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林添福 采访/阅琳
手机摄影在今天的流行度普及度,已经无需多言了。但是,争论集中在“专业”这个概念上。用手机,到底能不能拍出专业级别的摄影作品呢?摄影家林添福,选择用自己的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
| 林添福 |
台湾著名摄影家、中国人像摄影十杰。曾获得两届金鼎奖,最佳杂志摄影奖,台湾地区国际摄影艺术大观《映像与时代》大会奖,全国广告摄影十佳摄影师及其金奖和第一届金路奖,第十、十一、十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等诸多奖项。近年来,林添福专注手机摄影,足迹遍布全中国及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多场手机摄影作品展览,其中部分手机摄影作品被专业机构认证收藏。 |
手机肖像的优势与劣势
手机拍摄肖像有很多优势,轻巧便携、操控简单、直观明了,对人产生的压迫感小,被摄者会比较放松,更容易捕捉到自然、真实的状态。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用单反相机和手机给同一个人拍肖像,出来的表情会有细微的差异,因为面对专业相机时,“在拍照”的仪式感会给人无形的压力,带来不知所措的紧张,这些都会呈现在表情上。当然手机摄影也有它的短板,画质、像素和单反相机比还有一定差距,感光元件尺寸小、缺乏高品质且丰富的镜头、光圈固定、焦段单一、景深很难自如控制,表现的丰富程度有限。
现在摄影师有“唯单反”情结也很正常,当年很多人也是抱着唯胶片不拍的心情迎来了数码技术。对我而言,手机与相机,都是记录影像的工具,发挥好各自的优势拍出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才是关键。
关于沟通与拍摄时机
这次为了写手机摄影的书,我来到了尼泊尔的巴德岗,这里的人们都非常友好。因为手机的镜头焦距短且固定,所以给人拍肖像时,都要离得很近。这时学会一两句当地的问候语非常管用,双手合十说句“Namaste(您好)”,迅速就能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我习惯边拍、边沟通、边调整,交流不只限于言语,表情、眼神、口气、姿态、动作,一举一动都是在沟通。你所散发出的专业度,以及是否尊重对方,是否存有善意,在你们对视的时候就已经传达出去了。适度的引导,加上自始至终的笑容,很容易让被摄者卸下心房,然后在灵光闪现的“机会时间”里快速抓取人的最佳状态,我喜欢那种瞬间的契合感。并不是拍得多就会拍得好,很多摄影师为了求完美,一直在修正、调整被摄者,这对于非专业模特来说反而会紧张,不够放松自然。一幅画面最吸我的,正是人真实的瞬间情绪。
如何寻找恰当的光线和场地
学会观察场景与光线,是拍好照片的基础。光效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我经常讲,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最大的光源就是太阳,晴天的直射光太直白,变化性不大,我会尽量避开中午的直射光,更多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两个小时里拍摄,阴天或多云的散射光也不错。
观察环境中现场光的方向和变化,周边建筑结构的特点,哪里光强,哪里弱,哪里会有反射光,然后再把人物“安置”在这个“计划”好的光场中。拍摄肖像照,人一有了眼神光,灵气马上就出来了。顺光条件下,眼神光很难显现,我的经验是,人物最好在阴影下,而前方有大面积的亮光,这样眼神光很容易就捕捉到了。逆光会带给人很美的轮廓光,画面也更通透,可是大逆光不好用手机控制,于是我会选择在狭窄的巷子里拍,整体环境是暗的,逆光的方向性更强,可以利用人挡住逆光光源,降低反差,这是一个技巧。
肖像是以人为主,环境更多是为了突显、衬托、说明人物。所以背景不要太复杂,构图力求简洁,符合人物自身特性就好。当人处在某种环境中,天然就会发生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那种状态本身就会感动你。
如何控制好焦点和曝光
手机的智能化削弱了操控的多样性,于是在一些场景中很难细致、准确地表现出创作意图。在前期选景构图时,尽量不要让画面中的对比度过大,手机取景很直观,可以调出直方图作为参考。现在很多手机都有曝光补偿功能,可以直接在画面上进行调整,首先要保证高光部分的层次,切忌亮部过曝,否则很难“救”回来。拍摄时还可以打开人脸对焦模式,增加对焦的准确度。手机光圈通常是固定的,光线不佳时很容易因快门速度过慢,而导致影像模糊。有些手机仿效光场相机的算法,拍摄完成后可以再重新对焦、调景深、调光圈,这对拍摄肖像而言有很大的方便性。
必不可少的手机后期APP
前期拍摄时我通常不使用手机软件的滤镜,这样能给后期调修保留较大的空间。纪实类的人物肖像,我会采用Snapseed来做基础性的调整,像是影调、色彩、对比度、锐度等。它的操作非常简单,两分钟就能学会,上下是项目选择键,左右是效果键,简单滑动就能看到直观的效果,用它修图不会造成画质的损失。如果是时尚或商业类的肖像,需要更细致的皮肤处理,我会推荐Facetune,它的美白、柔肤功能十分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