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公众号“文史e家"(微信ID:wenshiyijia2016)授权转载。
近日,我国多地降雨,这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的雨具。
那么,古代有哪些雨具呢?
《春秋左传》记载:“(卫灵公)使华寅肉袒,执盖以当其阙。”即公元前522年,卫国发生内乱,卫公让袒胸的副车车夫华寅拿着有把的雨盖当做盾牌,遮蔽车上的空隙处,以抵挡敌人的乱箭。可见在春秋时期,便已经有了有把的雨盖了。这种雨盖之所以能当盾牌用,可见它是比较结实笨重的。
据《孔子家语》记载:一次,孔丘将要出门,他命令所有的随从带好雨盖,不久果然下雨了。孔丘的学生巫马期诧异地问他:“老师,大白天的没有雨,而且有太阳,您却叫我们准备雨盖,请问您怎么预测到天会下大雨的呢?”孔丘回答道:“昨天晚上,月亮投入毕星,《诗经》说过,月亮投入毕星,将会下大雨。”
据《说文》解释,古代的雨盖是用比较柔软的草编织的。
现在客家方言中,把雨伞称之为“雨盖”,可见雨伞起源于春秋时期有把的雨盖。
据《诗经·小雅·都人士》记载:彼都人士,台笠缁摄。“台”就是现在的莎草,可以用来编织斗笠。换言之,古代的斗笠相当于现在的草帽。
从时间上看,最迟在春秋末期,我国便出现了类似于草帽的斗笠。
《国语·吴语》记载:吴王夫差使王使孙荀告劳于周曰:齐人为不道,不供承王事。夫差不忍,被甲带剑,簦笠相望于艾陵。这里所提到的“簦”也是古代的一种雨具。它有些像现在的雨伞,有把,然而是硬挺的,不能像雨伞那样开合自如。
司马迁的《史记》中也记载: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担簦说赵孝成王。意思是说:游说之士虞卿,脚上穿着草鞋,肩上扛着有把的雨盖,去游说赵国国王。可见在战国末期,古人已经经常使用簦了。
雨伞古代叫做“雨繖”。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提到在四川云阳县(当时叫朐䏰县)有一种伞子盐:“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
可见至少在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北魏时期,可张可驰、可卷可舒的雨伞已经出现了。
宋元明清时期,福州的制伞业十分发达。福州油纸伞和福州脱胎漆器、角梳被民间称为“福州三宝”。
据记载,明清时期,福州每年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地纸伞100多万把。最盛时,福州雨伞牌号有上百种。福州纸伞选用闽北山区老竹为骨,经防蛀、防霉、防腐处理,使之坚实耐用、轻巧灵便;伞面选用本省特制绵纸,洁白细韧,富纤维质,拉力强。
纸伞生产,经选料、制伞骨、裱纸、上彩绘花、涂油等80多道工艺流程。产品有五大类:彩画花伞、油画花伞、明油伞、书法伞、色伞。最大的直径为3米,是游泳遮阳伞;最小的直径仅为20厘米,是儿童跳舞用的长柄短伞。
以“杨常利”号创牌人杨大坤所制纸伞为上乘。杨家的伞选用福建山区的青山老竹和优质丝棉细纸作原料,配以柿油、桐油,精工细作,牢固美观,有“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之美誉。
据《诗经·小雅·无羊》记载:尔牧耒思,荷蓑荷笠。可见在春秋末期,除了出现了类似于草帽的斗笠,还出现了蓑衣这种雨具。
蓑衣也叫作袯襫。《国语·齐语》记载: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以从事于田野。这里的茅蒲就是斗笠,袯襫便是由龙须草编制的蓑衣。
到了明代,蓑衣的制作更加细致讲究,做法和材料也更加多样,比如产生了一种用柔软防水的草编制而成的雨衣,被称为玉针蓑。所谓“玉针”其实是指草的形状、颜色如“玉针”,一般是莎草,或者是可做灯芯的蔺草,或者是可编凉帽的白玉草。
清朝富贵人家流行穿玉针蓑。《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记载:宝玉……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庵来。
油衣是从蓑衣发展而来的,蓑衣是用不吸水或者吸水少的棕丝、龙须草、莎草、蔺草、白玉草编制的,而油衣是利用油脂不吸水的性能,把油脂涂抹在布帛或者纸张上加工而成的。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比较做作。一次,他去观看军事演习,途中遇到大雨,随从把油衣披在他的身上,他说:“战士们全身湿透了,我一个人披着雨衣不好。”假惺惺地不肯穿油衣。
到了唐朝,油衣便大规模地流行了,民间有许多油衣作坊。据《唐书》记载:大臣谷那律有一次和唐太宗去打猎,途中遇到大雨。估计是唐太宗的油衣漏水了,衣服湿了,他问道:“油衣怎么样才不会漏水呢?”谷那律说:“如果用瓦片来制造油衣,那就不会漏水了。”其实,谷那律是在含蓄地叫他不要再打猎了。
在古代,帝王的声色犬马常常是引起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的一个因素。唐太宗是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但他也有七情六欲,所以有时也想尽兴地玩一玩。谷那律出于对朝政的关心,劝谏唐太宗不要沉溺打猎而荒废了政事。但劝谏天子要巧妙,不能伤其权威和尊严,所以他借油衣来发挥。
坚守孤城4天半直至全军覆没:如果没有这场保卫战,就不会有后来的台儿庄大捷
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写到:“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未有王朝更迭能如斯惨痛:南宋王朝的流亡之路
对于南宋灭亡,黄仁宇曾经这样写道:“这划时代的1279年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伤心的一页。”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Q&A | 为什么青岛啤酒那么有名?
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一次省港两地交流会上说了一句话“外国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青岛啤酒。”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