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玩收藏
中华收藏网以“互联网+艺术品+金融+拍卖”创新模式, 是一家专业从事艺术品投资交易、艺术品拍卖、鉴定评估、书画定制、网上开店、网上展览、手机版鉴宝、软闻发布、行家交流等线上下合作共赢平台。欢迎您,尽在“玩收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汇易咨询  ·  JCI观察:巴西大豆产量预估“打架”,最高差 ... ·  15 小时前  
出彩写作  ·  deepseek推荐的写材料框架5个原则 ·  昨天  
要资讯  ·  大商所期货品种之铁矿石(上) ·  昨天  
要资讯  ·  周度研究精汇 | 洞见趋势 周周更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玩收藏

专家手把手教您:古瓷上的痕迹鉴定法

玩收藏  · 公众号  ·  · 2020-01-03 16:00

正文


”使用痕迹鉴定法”,在很多朋友和专家的眼中,使用痕迹是判断古瓷新老的重要标准。个人不敢苟同,但是依然可以作为一个鉴定的参考。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瓷片,它的纹饰特征应该是青花留白缠枝并蒂牡丹菊花釉里红。这个瓷片虽然没有落款,但是其各方面特征都非常明显,综合看,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康熙时期的民窑瓷器。



【图一】这个瓷片的纹饰特征是青花留白缠枝并蒂牡丹菊花釉里红

青花留白的缠枝花卉纹饰在清三代,尤其是在康雍时期,非常常见,类似的纹饰还有缠枝人物,比如连生贵子等等,青花留白缠枝在明晚期开始常见于日用瓷器,到康雍时期盛行于世,在清中期之后,就不太多见了。所以需要了解了纹饰特征和演变。



【图二】通过观察和触摸,发现这个瓷片的底部中心隐约有一个小乳突。

乳突在元末-明早期的民窑瓷器中非常常见,到明中期成弘时期,就已不显见了,其后历代民窑瓷器均不多见,因此,乳突已经不再是民窑瓷器断代的主要特征依据了。




【图三】这个瓷片的足根处,呈现平切状,但平切中带有明显的折角。

我个人认为,这是康熙瓷器断代的很有效的依据之一,大多数这种足根修切方式均出现在康熙中晚期。

到康熙末期至雍正时期,其足根的修切方式已经不再是这种康熙时期常见的平切带折角的修足方式了,而被足根圆滑的修足方式所取代,比如常说的泥鳅背就是在康熙晚期到雍正时期所流行


因此,这种平切带折角的足根修切方式是康熙中晚期的重要断代依据。但是足根平切的不仅仅在康熙时期所仅见,在明晚期嘉靖时期这种修足方式就已出现。



【图四】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三个特征:

1、足墙内斜,清早期部分民窑瓷器的足墙均有内斜的特征;

2、火石红,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修足内墙接近足根处,有不规则的火石红出现,淡淡的颜色,很是漂亮,有藏友说火石红到乾隆时期就没有了,其实,那是大部分官窑瓷器的特征,民窑瓷器至清晚期火石红也一直存在,而像这个瓷片中,火石红只出现在修足内墙接近足根处,在足根外侧胎釉结合处没有出现的特征,也只是在康熙时期常见。


明晚期和雍正之后的火石红特征是足根内外侧胎釉结合处均呈现火石红,但是,火石红并不是瓷器断代的主要依据,因为相当部分的康熙精品瓷器并没有火石红,因此,瓷器断代不仅不能绝对化,还要综合分析;


康熙青花少见的干支款


康熙少见的尖底器3、胎质致密,我们可以从这个瓷片中,发现其胎质是相当的致密,远不同于清中晚期民窑瓷器中疏松的胎质特征,如此致密的普通的民窑瓷器,只在康雍时期常见,由此可见,康雍时期制瓷水平之高。




【图五和图六】是跳刀痕的特征,图五是足墙内侧跳刀痕特征,图六是底部放射状跳刀痕特征。图五和图六的跳刀痕是隐约出现的,不仔细看,很难看出,这种特征和明晚期类似,跳刀痕在民窑瓷器中也是贯穿于整个明清时期,只不过在巅峰的康雍时期,跳刀痕并不明显,甚至看不到,而到了清中晚期,跳刀痕又归于明显。



【图七】是旋痕的特征,康熙时期的民窑瓷器中,特征隐约出现的圆形旋痕比较常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