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申明: 主讲人 | 秦华;笔录整理 | 杨萨萨;这是来自小多读者群的第七次分享内容,已获得小多童书(ID:xiaoduoui)授权;
阅读第一略有删减,
如有想要了解的话题,也可以给我们留言。
无论是想法设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还是恨不得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孩子,其实都是父母的用心良苦,期盼孩子未来能以最优的状态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但是大部分孩子懵懵懂懂选了专业上了大学,又懵懵懂懂选了职业进了社会,可能根本没有搞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就已经摸爬滚打多年。
那么是否应该早些与他们谈论和探讨职业这个话题呢?是否有可能引导孩子未来从事跟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呢?这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经验,也许能为我们的困惑带来新的解答。
我首先要说的是,我不是一个教育专家,我的孩子还很小,一个5岁,一个8岁,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展示的成果。另外,我在这里也不会预测将来哪个行业会热门,所以我现在先跟大家说明一下。我今天分享的经验和想法是有关职业发展一些根本的思考。
对职业理解的误区
我用误区来表达,其实只是我的个人观念,不代表正确答案,不是说你必须这样去理解职业,只是跟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第一个误区
很多人在作职业选择的时候,他的出发点是考虑外部需求。
很明显的表现就是——猜热门专业是什么。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在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很多人去读生物、生命科学,造成很多学生发觉不是这么一回事,或者说发觉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
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我也看到极少数人会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先考虑我喜欢什么。目前的那些热门专业,考分那么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考虑外部需求所造成的。
第二个误区
认为职业发展是线性的道路,是一条直线。
这个与我们接受多年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模式有关。
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这16年的教育就是一条直线,在这期间我们要应付考试,是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探索的。这种习惯性思维一直延续到大学、研究生,到找工作,觉得每一个选择都非常重要,一步走错,步步皆错,以后就根本没有纠错的机会,职业和专业必须要对口等等。
第三个误区
职业所需要的知识,都必须从学校获得。
这一点可能与线性思维也有关,觉得我们以后用来谋生的那几把刷子,都是从学校获得的,如果你找工作很难的话,那咱们就继续读书,再多读点书,可能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实际上,现在我越来越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儿。
在我转行以后,所需要的一些专业的培训,全都是我自己去找资源,有很多是在网上进行的。因为我自己有两个孩子,不太可能在职学习或者说到学校里去学习(脱产学习),所以我都是通过在线学习实现的。
每天都是在上培训的课程,洗碗的时候、叠衣服的时候见缝插针,开车的时候我也会听东西。然后就发现我自主学习、无时无刻学习的这两年,好像是在我的整个求学生涯里面,学得最带劲儿的一段时间,是学得最开心的一段时间。这也让我觉得有点悲哀,好似以前的学习真的是很被动。
当你开始自主学习,接受终身学习这么一个概念,你会发觉——学校里的学习真的是你人生学习的很小一部分,职场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原来有那么多的渠道可以获得。
最后一个误区
对职业缺乏想象力,对职业的可能性缺乏想象力。
我们在想到一些职业选择的时候,通常局限在我们看见的、已经存在的、非常常见的职业,但实际上是存在很多种职业的可能性。
很有可能是,你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比如说教练这个职业,我以前就根本不知道这个职业的存在,但等到我发现以后才知道,在美国原来这是这么大的一个行业。相对来说它是比较新兴的行业,但也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在中国可能现在也刚刚开始兴起,这是一点。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职业发展太迅速,每天都可以有新的职业产生。所以,人完全是可以把自己的各个长处、技能,各个资源整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职业。而这些职业,你从学校设立的那些院系是根本看不到的。
比如说做教练,你是很难看到有个什么专业是教你怎么做教练的,对吧?然后现在蓬勃的发展的自媒体,很多人通过自媒体,开发出一个回报很丰厚的、独特的、属于他自己的一个职业,没有一个学校会教你这个。
实际上,学校现在都在追赶,追赶这个时代的发展。追赶就是说,先有了这个现实,然后学校再去补缺,我感觉是这样一个状态。因为这个相关的研究或者教授,都还没有产生。
所以,上面我说到的,是我觉得很多人对职业理解的几个误区,也导致了我们做职业选择的很多时候,是非常狭窄的。
教育上的缺失
这些东西我觉得真的是学校里不会教的,可能它的培养很大部分是发生在家庭以及社会当中。对于缺失是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认知能力,核心能力,心理或者思维。
认知上的最大的缺失就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自己缺乏认知。
简单说就是不知道自己内在动机是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创造什么价值。
我碰到的最极端的案例,不论我怎么问他,从各个角度问他,那个客户都跟我说:“我就是好像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我们先不说可能心理上有什么问题,但是有些人真的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这种情况,仔细挖掘是有他的根源所在的。因为如果你问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由于自己对这自己缺乏认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你如果认识不到自己喜欢什么,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你是很难真正有激情地去推销自己的。这时,你的求职过程,就是一个很套路的、很机械的推销,是很难打动人的。
第二,是对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缺乏深入的了解。
我之前说到过我自己也是这样子。你觉得好像这个职业是这样子的,实际上你是从表象去想当然,你根本不知道从事这份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它真正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些你都不了解。
我曾经碰到一个大学生,她跟我说她对文书工作很感兴趣,当时就要本科毕业了,问我硕士是不是要去读一个行政管理专业。这样的情况让我大跌眼镜,这个学生觉得自己对写作感兴趣,但是她很少写,她只是自己觉得对写作感兴趣,就觉得自己要去学行政管理,这之间的逻辑是很脱节的。
还有那些对设计、建筑、奢侈品牌管理有兴趣的,特别是一些90后的孩子,自己生活中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那些孩子,他们消费这些东西比较多,就觉得这个挺好玩的、挺酷的,但是对真正地去做品牌管理、去做设计到底需要学什么,他们是一无所知的。
核心能力的缺失,主要也是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是缺乏做选择的能力。
他不知道如何做选择,从小到大根本没有决策的经验,缺乏对处境进行分析的能力,缺乏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缺乏面对不确定性和混沌的能力。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是考试,考试最大的好处是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的人生、我们的职业当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那么他们还是企图去寻找一个最优的标准答案(他们是相信是有标准答案的),他们希望找到这个标准答案就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当面对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就完全不知所措了。
第二 ,是不知道如何建立人际关系,不懂得沟通技巧,不懂得推销自己的价值。
这一点在求职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家可能觉得在中国需要关系,在美国可能不太需要。实际上人和人是比较相似的,在美国找工作一样需要建立自己的人脉,只不过建立人脉的方法不太一样,沟通的方法不太一样,沟通的渠道不太一样,但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还是需要的。
我发现大学毕业的学生,读到了研究生,在这方面还是非常非常薄弱的。
最后,心理上的缺失,这个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主要也是有两点。
第一 ,是缺乏自信。
这一点上,我的样本是可能会有偏差,因为来找我辅导的学生都是不太自信的,可能自信的学生就不会来找教练了。那些来找我的学生,他们大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但有些学生实际上是很厉害的,所以他们缺乏自信并不是因为实际能力高低所决定的。
高能力、高成就的学生也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没有别人厉害,总是在和别人比较,给自己造成了重重压力。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足够好,那在求职的过程当中,是很难让别人相信你是足够好的。
第二 ,是害怕被拒绝,害怕失败,害怕尝试,没有执行力。
我觉得这也是特别特别关键的。你想,找工作的过程中,探索的过程当中,失败是多么经常的一件事情,被拒绝是多么常见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一点对年轻人心理上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很多人工作或者面试被拒了一次,整个人都不好了,整个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就完全没有了,有的甚至为了回避失败、回避被拒绝就根本不去尝试了。虽然我跟他说,如果你不去尝试,那你自动就失败了,他们却说,至少我没有被拒绝,这样心里上好像好过一点。这就大大限制了自己的成长空间,限制了自己去探索一些有风险但是对成长有利的领域,这样你也没有什么执行力。
每个人脑子里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我想这样,我想那样,但是最后能否实现都要落在执行上面。如果你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那你是不会有执行力的;你害怕执行,那你就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了。
职业未来发展趋势
但总体来说,我觉得职业未来发展趋势是这样的。
第一个趋势 ,是变化非常快,不可预测的。
第二个趋势 ,是未来的产品和服务会越来越个性化。
第三个趋势 ,是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能够自动化的,往后都会被自动化。
第四个趋势 ,是你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于你一辈子的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与此同时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开放。
所以,我认为大家需要有能力知道能从哪里获得知识,并且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信息越来越爆炸式的发展,未来职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获取信息、辨别信息、整合信息,需要你的结构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思维能力去筛选、去综合,只有这样,跨界、转型、迭代才能成为可能。
怎么引导孩子
建立从兴趣到职业的连接
从兴趣到职业我们需要考虑的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服务
对于成年人来说,他可能会说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是如果你问孩子,孩子是很容易能够说出来的。一个孩子可能会有100种喜欢的东西,你还要担心他是不是3分钟热度,他到底喜欢什么?实际上他喜欢的东西是很多的。
如果想引导他把喜欢的东西变成一个职业,关键是他的喜欢是消费还是生产的行为。如果是一个职业,是要服务于他人的,那就是不光你要消费,你还要能创造什么东西,然后用你创造出来的东西服务给谁,为谁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会回到我们上面谈到职业的本质,如果你能够引导孩子从兴趣转移到这些点,那他就有可能成为职业的发展方向了。
比如,有个孩子下棋特别厉害,下棋本身我不知道能否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但是孩子后来创办了一个非盈利机构,教别的孩子去下棋,然后获得的收入都做了公益事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下棋这个兴趣转化成一个能够服务于他人的东西,提供了价值,那他自然就会收获价值,教别人下棋就可能成为一个职业的方向。
另外一个例子,我为了让我的小孩能很好地学中文,给他们开了一个公众号(朗里格朗ID lang_lg_lang)。刚开始,他们会觉得什么好玩说什么,然后我就引导他说,为什么别人要订阅你的公众号?你为别人提供了什么价值?你在说你觉得好玩的事情,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听众能够从中学习到什么,或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所以,要引导孩子养成一个习惯,知道不只是我自己好玩,希望能够对别人有用,才能创造价值。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不是物质上的反馈,而是获得更多的粉丝、更多的观众,这样就会让他有动力把这个节目办下去,这也是我引导他从兴趣到服务的过渡。
第二个维度:我们的长处,所谓的擅长。
家长常常焦虑的一点是,怎么发展孩子的天赋。
我以前会觉得天赋像是藏在哪里的宝贝,家长要特别观察仔细,火眼金睛,把这个宝贝挖出来,好像发现了金子一样。我是觉得除非孩子在艺术、体育等方面天赋异禀、特别厉害,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赋可能就是一个挺平常的兴趣以及在某些方面的一些能力。这个是需要发展的,它不是在那里被你发现了能马上用的。
所以,天赋是一种潜力,它可能体现出来都不一定是孩子擅长的东西,或者还没成为他擅长的东西。比如说写作这件事情,小时候不是我擅长的,我甚至觉得自己写东西很糟糕而感到很自卑,但是我心里特别渴望成为一个写的很好的一个人。另外一个反面就是物理,单看我的成绩,我是可以考得很好的,那么物理是不是我擅长的东西呢?我心里知道,它不是,因为我根本不喜欢。
所以,擅长和兴趣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还有很多时候,可能你的擅长远远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那如果这样,怎么看待孩子的天赋呢?
我最近看到另外一种对擅长的理解,我觉得还挺认同的——擅长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现在可以做得很好的东西,但它一定是可以给你力量的东西。也就是说,你去做一件事,在这方面的能力慢慢提升,你会心里觉得越来越有力量、特别开心,因为这是你喜欢的,你能有所提升,你就会越来越开心,慢慢你在这方面就会越来越好。
所以,家长不要过早下结论——孩子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就是在这方面不擅长,如果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家长要给孩子机会和资源去打磨这个能力,然后孩子就会很有成就感。
第三个维度: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职业。
你再喜欢的东西,当它变成你的职业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让你不喜欢的地方。
让孩子看到一份职业光鲜有趣的地方是什么,以及比较枯燥的地方是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认知,这个也是挺很重要的。
因为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这些不完美的地方,如果让他们心理上有这个准备,让孩子知道现实就是这样的,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孩子更有可能去接受,去克服这些。否则的话,发现还有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就选择放弃,那就找不到自己合适的方向了。
最后一个维度:是有关坚持。
不管你有多喜欢这个东西,你要在这一方面有所发展的话,你必须要坚持,那么在坚持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各种障碍。以目前的水平你觉得很挫折,你跨过去了,到了新的山头你会发现有更高的山头在等着你,所以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而且很可能随着你的水平越来越高,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引导他能够察觉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在长大中学会如何坚持,遇到问题什么时候选择坚持什么时候选择放弃,这是孩子需要拥有的察觉的能力。
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基于上面所说,家长可以做些什么?主要是这几个方面,实际上是把上面所有内容做一个总结。
要从小到大培养孩子需要的能力。
一是,对自己的认知,真正做到认识自己的能力。
二是,对职业的认知,知道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趋势是什么,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对价值交换的认知,了解价值创造和交换的机制,这个时候经济学上的一些思维就很有用了。
四是,关键技能的培养,做选择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
基于这些,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首先应该创造一个激励孩子自我发展的成长环境。那么,什么是能激励孩子自我发展的成长环境呢?
小孩子会很容易让家长感觉到他只有三分钟热度,有很多的想法不切实际,这个时候父母如果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就很容易会打压他,就会说你这个是异想天开,不要瞎想。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能会去鼓励,等到孩子比较大了,十几岁了,要实际一点了,家长就可能会打压孩子的各种想法。
我碰到过不止一个学生,我会问他,你的白日梦是什么,他起先想不出来,到后来就会说,小时候一些想法一说出来就被父母给否了,说这是不可能的,是痴人说梦,到后来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了。
激励孩子自我发现并不是一味地说,你这很好完全没问题,这也不切实际,但是我觉得可以做到的是:
第一,肯定孩子梦想的价值,“哇,你有这个想法真不错”;
其次,是给孩子提供资源,让孩子对他的梦想进行深度的了解。
比如说孩子想去太空,或者去想爬喜马拉雅山,我会马上说,你知道要到外太空需要懂得什么,需要经过怎样的训练?如果要爬珠穆朗玛峰需要怎样的训练?可以给孩子看已经成为这样的人,比如宇航员、登山者的生平,他们经历了什么成就了他们的目标。
这个时候家长帮助孩子看到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以及所需要的路径,这样才能进一步给孩子努力的动力和方向。而不只是说“你就别想了,这对你来说是不可能的。”之类的话来打压他。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以后,孩子就失去了做梦的能力,孩子会认为梦想只是想想而已,以后就会大大限制孩子成长的空间。
发展自我认知的能力,是指引导孩子察觉自己的情绪、动机,培养一种自我审视的习惯。
这个自我审视不是反省错误,因为我们的文化经常要求人要谦虚,害怕孩子会自大,总是让孩子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但如果没有一个平衡,孩子的自信心就很难建立起来。
我觉得自我审视的能力很重要。自我审视是指当你有一些情绪,不管是沮丧、失望还是喜悦,你能不能知道它的来源在什么地方,什么让我高兴,什么让我不高兴,为什么我今天筋疲力尽,为什么我今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因为对自我的认知是需要用经验作为载体来发现的,不是说我们坐在那里就能想出来的。我碰到一些成年人问有什么测试的工具,一做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有什么问题问问我,我就能想出来。当然外面有这类的工具,但对这种工具我是持非常保留意见的。
真正深层次的自我认知,是通过实践、通过人生阅历,在这个实践和人生阅历之中不断地察觉自己,进行不断的调整,然后才能慢慢了解自己,而人本身也是不断成长变化的。所以,如果孩子能养成这种习惯和能力的话,那他就会很自然地了解自己。
当我以家长式的语气跟儿子讲话时,他就会跟我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怎么想的?”,这一点让我颇感欣慰。这说明他对自己在想什么是有很高的察觉能力的。尤其后来我跟他读我写的“初段经济学人”,说到效用方程式后,他现在就会用这个工具跟我沟通。比如说现在需要做选择,他就会说,这个选择给他带来的效用比那个选择更低或者更高,这个效用有可能是物质上的,有可能是精神上的,有可能是情绪上的。如果培养孩子这样的习惯的话,他就会自动地审视自身。
我常常跟人说我们在大公司里做决策是需要数据支持的,那么个人的选择也是需要数据的。这里的数据是什么?是我们过往做出的一些选择。如果从小到大很少为自己做出选择,那么你遇到人生大的选择时一定是手足无措的。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第一个人生大选择来了,就要决定自己的职业,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之前对自己的各个方面都不了解的话,我怎么做决定;最后就只能依靠外部的反馈、外部的需求,完全无视自己内心的需要。
引导孩子认知各种职业的本质。
之前也提到了,给孩子看到一个什么东西,就要让孩子知道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不知道,就要去做调研,可以通过网上查资料,还可以通过家长自己的朋友圈,看看你的朋友里面有没有做这个的,让孩子有机会跟专业人士去交谈,去了解这份工作是怎么回事。
平时,在外面看到社会上类似职业可以去问他,进行一些对话,比如这份工作是怎样在创造价值?容易被替代吗?有没有办法可以让这份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曾经和孩子有过类似的对话,这里当作一个例子。有一次,孩子看到麦当劳里做汉堡的员工。
他问:“妈妈你说做汉堡包的员工工资高吗?”
我就问他:“你觉得他工资会高吗?”
接着,他就问道:“要怎么样才能做好汉堡包?”
我就告诉他:“做汉堡包是有一定的流程的,大家按照流程就可以做出一样的汉堡包。”
他想了一下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说:“那这样他都不用动脑子了,每个人做出来都是一样的,都没有差别,他的工资一定不会很高了。”
启发孩子看到生活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方案。
其实到最后,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你想为世界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很关键的一个引导,从理想到现实的很重要的桥梁。
如果你看到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并有了解决的方案,这就形成了一个职业,这个也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如果你对生活有一些敏锐的观察,生活中能够看到问题并去思考怎么解决,很多创业的人就是看到问题觉得自己能解决,于是他就去创业了。
价值创造和交换,这个话题属于经济学和商业思维。
经济学是一个有关选择的学问,经济学最根本的假设就是资源是稀缺的,每个人是要利益最大化的,这是经济学非常根本的假设。
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你如何做出选择?通过经济学的工具,可以让孩子认识到选择是怎么回事。
有关价值,我也有一个例子想跟大家分享。
我目前是一个人创业,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人,没有固定的员工。一开始我儿子以为当老板就是什么都不用做,躺在床上数钱,后来发现妈妈其实也挺辛苦的。
他就会问:“妈妈,你怎么当老板这么辛苦,一个员工都没有?”
我跟他说:“我不敢雇人啊,我每个月的收入也不稳定,雇了人还要给人家发工资,我能不能挣到钱还是个问题。”
后来他想了想就说:“如果你要雇员工的话,一定要确保他能为你创造的价值比他自己挣的钱多。”
当时我就有点掉下巴,他竟然能想到价值交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有关选择,还有一个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这个我也曾在栏目中写到。
有些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每增加一个单位给你带来的效用并不是等比例增加的。这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东西不是越多越好,让孩子思考,选择给我们带来幸福满足感的阈值在什么地方,这也是很好的工具。
我今天的分享差不多就到这里,最后总结一下,就是需要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去做选择,去实践,去试错,去承担选择的后果。
我觉得人生不管怎么大的选择,他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试错的,而且真的要让孩子勇敢地去犯错,也知道自己对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在哪里,这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所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阅读第一往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