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檐疏蛛网重
关于蜘蛛的科普。鄙人学识有限,望各位不吝赐教。
51好读  ›  专栏  ›  檐疏蛛网重

相煎何太急(二)古蛛科

檐疏蛛网重  · 知乎专栏  ·  · 2017-07-20 00:21

正文

对于收藏琥珀的人来说,古蛛应该不算是陌生的物种,它们在琥珀中时有发现。下图是Anders Leth Damgaard(www.amber-inclusions.dk)在马达加斯加琥珀中所拍摄的古蛛:

古蛛科(Archaeidae)由Koch与Berendt在1854年根据一枚4500万年前的波罗的海琥珀标本所建立。本科蜘蛛最大的特点便是似鹈鹕般延长的头胸部及螯肢,这也是它另一个英文俗名的由来(下图是 Eriauchenius workmani . ♀ 林业杰摄影及鉴定)。

由于当时仅发现了琥珀标本,以及其行踪隐秘、伪装良好,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这类蜘蛛已灭绝。直到约30年后的1881年,才由O. Pickard-Cambridge第一次于马达加斯加采集到了活体,并命名为 Eriauchenius workmani 。真可谓是从古代“穿越”回现代的蜘蛛。截止目前,已有4属71个现存种被描述,分布于澳洲和非洲。下图为古蛛的第一笔记录与实物,画得蠢萌蠢萌的:

古蛛科所有成员均为专食性,仅以其它蜘蛛为食,营游猎生活。白天,它们以倒吊的方式在叶子背面休息,感受到威胁便会落到落叶堆里(下图)。

夜间捕猎时,它们会利用自身的机械及化学感受器(名词解释见 蜘蛛有视力吗?它们长那么多眼睛有什么用?如果有,它们的视力是怎样的程度?如果没有,又是如何觅食的? - 知乎 )沿着目标蜘蛛的丝进行追踪,直到赶上猎物。面对结网蛛,它会在网的边缘模拟昆虫被网粘住时的震动,引诱结网蛛上钩。为了不“引火上身”,古蛛科的步足因此演化的较为细长,使得其在网上的震动减少到最小,视力不佳的结网蛛通常会误认为是风吹过蛛网(下图,箭头所指为古蛛的网 黄贵强摄)。

不同于绝大多数蜘蛛用螯肢衔住卵包,古蛛科用附肢挂住卵包,倒吊等待孵化,身体上的保护色起到了很好的伪装(Paul 摄)。

有些人可能发现古蛛比较眼熟,因为国内媒体早些时候曾经报道过这类神秘的物种,通过网上搜索可以发现,国内的媒体将蜘蛛目中 Archaeidae 的种类统称为“ 刺客蛛 ”,但是国内很多研究蜘蛛分类的学者和资深的蜘蛛爱好者却将其称为“ 古蛛 ”,那么 Archaeidae 的种类应该统称为“刺客蛛”还是“古蛛”呢?

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差异,所以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俗名,即 同物异名 ,或是同一俗名用于指代不同事物,即 异物同名 俗名 的使用往往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带来混乱。上述提及的中文名皆为俗名根据维基百科 Wikipedia 提供的信息显示,Archaeidae 的种类在英文中统称为 assassin spider 和 pelican spider,由于在中文网站上搜索的结果显示 “刺客蛛”一词被广泛地引用,“鹈鹕蛛”一词只是被提及而已。

在2016年出版的《中国蜘蛛名录》中已记载了Sicariidae的中文名为“刺客蛛科”,根据世界蜘蛛名录提供的信息显示,Sicariidae包含3个属“ Loxosceles ”、“ Sicarius ”和“ Hexophthalma ”,其中“ Sicarius ”为Sicariidae的模式属,“ Sīcārius ”在拉丁语里意思为“杀人者、凶手”,此外,Sicarius的种类在英文中也统称为 assassin spiders,所以将 Sicariidae 的中文名译为“刺客蛛科”也比较符合该科拉丁名的本意,而“Arch-,Archaeo-”在拉丁语中表示“古老、古代”之意,所以将 Archaeidae 的中文名译作“古蛛科”更符合该科拉丁名的本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