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荣说
说旅游,说品牌,说策划,说古论今。 谈读书,谈生活,谈工作,谈天说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名城网事  ·  下雪!下雪!淮安刚发布新消息 ·  4 小时前  
掌中淄博  ·  江苏突发地震 ·  昨天  
度房苏州  ·  马上,苏州家装补贴即将重启!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荣说

文旅新时代下掀起的“风景价格”的博弈 | 说门票2

小荣说  · 公众号  ·  · 2018-06-20 16:59

正文

曾几何时,旅游景区把门票当做“摇钱树”,门票价格不断上调,为了追求可见的利益,反而忽略了风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手心攥着经济效益,手背包裹着社会公益,来去之间,两者博弈的结果,随着一张门票的涨与免,牵动的是整个旅游消费链条。


门票价格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是利用价格杠杆调控游客数量,同时对景区进行保护、修缮、管理。而消极者认为,价格犹如横亘在大众与风景之间的围墙,挫伤的是游客的积极性,消耗旅游业的活力,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来临,文旅融合题材内容的丰富,目的地景区已逐渐认识到跳出单一的门票经济,为资源“赋能”将是对文旅新时代下市场制高点的有力争夺。

“风景价格”博弈的背后逻辑

景区门票究竟有什么内涵?影响门票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作为旅游目的地景区的旅游产品,门票的定价与其他社会商品不同,它需要综合考量多重因素,在保障维护景区正常运行的同时,也要发挥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白了这些底层逻辑,就更能看清这场博弈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有时候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并不能完全的体现出它实际的价值,但是也具有价格的基本功能,我们可以通过门票价格的高低来判断它在文化品味、市场需求或者资源总量上的差异;其次,门票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在为景区日常运营维护提供经济支持外,也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很大助力。


山川林海,田园湖泊, 一般具备着自然生态或历史人文的旅游景区都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门票价格也承载了社会福利方面的非经济功能。 一方面景区为了能给游客提供良好的游览观赏条件,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景区环境和资源都需要控制游客数量来达到目的,而不同时期的游客数量就由门票价格加以控制。既要实现景区效益,又要满足社会福利,符合生态承载力等因素,稍有不慎,就会“躺枪”,所以门票价格的制定也是一项累活。

一张门票一路涨涨跌跌,影响门票价格的因素有哪些?首先,是景区成本的大小,一个5A级的名山大川和3A的小寺庙其背后的营销开发、基础设施、服务接待等,其成本差异显然是量级的;其次,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的变动往往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旅游产品不同于其他社会商品的一点是,旅游产品资源的不可替代及一段时期内的资源稀缺会导致供给远远比不上需求,从而门票价格就会蹭蹭上涨。


比如,每到法定节假日的旅游旺季时,游客刚性需求旺盛,景区就会根据不断上涨的需求而调高门票价格。另外,生态的承载力也会影响价格,景区的资源环境成本也不可忽视。


以5A级景区为例,其门票价格还是有些虚高。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门票换算成人民币是七十多元,法国埃菲尔铁塔三层也只要九十多人民币。虽说是国情、体制、经济发展程度不一, 但是虚高的门票价格提高了出行成本,特别是让想要接受文化熏陶的工薪阶层拒之门外,景区的公益属性得不到科学的发挥。


而且,一旦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者将门票作为其盈利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来源方式时 ,“门票经济”大行其道,就更与全域旅游的理念相违背,与当下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前景趋势相违背。


不过,事到如今,经过了旅游产业40余年的发展蜕变,景区门票的烦忧与羁绊算是终于要告一段落了,当国家发改委在公告中直指门票降价的决策和部署时,就暗含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趋势。

风景的“加法”,价格的“减法”

何为大好趋势?即跳出“门票经济”的门槛,给风景价格做减法,让旅游风景做加法。 现如今,早有不少景区走上降价之路,甚至免费开放,将成本与收益放在延长的多业态产业链上,把精力放在更全面的吃住行游购娱上,贯彻全域旅游的思路,使产业做大做强。最早做到这一点且跳出“门票经济”成为典范的非杭州西湖莫属了。


早在2002年,杭州西湖就走上了免票经济的高端发展路子。表面上,杭州旅游似乎损失了环湖七大公园和博物馆的门票,加上管理维护费每年约6000万元。然而,因为免票带来的旅游人气猛增,使得环湖的服务设施身价倍增,因此而带来的环湖商业网点、服务设施每年的租金就达到5500万元,这已经基本可以补贴西湖风景区管委会的门票损失。


从宏观上看,免票后带来了游客的激增,拉动了消费的增长,对杭州城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力。2004年杭州接待国内游客3016万人次,同比增长8.65%,彻底摆脱了多年来在2%至3%之间徘徊的局面。西湖用免票留住了游客,2004年到杭州旅游的国内过夜游客人均消费1317.2元,比2003年增加了12.95%。


景点门票收入的减少大大小于住宿、购物、交通、饮食等消费的增加。这一点,即便是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杭州出租车司机也能感受到。 小门票也可“免”出大效益,虽说损失门票收益是具体而微观的,但是免票带来的收益却是从旅游到餐饮、服务、会展等系列化、全方位的。

有研究表明,旅游产业链效益约为门票价值的7倍,包括食宿、交通、购物及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换言之,如果游客门票消费1元,那么用于其他的消费的支出则在7元左右。抛开西湖免票以留住客流来拉动经济的模式,仅从普适性的角度来看国内其他景区,跳出“门票经济”的门槛, 其实就是要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通过丰富其他业态,以长远的眼光取得综合长效的收益,来平衡以景区价值内涵为支点的收益与支出的天秤。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故宫着力对文创产品的开发。故宫门票常年维持着旺季60元、淡季40元的“良心价”,但近一年的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10亿元,精心开发的文创已达9000多种,因其紧贴当下潮流热点,不少产品串为“网红”,深受年轻大众喜爱追捧。


除了开发文创、旅游纪念品之外,还可以发展宿住、餐饮、地方特产等旅游产品,还包括夜间演绎、研学、节庆活动,创造在地人文体验,区域合作互换流量等等来丰富产业业态,提升产业链的价值内涵。


在进行风景价格减法的同时,小小的一张门票,简化其旅游过程中的手续,在使用效率上的提高也要兼顾,只有更高效、更便捷、更自由、更灵活的门票形式才会符合如今旅游者求简、求新的消费习惯和理念。今年的4月18日,山东创新景区门票定价机制,在降价的同时也不忘“改形换制”,自6月1号起,曲阜开始实施“三孔+”4 种新联票,创新推行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政策推出后广受欢迎。


相对比“园中园”、“票中票”来说,一票制的通票、包票无疑是大大的减轻了游客对风景价格的心理隔阂。就像墨西哥坎昆实行的全包服务制,40年前的坎昆还是一个只有300多人的僻静小渔村,经过40年的经营推广,目前的坎昆已经成为每年可接纳大约400万游客的国际旅游胜地。

其独特的全包式服务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加助力于其文化旅游IP的优质打造。在他们的全包式服务中,不再有二次消费。你可以在美妙的晨光中早起,提前预定的免费早餐就送到了房间,冰箱里的饮料畅饮,也不用再次付费。优质的旅游产品、人性又便捷的服务,内涵式的发展,带给每一位游客身心灵的惬意与放松。


一场关于“风景价格”的博弈,其实质上对弈的什么?博得的又是什么?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门票降价或调至免费,对于旅游目的地景区来说,是主动求变摆脱“门票经济”,还是政策出台,倒逼转型升级, 这是景区关于获得品牌流量与消费者利益的对弈,是运营成本和收效的平衡对弈,也是短暂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利益的对弈。


“博得”的是什么? 由门票的消费到综合的消费,“降低一头而撬动全身”,丰富多业态发展,以主体化、人性化、高效化、优质化来延长做精产业链,你获得的就是最高频的流量。 要知道,身处当下文旅融合的风口节点,着眼于未来,获得高频,就是获得一切。


付萍

孙小荣工作室

文旅产业研究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