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E定位自己是“全球青年之声”,所以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代际观念是一个VICE的核心,VICE从青年视角看世界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探索性实验。
By 郭雅楠|采写
上周某个昏昏欲睡的下午,我的朋友圈被标题《你最恨的熊孩子们自称‘黑界‘,已经控制了QQ群聊》的文章刷屏了。
我瞅了一眼颇中二的题图,心想估计又是哪位误入00后圈子的大叔,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跳着脚写出来的猎奇文。按照以往的“朋友圈热门文章”模版,这文章估计要先用不可思议的语调汇报一下熊孩子们又在整啥幺蛾子,趁势插入大量“一言难尽”的配图,最后再抖几个机灵,潇洒地叹一口气表示:00后的世界,我们不懂。
毕竟现在,妖魔化不同社群之间缺乏了解、互相嫌弃的选题,简直就是社交媒体的宠儿。
自觉已经脑补得八九不离十,我就没费劲去点开来看——直到一起念人类学的姑娘Yishan突然把这篇文章私信给我,还配上评论:“真·网络人类学”。
出于对她品味的信任,我半信半疑地点开了文章——原来是VICE中国出品。开头是这种画风:
“我此生最屌的哥们儿——曾把微机室里电脑鼠标的睾丸蛋子拆了十来个......有趣的是,这事儿虽然搞得满城风雨了小半个月,却很快失去了同学之间的八卦中心地位。因为在黑界,这样的小事根本不值一提。”
自此,作者Ricky开始带领读者踏上了一趟为期两天的QQ“黑界”游历之旅。
没想到,这六七千字的文章,我竟然一口气就给读完了。
与很多描述其他社会群体的文章不同,作者并没有站在自己的角度直接向读者描述自己在“黑界”发现,而是将“幕后”搬到”台前”,将自己进入“黑界”领域、熟悉“黑界”规则、扮演“黑界”角色、结识“黑界”兄弟和参与“黑界”决斗的过程向读者一一道来。
“黑界”一文开头部分,作者描画的“黑界”社会结构图
作者进入“黑界”里的“华夏”家族后,担当黑界记者一职时拜读的写手入门手册
作者进入“黑界”后认的师父,正在跟他传道授业
不知是选题还是作者偏好的影响,文章的语言也颇具特色,比如“这些家族名称大多寒气逼人、暗潮涌动,指向无上的荣耀与死亡的玄寂”、“点开秘籍,里面的语言凶残且萌”、“这里没有绝世武功,也没有天传心法,只有一个键盘,和青春作祟的荷尔蒙”……用Yishan姑娘的话来说,这样的文字读来就是“总是有种反身性思考的感觉,虽然写的没有任何嘲讽贬低,然而却呈现出满满的中二感”。
其实,文章最吸引我的,却是作者看上去并非是00后当中的一员,采访当中也偶遇曲折经历和种种情绪,但是对于另一个年龄群体,文章从未表现出过任何一丝的任何不解或讥讽,亦没有过着急跳入任何鲁莽浮夸的评价。与其说是一份特稿报道,“黑界”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其实更像是一本有头有尾的mini版民族志(ethnography),冷静却不冷漠,幽默又不肤浅,不盛气凌人,不哗众取宠,有对受访对象的体恤,亦有来自平凡人视角的人文关怀。
从2013年正式落地中国到现在,VICE凭借着优质的内容生产发展迅速,获得了不少中国青年一代的喜爱。
虽说算是VICE集团旗下的一支区域分部,但VICE中国始终把原创内容产出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力图向全球展现最真实、最本土的中国青年文化。
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VICE中国的忠实读者,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栏目叫“事儿”,里面不乏这样的充满了自我探索性和实验性的文章,什么“我混进了贴吧和QQ群,想了解一下‘恋父情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啦、“别以为看直播送礼物是‘只有脑残才会干的事儿’了”啦、“我们的直男同事化妆上了一天班”啦,等等,这些都是VICE编辑部已经完成的选题。
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灵感一碰、脑洞一开的点子,让VICE中国出品的文章极其接地气的同时,又显得极其少见。毕竟,这些点子从诞生、实践到真实地呈现给读者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有超强的好奇心、勇气和同理心的支撑。
为了进一步了解VICE这些有趣选题的生成和操作过程(顺便搞清VICE凭啥这么酷),我们辗转勾搭,联络到了“黑界”这篇文章的作者Ricky,跟他聊了聊这篇10万+稿子的写作过程,以及跟VICE相关的其他。
——VICE的调性是?
——或许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
刺猬公社:不如先谈谈“黑界”这个选题的缘起?稿件制作的时间跨度是怎样的?
Ricky:其实是我一直就对互联网产品比较感兴趣,特别是QQ微信受众对比啥的。正好忘了多久以前,看见微博大V阑夕发了点相关的东西,就说看看,然后发现里面的生态系统很丰富,就做出来了。稿子完成花了大概一两周吧。
刺猬公社:写完这篇稿子之后,你对QQ受众的认识和你之前想象一样吗?
Ricky:和想象的差不多……还能差哪儿去?倒是觉得每天在QQ空间发感情史的表弟可爱点了,最起码还没玩黑界。当然玩也支持他了......不过希望他能把家族名字起的威风点儿。
刺猬公社:嗯,我记得你文章里的小孩子说他们不玩微信因为太low了,有意思的是这正是很多玩微信的年轻人们对qq的看法。你怎么看这个?
Ricky:Low对于QQ使用者来说,并不是我们理解的“LOW”,而是一种代称,也许可以理解为他们不太习惯、喜欢的东西,但是对于微信使用者,LOW是QQ的挂件、功能、体验、身份象征什么的。换个方法说——
QQ使用者:这玩意儿是啥,好Low。
微信使用者:还在玩QQ秀?好Low。
刺猬公社:有意思,或许年轻人觉得QQ比较low,是因为QQ承载着他们的孩童时代的黑历史于是背锅了?
Ricky:没,就是单纯觉得,自己现在牛逼了,成熟了,小孩儿玩的自然就Low了。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他们在“黑界”里玩的滚刀、唠嗑什么的,应该是从YY语音出来的,这是80、90后的玩意儿。包括家族啥的,应该也是和网游最火的时候相关,就连ID的特殊符号也差不多。感叹一下社会进程本身就挺有趣的吧。
刺猬公社:很有趣的一点是你在文章开头写,“我可不想像90后用自己的世界观折磨80后一样,被很快成长起来的00后淘汰”。你自己怎么看这种代际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仅仅因为年龄的差异吗?
Ricky:还好吧,因为从文章角度,我是想把这个群体和现象介绍出来,读者可能会年龄大一些,所以会用这样的转折来吸引他们的兴趣。说到代际差别,我觉得这个是客观存在的,但不会具体到个人。如果说仅仅是因为年龄,那肯定只是粗略的划分一下而已,不是直接原因。而差别的原因或许可能和心态、经历、思维有关。
刺猬公社:VICE也定位自己是“全球青年之声”,所以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代际观念是一个VICE的核心,VICE从青年视角看世界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探索性实验。就比如“黑界”这个稿子也是,其实我们在透过你的笔看这群“熊孩子”的黑界的时候,也在看青年人是怎么看这群“熊孩子”的。
Ricky:VICE要做的就是传递出青年人的声音,代替不能进入现场的人进入现场。不过实验的话总感觉怪怪的,用“体验”吧,哈哈。毕竟小孩儿也不是小白鼠不是?
刺猬公社:现在“黑界”也发表了,稿子写完后,还有经常再回“黑界”吗?
Ricky:没有了,稿子发的当天终于可以清理截图和QQ好友了。我买这手机号称系统越用越顺畅,打破安卓魔咒。结果活生生被QQ卡死了两次。闹心!
刺猬公社:清理截图和qq好友,是说直接删掉这些好友了?在此之前,你告诉这些好友你的VICE记者身份吗?
Ricky:嗯,直接删掉了,也没说我告诉他们我是记者,不想打扰他们。黑界是个挺封闭的系统,但是天花板也在那儿,能有铁子师傅什么的,是个挺好的事情。就算是我那个师傅,如果很多年后他想起来以前有个横空里飞出来的徒弟,塞了俩红包给他就消失了,一定很好玩。
刺猬公社:颇有武侠风范啊。
Ricky:那是,我可是看古龙能大半夜看得眼睛里包着猫尿的人。
刺猬公社:那你觉得“黑界”的小孩有没有可能会看到你的稿子?有想过他们看完之后会有什么想法吗?
Ricky:估计会有个别人看到,但大部分不会。想法的话,我觉得看了这篇稿子就能产生什么想法的小孩,他的思辨能力已经足够认清“黑界”给他的利弊了……但我想大部分的孩子也许并不会真的反思“黑界”这个问题。不过说到底,“黑界”之于他们,和“黑界”之于读者,是不同的情景。到底会产生什么想法,也许他们自己才知道。
刺猬公社:现在稿子也有快10万+的阅读量了……有想过你的稿子会对“黑界”本身产生什么影响吗?
Ricky:影响没有,最多父母开始注意孩子走路有没有大摇大摆像个家族总创啥的。
刺猬公社:其实我看到知乎上已经有人在问如何制霸“黑界”了——在看完你的稿子之后。
RIcky:是吗?那我一会儿就把代打神话李小龙的QQ号贴上去,让他好好赚点钱。不过想这么做不是觉得成人社会有优越感,而是代打神话李小龙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到了很强,他就值得回报。
刺猬公社:你師父会感谢你这个神秘徒儿的。
Ricky:希望他也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
刺猬公社:现在回头看自己在“黑界”的经历,你有过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真的为“黑界”热血沸腾了一点点吗?你在稿子里也提到,这些孩子们在“黑界”即使是跟陌生人之间,也是有付出真感情的,让人甚至读到最后还有点扎心。
Ricky:没有热血沸腾……毕竟我23了。扎心也还好啦,并没有过多渲染什么。只是最后想给出真实的想法,反正我刚进公司的时候,就只记得总编说的“真实”两个字。
刺猬公社:你觉得对VICE的记者来说,什么叫“真实”?怎么才能让自己写的东西“真实”?
Ricky: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是真实。因为我们还是鼓励把人放到那个环境中去。这是自己的真实。另一方面,读者是有自己思辨能力的,没有的估计也被筛选出去了,加上他们的思考,就是一次有趣也有用的信息传递。对于我自己来说,不会写不真实的东西,那应该就够了?
刺猬公社:可是记者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视角,那有没有可能在看和写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于这种描述的群体本身是离记者自己比较远的稿子?
Ricky:嗯,这是从业者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有各种办法去减少影响。你可以发现,文章里我会用了很多引用来表示别人的说法,并且和自己的想法区分开——体现到细节上,就是写到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时,我们会注意主语的使用。另外,为了稿子的真实,我也甚至会不停地贴(打过码的聊天)截图。而且,VICE的调性就决定了我们记者都会有一个相对更开放的心态?我们是真的想要了解,而不是猎奇。
刺猬公社:嗯嗯,谢谢你提到了VICE的调性哈哈,这正是我想问的。VICE的调性到底是啥?读者都对VICE的调性有一个模糊的认知,但是又都说不上来是什么,更说不上来为什么你们大多稿件都是独立撰稿的话是怎么实现这种统一的调性的......作为团队的一员,你有什么体会。
Ricky:读者说不上来最好,张三丰教张无忌打太极不都是,教了就忘,忘了就ok嘛,哈哈。说回来,其实VICE的调性我没什么资格下定义,因为它是一个集合,里面有年轻人、边缘人、精英阶层……太多了。是这些人一起下了定义,因为他们对世界、生活、未来有同样的心态。我作为团队一员,与其说是记者或者编辑,不如说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探索世界。也许能用这个行为来定义VICE的调性?
刺猬公社:刚才你提到了在研究其他社会群体时,VICE的调性不是作为一个outsider的猎奇,而是真正想去了解一群人。你认为区别在哪里?
Rikcy:猎奇的outsider只需要知道这事儿真他妈牛逼,哥们儿必须转到朋友圈塑造下身份,即使我根本连文章都没看完,只是觉得这语言挺“飞”的。但真正了解群体的人,会尝试知道整个事件或现象的来龙去脉。
刺猬公社:你说“真正了解这个群体需要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这让我觉得很类似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社会现象和社群的看待方式和态度。其实,VICE的很多文章都挺有人类学意味的我觉得,你们的成员里会有人类学和社会学背景吗?还是这只是我的yy?
Ricky:VICE是“全球青年文化之声”,这“声”可不是胡逼逼,而是在用年轻人的方式做一件严肃的事情。不然这声是杂音。所以我们需要有人类学和社会学背景的人才能做这些事情吗?不见得,因为不管是不是学术,目的都一样,把这些事儿做好。不过的确有挺多高学历。
刺猬公社:八卦一下,有多高?哈哈哈。
Ricky:去年开会的时候把刚毕业的都找过来聊个啥事儿,国内就中传北外啥的,剩下基本国外的,念性别啊、文学啊,双学历啥的都有。博士研究生什么的。反正就还行......
刺猬公社:VICE的很多文章都关注的是社会边缘群体和边缘文化,但作为outsider的话,在写作的过程中做到完全不去有任何judge、不居高临下,其实是很难的,这件事情主编会经常对员工有特别的提醒或培训吗?
Ricky:这在招人之前已经自动筛选了。比如你觉得婚前性行为是耻辱,那看到我们的内容还不天天想着炸了VICE办公室为民除害,更不会想来一起工作了。我觉得认同VICE的一个前提,就是能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事情,用理性的态度去思考问题。
刺猬公社: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形的偏见,受控于自己的背景、身份、文化环境等等,不是说自己不轻易对某一个事物有成见,就一定可以时时避免。就比如说,即使一个人觉得婚前性行为不是耻辱,不代表他觉得QQ和快手不low,对吧?
Ricky:我也觉得QQ、快手不low,可能有的同事觉得low,但不会影响我和他们一起工作......因为自动筛选不是是非题,而是筛选出一种心态、价值观。
刺猬公社:嗯,这个自动筛选的观点有意思。那不如顺便聊一聊,你当初是怎么进VICE的吧,嘿嘿。
Ricky:那时候VICE刚进入国内不久,我就因为啥内容点进去了。因为总是对世界好奇。后来发现这地儿可牛逼了,成了小半个迷弟,也会模仿他们的风格写QQ日志(现在也还在写)。因为我挺喜欢hiphop,这种文化里有个东西叫hustle —— 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要做的事情。那成为它的一员就是我要做的事情,于是就在网上找联系方式想给他们做东西得到承认。最开始失败了,水平太差。两年后再试了一次,自己出钱跑到其他城市去做一些内容。然后就来了。
刺猬公社:可以讲讲你去其他城市做内容的那段经历吗?是什么内容?你自己策划的嘛?
Ricky:就是拿到一个选题,具体内容就不说了,和城市相关。但是当时我没有任何资源,就通过网络和几十万粉的大V、国内都很出名的酒吧老板联系之类,再通过朋友一层层找人。心里也忐忑,别人凭什么理你?自己做的东西有回报吗?但是hustle就是要真的很努力的做一件事啊。运气也好,最后就成了。
刺猬公社:真好。最后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世界在下沉,我们在狂欢”这句话?也是VICE中国的slogan,很特别。
Ricky:“下沉”不是贬义词,更像一个摇滚乐队的鼓点,越下沉有力;而“狂欢”也不是嗑到high、身体文满fxxk字眼的年轻人,而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心态。不好意思我也无法准确定义,因为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太愿意代表别人。但至少对我来说,而之前的两句解释对我来说就够了。
图片来源:VICE中国
*特别感谢唐玮、Sybil、Sasha、小堆、Teddy,对于本次VICE采访前期准备当中的帮助。
点击原文阅读:“你最恨的熊孩子们自称‘黑界‘,已经控制了QQ群聊”,By Ricky,VICE中国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 沉迷直播的年轻人:想红、想约、想填补无处安放的青春
“那些拙劣的歌舞表演和对话故事成了他最大的乐趣,那些屏幕背后与他相似的鲜活生命,给了他最急需的陪伴与救赎。 ”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