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变为大人的转型期,
是孩子变优秀的关键期,
也可能是鸡飞狗跳的叛逆期,
青春期的烦恼怎么安抚,
亲子矛盾加剧了怎么办?
12月16日10:0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家庭教育专家金琰老师给家长们支招
▽▽▽
来源 | 读书369(ID:dushu369com)
12月4日下午1点22分,作家琼瑶在家中轻生去世,享年86岁。
随新闻一同曝出的,还有一封浪漫的遗书。
她说:“这是我的愿望,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
何其潇洒。
不同于一般人,琼瑶面对轻生这件事,显得翩然而轻盈。
她临终时的字里行间,都诉说着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死亡的深邃思考。
正如她所说,人到晚年,身体难免衰弱患病,直至走向死亡。
就像《走到人生边上》中写的那样:“老人的前途,是病和死。”
当你老了,苦痛难耐时,再亲的儿女也难感同身受,再富的身家也难享受更多。
既然有些事注定不可避免,不妨在有限的时光里,学着将生死看轻松,把日子过值得。
听听以下三位老人的故事,也许你会发现:
人生走到最后,最靠得住的是自己,最该早点学会的,是度过余生的方式和面对死亡的态度。
2017年时,一名老人在儿女陪伴下,坚持自行断食身故,享年96岁。
她就是著名教授赵宝煦的夫人,北京101中学教师陈司寇。
在她去世前的两三年里,曾有记者问过她,晚年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陈老师笑着说:“
第一,我想痛苦少一些,过得健康愉快一些。
第二,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我想走得快一些,免得成为他人负担。
”
她反复嘱咐子女,如果她犯病了或者不能自理了,不要抢救。
面对子女的不解和劝说,陈老师说:“我已没有任何遗憾,现在只求活一天就要生活得有质量,即便明天就走,今天也要活得有质量。”
的确,在病床上苟延残喘,奄奄一息,对一个老人来说,可谓生不如死。
抱着这样的心态,陈老师反而活得有滋有味,每天读书看报,锻炼养生,买菜做饭,一个人活得充实饱满。
身体方面,直到90多岁,依旧很少看医生,有什么头疼脑热、腰酸背痛,就自己通过食疗、按摩、改变生活方式等办法改善。
精神方面,也不像许多老人那样过度渴求子女陪伴,她反倒是不想子女来得频繁。
怕家里太空,就经常开着电视,就好像总有人与自己说话,向自己唱歌,这样人就不会感到孤独。
怕日子太闲,就制定好学习计划,每日关心时事政治,探索文学、哲学、天文地理、戏剧体育,日日充实,反倒不曾抑郁。
“我的体会是,身体是自己的。冷暖痛痒只有自己最清楚,运动健身只有靠自己坚持,心理健康也只有靠自己调整。”
可人总有依赖心,习惯向外求,求医问药治病,求子女陪伴暖心,但终究只能治标,难除病灶。
却不知唯有向内求,靠内驱力,才能真正提高人生质量。
这里结合陈老师的自述,提炼出一些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分享给大家。
一个人能健康活到多少岁,看遗传,看生活习惯,也看锻炼和养生。
多学习吸收医学保健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才能尽可能久地延续健康。
许多时候,医生只能帮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自己要做最了解自身状况的人。
2、要有毅力,要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如买菜、做饭、洗碗、散步这类日常琐事,常做难免会累。
多学多思考,建立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慢慢就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老年人一旦“不怕死”,立刻活得痛快起来;若是无法战胜它,就难免终日惶惶不安,反而更容易郁郁寡欢。
有精神追求,有文化生活,晚年的人生才能变成一汪活水,时刻淌入新鲜的思想和知识。
2023年时,一位网名“多肉不老松”的86岁老人在网上公开分享自己的“死亡”安排。
她就是毕业于北大医学院,曾为我国传染病防治做出很大贡献的“清醒奶奶”朱锦沁。
退休以后,她喜欢在网上拍视频,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和感悟。
在其中一期安排“身后事”的视频中,她豁达地说,早在2020年时,她就将一辈子攒下的小房卖掉了。
她做过功课,老人意外离世后,子女办理房产的继承、过户,要走很多很麻烦的流程。
所以她果断将房子处理,变成方便消费也好分配和继承的现金。
因为夫妻俩曾是同事,曾一同在青海担任公职人员,朱锦沁需要回到原单位去办理领取抚恤金和丧葬费。
回到原单位时,她发现上上下下的人她还认识,顿时松了口气。
可她紧接着想到,等她百年后,再让子女去异地办理,人生地不熟不说,还要耽搁工作。
她将单位的同事们和女儿建了一个小群,委托同事代办一切手续,最后将钱转交给女儿。
其实这些事放在生前办,都不算太难办,给子女留下些财产补贴,也是好事。
可若是处理不慎,让子女跑五六七八个部门,等一年半载的流程,反而变成一种束缚。
朱锦沁为儿女写了一本指南,为子女料理自己后事提供帮助。
这里结合这份“指南”和相关资料,整理提供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1、生前给钱好过死后留钱。
老人在世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一部分财产以生日红包、生活费、照顾费等不定期分给后辈。
另一方面,生前出手大方些尚能得到儿孙们的一份感恩惦念,离世后留下再多遗产,儿孙也难免会觉得是应得的。
2、办理社保、工资、抚恤金等手续,如果子女方便办理,可以提前教会子女办理流程;需要委托办理时,可以提前拉好群或者提供好联系方式,方便子女第一时间联系。
3、老人名下的房、车等不便继承的财产,可以在生前提前出售或过户等。
银行卡密码、手机支付密码等,也可以提前记录在纸面或电子存档里。
4、如有一些特殊的遗愿,可以提前提供一份可行的流程。
如我楼下有一位即将百岁的老人,他一直期望死后被葬入大海。为此,他早早向本市的殡葬服务中心查询了海葬的流程和所需费用,郑重将这份心愿写在了自己的遗嘱里。
5、做好数字生命的存档延续。如今网络发达,许多老年人都有自己的账号,用于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这些账号大都会在不登录后慢慢被回收。
因此,早一点建立存档,记录下自己的账号和密码,方便儿孙们时时回看,常常惦念。
-
患癌“重生”老人顾全平:生前不留遗憾,勇敢体验生活
2015年时,一名罹患癌症的70岁老人,身背降落伞,从4000米高空一跃而下。
就在数年前,顾全平在重庆查出胃癌晚期,此后的两年间,顾全平反复治疗,可病情依然不见好转。
眼看着父亲被病痛折磨,顾全平的小儿子顾颐心疼不已。
88天的旅行中,顾全平先是跑去南太平洋海边捡海蜇、捞海参,再像献宝般将这些海产献给妻子;
又在游览昆士兰大学时,对学子们展示了自己旅途中刚学会的吉他,赢来一阵喝彩。
旅途中恰逢顾全平夫妇的结婚纪念日,顾颐便带父母前往跳伞圣地大堡礁,用一场刺激的高空跳伞帮父母铭记爱情。
纪念日当天,顾全平用采来的野花编织花环,对爱人深情告白,感谢她不离不弃、悉心照顾。
就这样一路体验新奇事物,一路填补过往遗憾,两个多月过后,重返故土的顾全平竟然奇迹般地病情好转,并在几年后全然康复了。
许多人都说,像这样不留遗憾地勇敢体验生活,也许才是人生最好的模样。
诚然,作为普通人,去世界另一端远游不太容易,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小事开始,体验未曾经历过的生活。
网上曾有一则针对老年人的,名为“暖洋洋专线”的活动,倾听并收集了千万退休老人的心声。
以下是活动整理出的适合老年人体验的50件小事,不妨挑出喜欢的,大胆一试。
1、尝试年轻人爱吃的食物;
2、和年轻人一起打游戏;
3、参加义务植树,为地球留下一件礼物;
4、学习10个互联网热词;
5、学会一样乐器;
6、学会一首新歌;
7、开始尝试追星;
8、注册一个社交平台账号;
9、拍一个短视频;
10、听一场现场演唱会;
11、回母校走走看看;
12、重回童年时期生活的地方;
13、回当年工作的地方看看;
14、完成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一个心愿;
15、给一直陪伴的朋友送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