具备「知识」。



高中的时候,我热衷于读各种科普文章,读完了整套整套的物理科普书。后来上了大学,有一次,跟一位学结构的朋友聊天,谈到某个物理名词,我立刻说:喔,我知道啊。


朋友很惊诧(后来我才知道,这在他们专业里面,是非常难的内容),问我:你什么时候学的?怎么这么厉害?我这边有道题,你能帮我看看吗?


我连忙回应:啊,我只是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可不会做题。


朋友说的下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他说:哦,所以你只是 figure out,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嘛。


这句话令我思考了很久。


读了那么多科普书,我除了知道这些概念的含义之外,对于它们,我真正了解些什么呢?


用索绪尔的话来说, 我只是知道「能指」,但并不知道「所指」


那么,它们对我的意义又在哪里?我又从何得知它们是正确的?我如何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所以,后来学心理学的时候,就自己啃了原版的教材和论文。比起畅销书,阅读的难度大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但只有亲眼去看到这些知识,被产出、修改、完善的过程,才能真正对它们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同样,对于实践技能来说,没有真正去实践过,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指导和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是无法真正说自己「学到东西」的。


这也是目前知识经济市场最大的缺陷


能够给予不断演练、互动、反馈、实操和指导的产品,凤毛麟角。



但凡对学习和认知心理学有一点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 「做中学」 ,是多么重要。


甚至,只是做测验,即使做错了,也能有效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我自己在讲课中,也有这种体会:很多时候,单向的传播,其实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有听众能问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以打开我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强化所讲的内容。效果会好很多。


这是课程产品的问题,但同时,也是受众的问题。


许多人缺乏这个意识。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不断获取新鲜事物的刺激,不断地了解「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受众角度的「流量思维」,一种认为自己获取更多的「信息流量」,就能拥有更多知识的「流量思维」。


但是,这并不是学习,而是在满足「学习的焦虑」


信息并不等于知识。信息要转化为知识,起码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收集,储存和内化


大多数课程和受众,其实只处于第一个步骤。很多听过的内容,如果不经过思考,整理,应用,反馈,过几天就会抛诸脑后,更别说真正去理解和应用了。


这就像 「资料囤积症」 一样。买了大量的书,下了大量的资料,但却一页都没有翻过。仅仅是把它们摆在那里,用来让自己感到充实,提供一种心理安慰。


很多人购买知识产品,其实,也是一样的。


本质上,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不断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加进新的东西。不经历这个步骤,是无从谈论「学习」的。


只有把知识锲入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用它来指导实践,实现内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那么,对于想钻研某个领域的人来说,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学到东西呢?


这三点,也许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找到一位教练


不要迷信「超强阵容」「大咖云集」。记住,多,就意味着「不够精」。任何时候,我们需要的,都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找到一位你足够信任、足够优秀的前辈,跟着他走,向他学习、讨教、模仿,效果远远大于听100位导师给你讲一节课。


一个优秀的教练,他会有一整套自己的体系,他的行为,思维,言论,观点,都是源于自己的体系,并且形成一个自洽的闭环逻辑。


所以,对于向我咨询的职场新人,我都会给予一个建议:在你公司里面,找到一个你认为足够优秀的人 —— 可以是上级,也可以是前辈 —— 向他看齐。不断从各方面去检视自己和他的差别。


尝试着去观察和学习他的体系,了解他的思维模式,并试着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这是最有效的路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澳門政府消費者委員會  ·  最新超市物價在線供比較
3 天前
澳門政府消費者委員會  ·  最新超市物價在線供比較
3 天前
七之莲  ·  更多好货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