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准药物
靶向药物,精准治疗! 我们重点关注靶向药物开发及治疗有关的【新药物】、【新靶标】、【新机制】、【新方法】、【新突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精准药物

【JMC】浙江大学邹宏斌/余沛霖/杨巍:TRPM2通道抑制剂保护缺血性脑损伤

精准药物  · 公众号  ·  · 2025-04-07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近日, 浙江大学邹宏斌/余沛霖/杨巍团队 在国际权威药物化学期刊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吲哚嗪衍生物抑制TRPM2并延长治疗窗口以保护免受缺血性脑损伤”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于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发现一类基于吲哚嗪骨架的衍生物能够有效抑制TRPM2通道,并显著减轻缺血性脑损伤,且具有较长的治疗时间窗,为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潜在药物候选物。


一分钟速览


研究背景

缺血性中风是全球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由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引起。TRPM2通道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参与多种钙依赖性生理过程,其过度激活与I/R诱导的神经损伤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TRPM2抑制剂存在活性不足或特异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开发新型TRPM2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内容

①TRPM2抑制剂的发现: 通过化学库筛选,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TRPM2抑制剂A1,其具有吲哚嗪骨架结构。A1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高选择性和强抑制活性,能够显著抑制TRPM2通道的活性。

②结构优化与活性评估: 基于A1的结构,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43种吲哚嗪衍生物。通过钙荧光和电生理实验,筛选出5种具有显著抑制活性的化合物(A1、D10、D14、D15和D18),其中D10的抑制活性最强,IC 50 值为2.29 μM。

③体外神经保护效果: 在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中,D10等化合物表现出显著的神经保护效果,能够有效减轻细胞死亡,效果优于临床药物依达拉奉。

④体内药效评估: 在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模型中,D10在再灌注后24小时给药,并持续治疗7天,显示出显著的抗中风活性和生存率提升,效果优于依达拉奉。

研究总结

本研究通过化学库筛选,发现了一种新的TRPM2抑制剂A1,并基于其结构设计合成了43种吲哚嗪衍生物。其中,化合物D10表现出优异的TRPM2抑制活性和神经保护效果,其在体外实验中能显著减轻氧糖剥夺/再灌注诱导的细胞死亡,在体内模型中也能有效减少脑梗死体积,且治疗效果优于临床药物依达拉奉,展现了良好的成药潜力。

图片来源:ACS


详细阅读


01

Background

研究背景


缺血性中风是全球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约60%至70%的中风病例由缺血引起。 缺血性中风后,由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脑损伤产生的活性氧(ROS)在随后的损伤中起关键作用,影响细胞大分子并诱导自噬、凋亡和坏死。再灌注损伤主要归因于ROS的二次激增,这显著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缺血性中风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静脉溶栓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治疗窗口狭窄。近年来,尽管提出了许多相关靶点和创新治疗策略,但其转化为临床实践仍然困难。因此,基于新靶点开发有效的缺血性中风保护剂是合理的方法。 自1998年首次从人脑中分离以来,瞬时受体电位梅拉斯坦2(TRPM2)被鉴定为瞬时受体电位(TRP)超家族的成员,位于细胞膜上,是阳离子通透性通道。TRP通道在大脑、肾脏、心脏和骨髓中广泛分布,其中大脑表达最高。TRPM2作为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促进Na⁺和K⁺的通透性,同时允许Ca²⁺通透。 TRPM2参与多种钙依赖性生理过程。研究表明,TRPM2的过度激活与I/R诱导的神经损伤密切相关,这种激活依赖于ROS的释放。此外,使用敲除小鼠的研究表明,抑制TRPM2的表达有助于保护神经元免受I/R损伤。然而,迄今为止报道的大多数TRPM2抑制剂表现出抑制活性不足或缺乏特异性,从而限制了它们的潜在临床应用。

图片来源:ACS


02

Drug Design

药物设计与评价


①药物设计

在研究中,通过筛选自建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化学库,发现了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吲哚嗪衍生物A1,它是一种新的TRPM2通道抑制剂。实验显示,A1(30 μM)几乎能完全抑制TRPM2通道的活性。通过荧光钙成像和全细胞膜片钳实验验证了A1对TRPM2的抑制效果,并且A1对其他常见的钙离子通道(如ASIC1a、NMDAR、TRPC6、TRPV1、TRPV4和TRPM8)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现出高选择性。进一步的定点突变实验表明,A1的结合位点可能位于TRPM2通道的细胞外区域,特别是氨基酸残基E994、H995、E1010和E1022所在的区域。此外,A1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显示其具有较好的药物代谢特性,这为后续基于A1的结构优化和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图片来源:ACS

②构效关系研究

研究人员对合成的43种吲哚嗪衍生物(A1−A13、B1−B3、C1−C3和D1−D24)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估。这些化合物在30 μM浓度下对过氧化氢诱导的Ca²⁺内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20种化合物在30 μM时能显著降低Ca²⁺荧光,抑制率约50%。通过全细胞膜片钳实验进一步确认了这些化合物对TRPM2通道的抑制效果。在10 μM浓度下,A1、D10、D14、D15和D18五种化合物的抑制效果超过70%,且在1 μM时仍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其IC 50 值在2.29 μM到3.28 μM之间,D10的抑制活性最强(IC 50 = 2.29 μM)。

构效关系(SAR)分析表明,吲哚嗪结构单元中的苯基部分对活性至关重要,引入其他芳香杂环或在苯环上引入较大取代基会降低或消除活性。例如,A1中的苯基被氟代(A2)时活性略有下降,而被氯(A3)、溴(A4)或甲基(A5)等取代时活性显著降低。此外,A1中的羰基也是活性的关键官能团,将其还原或替换为其他基团会导致活性丧失。研究还发现,将A1的酯基单元替换为适当的酰胺基团可以增强抑制活性。例如,D10中的二乙基酰胺基团显著提高了活性。


图片来源:ACS


03

In vitro In Vivo

体内外评价


①A1衍生物对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

首先,通过CCK-8实验验证了这些化合物在0.1−30 μM浓度范围内对细胞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表明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随后,研究人员利用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模拟神经缺血和兴奋毒性,评估了A1、D10、D14、D15和D18这五种化合物的保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OGD/R处理的细胞相比,这些化合物在0.3−3 μM浓度下均显示出与依达拉奉相似或更强的保护效果,尤其是D10在0.3、1和3 μM浓度下表现出显著的保护活性。这些数据表明,A1衍生物在体外模型中对神经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片来源:ACS

②体内药代动力学(PK)研究

研究人员对化合物D10进行了体内药代动力学(PK)研究,以评估其在动物模型中的药物代谢特性。实验中,D10通过单次静脉注射(1 mg/kg)和口服给药(20 mg/kg和100 mg/kg)的方式分别在小鼠体内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静脉注射后,D10的半衰期(T 1/2 )为0.86小时,最大血药浓度(C max )为0.26 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0−∞ )为0.22 h·μg/mL,清除率(CL)为75.76 mL/min/kg,平均滞留时间(MRT)为1.24小时。口服给药后,D10在20 mg/kg剂量下的T 1/2 为2.62小时,C max 为0.33 μg/mL,AUC 0−∞ 为2.41 h·μg/mL,CL为52.63 mL/min/kg,MRT为2.65小时;在100 mg/kg剂量下,T 1/2 为2.83小时,C max 为1.52 μg/mL,AUC 0−∞ 为11.74 h·μg/mL,CL为52.12 mL/min/kg,MRT为3.16小时。此外,D10在20 mg/kg和100 mg/kg口服剂量下的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50.04%和48.18%,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口服吸收特性。这些药代动力学参数表明D10具有良好的药物代谢特性,为后续的体内疗效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片来源:ACS

③通过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模型评估了化合物D10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效果

实验中,小鼠接受90分钟的tMCAO处理后,在再灌注3小时时给予D10(0.3、1或3 mg/kg,静脉注射)或依达拉奉(3 mg/kg,静脉注射)治疗。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处理的对照组相比,1 mg/kg和3 mg/kg剂量的D10显著减少了脑梗死体积,效果与依达拉奉相当,而3 mg/kg剂量的D10在减少脑梗死体积方面甚至优于依达拉奉。此外,D10在1 mg/kg和3 mg/kg剂量下还显著改善了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表明其对局灶性脑缺血诱导的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且效果至少与临床应用的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相当。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D10作为一种潜在的缺血性中风治疗药物的潜力。

图片来源:ACS



总结

研究团队从自建的化学库中发现了一种新的、高选择性的吲哚嗪类TRPM2抑制剂A1,该抑制剂能够结合到TRPM2通道的细胞外区域,并表现出对多种钙离子通道的选择性。基于A1的结构,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43种化合物,并通过结构-活性关系(SAR)研究发现,苯基上的大体积取代基会导致活性降低,而将酯基单元适当修改为酰胺基团可以增强活性。此外,A1的羰基和吲哚嗪骨架对活性至关重要。在这些化合物中,D10在体外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中展现出强大的神经保护活性,并且在体内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模型中,其治疗效果优于广泛使用的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值得注意的是,D10在再灌注后24小时给药,并持续治疗7天,仍能显著减少脑梗死体积并提高存活率。总之,研究人员通过发现选择性吲哚嗪类TRPM2抑制剂A1并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了D10这一有潜力的治疗药物候选物,它不仅在体外显示出神经保护活性,还在体内展现出抗中风效果和较长的治疗时间窗。随着对TRPM2通道相关特性理解的加深,这些发现强调了通过不同策略和来源发现新的TRPM2抑制剂以治疗缺血性损伤的巨大潜力。

参考来源:

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5c00186



声明:发表/转载本文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据此内容作出的任何判断,后果自负。 若有侵权,告知必删!



长按关注本公众号


粉丝群 / 投稿 / 授权 / 广告
请联系公众号助手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