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无问西东》:徒有情怀,四处漏风  | 灰狼

枪稿  · 公众号  ·  · 2018-01-12 21:39

正文


为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拍的《无问西东》今日正式上映。


影片命途多舛,2012年便开拍,当年年底杀青,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但据闻,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它迟迟无法上映。直到前不久,它才定档、宣传,重回大众视野。


尘封数年终与影迷见面,但《无问西东》却遭遇了两级评价。不少人盛赞这是部“情怀满满的巨制”。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场史诗级的失控——“人物空洞,用正能量,强扯多线叙事。”


我们今天的枪手灰狼认为这确实是部有情怀的电影,但这份情怀,根本无法掩盖它的粗糙与刻意。





情怀不可以加分


文 | 灰狼


作者简介:西南某市大学教师,电影学博士,公众号【映画台湾】运营者之一,得罪过某导演,但很少为难其他博士。



有幸在清华大礼堂听过几次讲座,每次会后提问,清华学子都会 先整一段古风悠悠的开场白,从头到尾押韵,朗朗上口。


我很羡慕,不是因为我没考上清华,而是我知道 这个学校即使是理工科的孩子也通音律


作为清华大学百年献礼影片,《无问西东》的片名既然出自清华校歌,那么这部作品自然也是 富有音律感的

清华校歌原稿,刊于1924年3月27日《清华周刊》。


贯穿始终的那段旋律就是 《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 ,这首歌诞生于1779年,由英国牧师约翰·牛顿(John Newton)创作,是一首福音歌曲。


这首歌的流行程度想必不用多说,不久前那部《战狼2》也用过,而在斯皮尔伯格的那部《太阳帝国》中,这首歌更是 充满着穿越硝烟世界的性灵力量。


如果再加上影片中的空军和日本神风特攻队在夕阳下的交战,我毫不怀疑李芳芳有 致敬斯皮尔伯格 的意图——这种历史抒情有太多的相似性,而且也 唯有《奇异恩典》这样的曲子,才能链接影片中的四段跨时空叙事。

《太阳帝国》剧照,小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唱《奇异恩典》。

《无问西东》在剧本上切割了 四个时空的五个人 :1923年的陈楚生(1),1938年的王力宏(2),1962年的黄晓明章子怡(3)以及21世纪的张震(4)。


剧作创意是基于韵律感,如果我们将上述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进行编码,那影片中的叙述顺序就是432124323243412343214。 这比 大卫·米切尔 那部小说《云图》的12345654321更复杂,相信精通音乐的同学能找出其中的规律。

《无问西东》的叙事比号称“烧脑神作”的小说《云图》更复杂。


按照剧作和剪辑关系,第1段故事出现了3次,第2段故事出现了6次,第3段故事出现了6次,第4段故事出现了6次。


这基本上符合几位主演的身价比重 ,除了陈楚生,其他四位的戏份在表面上相仿,如此精确地照顾到主要角色的戏份,李芳芳自然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五个演员理所应当地搭建起影片的叙事结构,而 影片的创作构思,也是围绕这些明星进行的 。这样的影片有点像 《太平轮》 ,总是 故事和大牌演员互相成就,不用明星就没人看

果不其然,最没人care的陈楚生戏份最少。

四段故事中的五个人不但代表着时间符码,还有主题符码。 影片的主题是从第二段故事中借由美国飞行教官之口说出来的:“真心、勇气、正义和同情”。( 这些主题词也是从《奇异恩典》这首歌来的


四个主题分别对应四个故事:真心——陈楚生,勇气——王力宏,正义——黄晓明、章子怡,同情——张震( 可以给你震比心了 )。


我比较好奇的是 四个故事如何产生时空交织的关联 ,而导演也确实有这方面的野心。我们可以在这里梳理一下:陈楚生扮演的故事1中的清华学生长成故事2中的清华教授,目睹了清华南迁后王力宏扮演的学生投笔从戎;故事2中的飞行员王力宏用空投救济品养活了故事3中的黄晓明;多年后黄晓明的昔日好友在边疆科学考察中拯救了故事4中张震的爸爸,自己却牺牲了。

章子怡在片中对应“正义”主题。


虽然故事串联起来了,但这种偶然性的时空交集还是太刻意了,而且故事越往后发展,关联性就越刻意。 我不是以《云图》的平行宇宙交集来衡量,而是拿《太平轮》……你们知道的。


这就如同写博士论文,提了四个还不错的概念,但逻辑关系弱了。 我不倾向于给这样的博士论文打高分。

故事的串联大概跟这张海报一样,硬凑在一起。

如果以博士论文来比喻,那么《无问西东》更像是 “文献学” 的路子(据说导演前期筹备14个月,翻阅百余万字历史文献,十多万张历史照片)。借由五个不知名清华学子的人生故事,影片想要揭开的是清华百年的 馥郁芳华


这真的是“ 芳华 ”,而不是“ 致青春 ”。


“芳华”首先意味着个人命运被大历史裹挟中的刹那盛放 ,也就是真心、勇气、正义和同情的时代绽出。然而, 芳华又同时意味着饱经沧桑,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韶华往事

这可能是影片最“芳华”的一幕。


伦敦奥运会随便办办就让人沸腾了,清华的校史随便讲讲就让人神往, 要谈芳华,先看看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母校有没有那么多文化输出符号。


毕竟,在五个架空的人物周边,环绕着百年清华(包括联大期间)的历史名人,这个名单包括 梅贻琦、朱自清、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邓稼先、杨振宁、钱穆、马约翰、梁思成、林徽因、钱钟书 等等,灿若星河。


而故事又巧(心)妙(机)地和各种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泰戈尔访华、南迁西南联大、文革、原子弹研发以及 三原色幼儿园

一次“名人合影”cosplay。

故事1-3是回溯历史,故事4则是直面当代。张震扮演的那个外企高管,在 毒奶粉摧残幼儿 的时代始终愁眉不展。


而他在影片最后那间宝宝育婴室的玻璃上画上的 三原色线条 ,更是意味深长, 奶粉或许只会摧残孩子们的身体,但三原色摧残的是孩子的灵魂

始终愁眉不展( 但更显帅气 )的张震。


故事1-3是“芳华”,故事4是“嘉年华”。


社会价值日渐升温的世代,最可贵的品质自然是“ 同情 ”。

然而, 我们需要用“同情”去对待一部影片么 ?你说它是独立电影,它是文艺电影,它是拍清华学子的历史,它很不容易。


我可以理解导演的文化诉求,但我不同情, 情怀不可以加分 调度的贫瘠、特效的粗糙、剪辑创意的单薄、故事结构的刻意,配乐的拥挤,不该因为“情怀”而被宽容。

整再多虚的也改变不了它的糟烂本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